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 | 作 者 | 黄建中 |
---|---|---|---|
ISBN | 9787112082353 | 类 别 | 科技>交通运输 |
页 数 | 257页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6-04-01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16开 | 丛书名 | 现代城市设计丛书 |
内容简介
《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重点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城市用地和客运交通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和主要特征,并以此作为建立未来我国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的现实基础。作者提出了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原则、以多层次的供应体系为手段、以一体化协调为目标的我国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并就模式构成的目标体系、控制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及由于城市发展能力不同而可能导致的类型分异进行了阐述。《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适用于建筑、规划、园林、市政管理及建筑院校师生。2100433B
去特大城市2011吧
地下快速道路+城市绿化带 由于车辆增长圆圆快于道路的增长,在城市内不可能开辟更多的道路,同时地面和高架桥交通对城市环境有很多负面影响,认为拆除高架路,在下面修建地下快速路,地面上种植绿化带是很好的解决...
合肥建成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以芜湖为中心发展滨江城市组群。昨天,《安徽省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清晰地呈现出我省城市发展的“两极”。建设6个城镇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近十五年,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城市化与机动化的浪潮冲击下,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从二十年前的仅北京、天津两座城市拥有不足50km的地铁运营线路,转眼间增加了数十倍,截止到2008年10月,已发展到775.6km。这些线路涉及了10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总
我国的特大城市已进入郊区化阶段,由于资源、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不能走西方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的郊区化模式,而必然走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导向模式。文章以广州为例,分析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轨道交通对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5月17日,国土部发布《关于下达〈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根据通知,2015年,全国下达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量与去年大致持平,且需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用地,合理安排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用地计划指标。
同时,在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方面,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介绍,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非是对所有类型用地规模“一刀砍”,而是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等生活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扶贫开发等必要用地。
通知还明确,对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单列,单列指标不得低于国家下达计划总量的3%-5%。
据了解,历年国土部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焦点在于统筹新增及存量用地。
其中,在统筹新增方面,国土部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全国建设用地供应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在2013年达到73万公顷,但在总量控制下,2014年,全年共供应建设用地61万公顷,为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6.5%。
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2004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1.8%,较1978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相应地,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增长,1985-2000 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用地年均扩展速度为850km2。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城市的空间结构面临调整,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进入修编阶段。在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市规模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与城市用地规模在1990年代初已被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目标和标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是许多城市在19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或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其中2010年的城市人口规模出现了大幅增加的现象, 比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增加30%以上。
城市发展规模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关注的焦点, 多年以来主要是通过预测人口规模来确定用地规模,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人口流动越来越趋于市场化,传统的以城市人口规模为主体的城市规模控制思路已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的城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增长水平对城市用地规模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我国实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的体制下,通过用地规模的管理实现城市规模的调控是可行的。进一步,我们用城市建成区面积对经济增长水平的弹性,实证分析了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 2100433B
在快速城市化和机动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面临着相当的困境:私人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并使城市交通效率低下,社会阶层的分化使弱势群体难以获得更好的机动性并加剧了交通资源分配的不公,在人车对立中交通事故不断,交通环境也使人倍感冷漠……由此也促使我们来思考城市交通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
论文分析了有关机动性与可达性、效率与公平、交通环境与安全等概念和相关性,以此为基础导出了城市交通以人为本的内涵。鉴于城市客运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是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论文在城市交通结构与空间布局发展、交通系统与功能街区建设以及交通设施与用地环境控制等三个层面建立起相对应的研究框架。在当前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一些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以“基本用地单元”为基础、面向普通公交导向的空间布局模式,在中观层面提出了“基本用地单元”与交通设施协调发展模式,在微观层面提出了满足效率基础上的“基本用地单元”分区环境控制措施。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论文指出应对现有城市和交通规划编制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应的变革。同时也要通过土地联合开发和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对公交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加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