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陶瓷微雕手法,以单线勾勒为主,虽清秀高雅,但不失简朴,难以表现画面的虚实层次。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陶瓷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20世纪80年代,以郭月明老师为首的月明微雕,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把中国画讲究的笔墨、气韵、空灵和西洋画讲究的点、线、面、黑、白、灰巧妙地融于陶瓷微雕技法之中,使作品既保持了金石韵味,又具有笔墨淋漓的水墨妙趣。 就如同郭老师所说:陶瓷精微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因为它不仅术其微小,质地刚硬,雕刻时还必须在微小之中再现艺术神采、韵味。每一件精微的陶瓷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同时,又缀满了心血和汗水。
陶瓷微雕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钢和金刚钻石制成,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刻、凿。陶瓷微雕是在破坏中达到艺术造诣的。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现线条笔墨和情趣神韵。首先需在白瓷上用墨书写或绘画,再依据瓷器上的墨稿用钻刀刻划、凿镌,最后再填色,一般填着黑色。陶瓷微雕风格素雅,既能体现传统书画艺术风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陶瓷微雕溯源
据记载,清朝已有了专门从事陶瓷雕刻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举,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已有人能用钢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绘画作品,且栩栩如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了这一时期,陶瓷雕刻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雕刻艺术。同治至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等人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陶瓷雕刻艺术的发展。
1991年胡绍宇先生首创中国陶瓷(硬派)微雕艺术。其艺术特点是以陶瓷、玉石为载体,集硬雕、脆雕、微雕于一体,溶绘画、书法、篆刻于一炉。由于硬材(摩氏7度以上)在微雕时轻则"滑刀",重则"崩裂",难度极高,被历代微雕艺术家视为"禁区"。胡绍宇历经十余年潜心专研终获成功。其作品追求精、奇、绝的艺术境界,从构思到制作一丝不苟,出神入化,诗、书、画、印与瓷、玉互为衬托,相映成趣,使技与艺达到完美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陶瓷、玉雕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一绝",开创了中国硬派微雕艺术之先河。
陶瓷内墙砖的技术要求: 1.工艺流程:基层处理→找规矩→基层抹灰→弹线→浸砖→粘贴→擦缝。 2.混凝土基底上首先把凸出墙面的砼凿平,然后进行清扫冲洗,如表面光滑应预先进行斩毛,砖墙基层应先堵好脚手眼,...
果核雕刻因受其雕刻材料的局限性,通常采用:立雕,浮雕,透雕,留皮,阴刻,镶嵌等技法。 圆雕 也叫立刻;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
耐磨度:配度(也叫耐磨度)表明瓷砖容易磨损的程度:Ⅰ度级别的瓷砖耐磨损率最低,一般用于展示、墙面及活动极少的地方;Ⅱ度级别的瓷砖主要用于浴室、卧室等没有硬摩擦的环境中;Ⅲ度瓷砖适合人员流动频繁的地方,...
陶瓷雕塑的产生是对传统陶瓷艺术精华的继承,在雕塑艺术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表现手法,可概括为2个方面,即成型手法和装饰手法。成型手法,主要是指手工成型与模制成型。手工成型就是直接用手作用于陶瓷雕塑坯,对陶瓷雕塑坯进行体形塑造、肌理表现等,其中包括盘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泥条、泥板结合成型;模制成型则是利用模具直接制出空膛坯胎,然后进行再塑造处理。
作为陶瓷装饰中的一种形式,陶瓷雕塑拥有的历史相当悠久,其始自秦、汉,盛行于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等。为了与一般陶瓷艺术分开,其系指的是具有独立性的立体状陶瓷雕塑制品,就像中国的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一样,中国陶瓷雕塑创作也同样经历了艺术演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