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 作 者 | 王建国、王新涛、左雯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5年11月1日 |
ISBN | 9787509640821 |
第一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第三章 省内外土地综合整治的经验启示和政策借鉴
第四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第五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第六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第七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效益分析评价
第八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综合效益分析评价
第九章 河南土地综合整治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 提高河南土地综合整治效应的着力点
第十一章 提高河南土地综合整治效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2100433B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土地综合整治对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土地问题、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河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早期,我国是把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作为挖潜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但是对土地的改造并未能完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改善农村面...
一、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 早期,我国是把土地整理、土地整治作为挖潜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但是对土地的改造并未能完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改善农...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耕地保护第五章建设用地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
划分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是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前提与基础工作,从宜阳县生态、生产、生活和整治潜力4个方面着手,构建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划定研究。结果表明:以行政村为单位,构建指标体系,划定的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符合区域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采用指标法可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的划定。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实现区域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本文以徐州市为例,在总结分析徐州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经验基础之上,提出了五种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模式。同时通过调研分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模式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主体、分配形式和分配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讨市场机制、产权制度、政府规制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的作用,综合运用地租与地价理论、产权理论、收益分配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和博弈理论等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等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分析政府、企业和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方式、比重和数量,总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运行机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五大条件 :
省、市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查时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对土地出地率、经济效益分析、资金筹措来源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不予立项批准。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区计划用5-6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的区域不得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2、项目区不能选择在一般农田区和基本农田范围内。只能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要明确建新区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位置。并按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整理中农户要自愿同意开展搬迁。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要经区规委会初审后,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建设。
4、整理区域应具备整理的潜力。农地整理中田土坎、农村道路、未利用地占整理区耕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8-10%。
5、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平移使用产生的土地收益应与实际投入成本资金相平衡。若收益低于实际投入成本,政府须对差异资金的来源方式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承诺。
《城市住房分层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对广州市住房状况的千户问卷抽样调查,对城市住房分层的现状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全书以住房产权的有无、住房产权的数量及来源为分层标准,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模型将城市居民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五大阶层:无产权房阶层、福利性产权房阶层、商品性产权房阶层、继承性产权房阶层和多产权房阶层。在此基础上,使用内生性转换模型对城市住房分层的机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城市住房分层主要是由国家权力机制、市场机制和居民自我选择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