本项目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借助GIS和现代数学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方法体系,并以具体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系统分析了土地整治工程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影响,按平原和丘陵低山两种类型分别建立了针对土地整治工程特点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体系;(2)基于农用地分等、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土地整治工程等数据,研究建立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的评价因子识别、数据采集、量化和标准化方法;(3)研究建立了土地整治后耕地投入、产出、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测算模型;(4)基于Arcengine、Devexpress11.4和mySql,研发了基于GIS的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信息系统;(5)以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顾岗土地整理项目、东西湖区东山办事处五一大队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借助建立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方法体系,系统分析了实证项目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指数、等别和空间布局特点,验证研究可行性。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160272 |
项目名称 |
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方法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李宗华、周勤斌、黄新、童秋英、彭明军、汪如民、涂琴、吴西子、邓胜华、董普侠、罗长林、刘佳生、袁齐、戴大鹏、彭兰霞、邓悦、朱波、余健、张怡冉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5-05-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6-06-01 |
主题词 |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信息系统 |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土地分成10个耕地质量等级,国土资源部则是根据多年积累的成果建立了15个耕地质量等别。耕地质量等级考虑的是区域的农业生产最大潜力的挖掘,基于区域资源条件制定的标准;耕地质量...
套田埂修筑应该可以吧
土地整理是相对耕地区而言的,专指对耕地的整理,而土地整治是相对于所有的土地项目而言的,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村庄整理等,范围要广一点。
云南省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3)小规模、过度依赖于劳动力投入的耕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制约区域耕地综合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质量重估提供参考借鉴,为占补平衡、土地整治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武汉市开展了全市6个新城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以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成果为基础,通过外业调查和内业分析研究,综合考虑土壤、水利、交通、农业投入及产出等因素条件,运用地理信息、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方法,提炼了一套完整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路线方法,科学客观的评价了武汉市耕地质量情况,形成了武汉市最新的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武汉市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框架体系和更新应用机制,将不断创新我市耕地质量管理,缓解耕地保护压力,逐步实现武汉市耕地保护由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转变。 项目成果已逐步应用于耕地占补项目质量分析、建设项目占补平衡耕地质量分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方面,有效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提高了耕地保护水平,强化了耕地保护在全市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成果登记号 |
20150306 |
项目名称 |
武汉市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
第一完成单位 |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马文涵、李宗华、童秋英、彭明军、黄新、涂琴、汪如民、彭兰霞、邓悦、罗长林、邓胜华、王廷、蔡娜、史琨、肖勇、李响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2-03-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3-01-01 |
主题词 |
耕地质量;GIS;分等因素;指标体系;等别评定 |
任务来源 |
横向委托; |
本规范规定了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的资料准备、实地踏勘、土壤样品采集、样品检测、综合评价等环节的技术内容、方法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