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土地集约利用 | 最早来源 | 农业利用的研究 |
---|---|---|---|
提出人 | 大卫·李嘉图 | 依 据 | 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 |
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是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3层含义:
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
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
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对各种土地类型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在区域土地利用合理性结构条件下实现区域土地的最大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达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
从六方面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一、研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考核工作机制和体系,坚持以严格的土地利用标准规范集约节约用地,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考核工作常态化,实行土地利用全过程评价考核,完善项目引入决策阶段的用地评价。二、兴建标准化厂房并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采取合理的用地成本促进集约节约用地;积极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将农村居民原建设用地进行整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大用地批后监管力度,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加大违法违规用地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四、全面梳理存量土地资源,挖掘内涵式开发潜力,进一步鼓励建设项目拓展地上和地下空间,园区综合利用率建筑密度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五、规范园区外工业项目用地,对经发展改革、产业、规划、房地环保等部门认定的重要工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前提下,支持项目用地。六、在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的情况下,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进一步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消化盘活存量土地相挂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按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结合该时期城市发展的预期目标,根据当前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最佳集约度之间的差值折合计算的可增加的可利用的土地...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
在土地利用分类中,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裸地归类为未利用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而与此同时,许多城市呈“摊大饼式”扩展,城市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解决这一矛盾,根本途径就是内部挖潜,因此,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尤为必要和迫切。
本文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四川省1999~2004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和SPSS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特征,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子和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1)1999~2004年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值逐年攀升,城市土地集约水平不断提高。四川省城市土地投入水平在2002年前,呈现下降趋势,到2003年后开始缓慢上升。在2003年之前四川省土地利用程度逐年下降,到2004年才开始缓慢提高。在研究时段内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根据分层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四川省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4类。从总体上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四川盆地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而一些以传统农业为支柱产业的老城市的得分相对较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全省各城市综合实力基本吻合,与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呈正相关。1999~2004年间,四川省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在研究时段内这种差距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3)在1999~2004年间,内江市、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明显提高;广元市、遂宁市、眉山市、巴中市、雅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幅度不显著;而成都市、攀枝花市、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和达州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宜宾市和资阳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降低。
(4)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投入水平对四川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大,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度最小。说明四川省各地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主要通过对土地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日益剧烈的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城市化进程良性发展的阿有力保障。通过搜集整理近年来已发表的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文献,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入手、综述了研究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3层含义:
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
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
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对各种土地类型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在区域土地利用合理性结构条件下实现区域土地的最大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达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
国土部部长姜大明日前签署国土资源部第61号令,发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其中,重点提出对建设用地进行总量控制,对存量用地要注重盘活利用。
《规定》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规定》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提出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强调除军事、保障性住房等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