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泥是新型液体陶瓷,因为它跟陶瓷很像,外表不仅光滑而且坚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需要使用陶瓷泥来填补一些细微的缝隙,能够让一些缝隙很好的影藏起来。
中文名称 | 陶瓷泥 | 形态 | 新型液体陶瓷 |
---|
纳米陶瓷泥是新型塑钢泥(不发霉的玻璃胶),液体陶瓷。固化后坚固如瓷,防水防霉,具有高强度的粘着力和坚韧的结构强度,是室内装修设计的新型防水材料。是传统玻璃胶与防水剂的换代材料。
瓷泥,做瓷器的原料。瓷土、瓷石捣碎后和水之后就叫做瓷泥。瓷泥又名“高岭土”。在景德镇多用此土做陶瓷器具的原料,故而又称其“瓷泥”。 白度是高岭土工艺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纯度高的高岭土为白色。高...
我觉得这两者中陶瓷胶的比较好吧,虽然说陶瓷胶和陶瓷泥都是双组分的美缝剂,都具有固化后坚硬如瓷的特性。但是陶瓷胶在使用上远比陶瓷泥方便,装饰效果还是比陶瓷泥要稍好一些的,陶瓷泥只适合专业的施工人员使用,...
陶瓷泥和陶瓷胶做突出的区别就是施工不一样,陶瓷泥施工比陶瓷胶要麻烦些;现在世面上用的较多的还是陶瓷胶和自流平瓷缝剂,我周围用的是春兰冬雨、晶彩、卓高、凡东尼这些牌子的美缝剂较多;你可以咨询下这几个牌子...
前几天,我们特意来到位于尤溪县台溪乡清溪的福本堂陶艺坊,拜访了陶瓷艺人李顺泥。
也许是有意,也许是巧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地资深陶工李文慈给他的儿子取了个“顺泥”的名字。也就是“顺泥”这个名字,让原本的传统陶瓷,变成了陶瓷艺术品;让清溪李家陶瓷再次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
李顺泥在制作陶瓷。
继承
清溪李家陶瓷,自李氏开基祖李田于清光绪己丑十五年(1889年)从永春县东平镇开基以来,已有130年的历史。这之前,不知道来了多少陶瓷工人,唯有李田最终在清溪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并将原有的陶瓷老宅购置,命名为“心本堂”。一百多年间,清溪李家陶瓷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李家曾出现远近闻名的“制陶四兄弟”,其产品顺着清溪走向福州,走向世界。从李田开始,到了李顺泥这一代,已经是清溪李家陶瓷的第五代传人。李家人口也在这短短的130年间迅速发展到200多人。
解放前夕,福建有晋江瓷灶、永春东平、德化乐陶、尤溪清溪四大制陶产地,其中李顺泥的爷爷李成坚制陶速度快、造型美,是四大产地的名人之一。
李顺泥父亲李文慈,是一名资深的陶瓷艺人。他制作一个饭砵的拉坯时间不到一分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县乡合资企业——尤溪县玉池瓷厂(尤溪县电瓷厂的前身)当师傅,他制作的弧形饭砵不仅线条美,还刻上序号,在后来的尤溪县电瓷厂食堂的使用中,人见人爱。
李顺泥父亲有四个兄弟,李文慈最小。在四个兄弟中,长兄李文铿的手艺最好。长兄如父,他把祖辈的制陶技术全部传给了四弟李文慈。改革开放以后,陶瓷生产出现了低潮。李文慈有三个儿子,目前唯有长子李顺泥还在坚持老祖宗的手艺。
不同制陶师传授技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陶坯装窑过程中,有“挤棚不挤壁” 的说法。“挤栅”即挤栅顶,可以挤到只剩下一个手指的距离;“不挤壁”即坯体之间的横向距离不能太挤,要留四个手指的宽度,以利于窑内火焰的流动,使坯体受热更加均匀。这也是李顺泥父亲李文慈传授给儿子的独家技艺。
不同师傅制作的陶瓷,其体积、风格也不尽相同。李成武、李文铿、李文慈三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台溪公社社办企业的六级技工。李成武制作的茶壶重量为1.3市斤,李文铿1.28市斤,李文慈1.25市斤。人们只要称重,就能区分出是谁制作的产品。
从懂事起,李顺泥就跟着父亲玩泥巴,通过眼观、口问、心记,大概知道了陶瓷制作过程应该掌握的要领。到了12岁那年,李顺泥就能做出上千件的陶瓷产品。
李家祠堂心本堂。
清溪瓷厂外景。
清溪瓷厂内景。
清溪瓷厂百年龙窑。
从古至今,烧窑前窑工都要烧香祈愿。
学习
陶瓷制作的过程,要经过采挖泥料、阴干陈腐、粉碎调和、炼泥揉合、拉坯塑形、修整利坯、安装配件、阴干上釉、装窑烧成、出窑检验、清除沙尘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要想做到每一道工序都精通十分困难。
尤溪县清溪片区有清溪、乐家、叶坑、西吉、园兜等多个古窑址,其中西吉、园兜一带的古窑址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些古窑址中,泥土的化学成分也不一样。在没有仪器检测的年代,清溪李家的选泥方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用嘴巴来尝试:味涩,耐烧、易裂;味甘,金属氧化物多,不耐烧……选泥之后,还要进行合理配比,才能做出最佳的陶瓷。在上釉的过程中,几碗釉、几碗黄泥的匹配也非常讲究,稍有不同,结果就千差万别。
李顺泥从小就爱钻研。三明技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尤溪县合成氨厂。先后担任班长、安全技术员、车间主任等职务。1999年至2001年,担任尤溪县包装制品厂厂长。2001年国企改制,下岗待业。下岗后,李顺泥投资矿产,后来到厦门创办电子厂。但是不管走到哪里,李顺泥总是离不开心中的那份牵挂。李顺泥和其他外出的族人一样,每次回老家都要去“玩泥巴”。到了2012年,李顺泥更是心无旁骛,重新拾起了祖传的陶艺。
2012年9月,李顺泥在厦门会展中心发现了商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来参展的手工柴烧作品,一把茶壶卖到几万元人民币,一个茶杯卖到几千元人民币。参展陶瓷的色泽,跟自己老家烧坏的废弃品非常相似。落灰釉、氧化铁变化斑驳所产生的缺憾美,正是当时人们所追捧的另一种艺术。清溪的李家陶瓷,外表粗糙,造型简约,初看不咋地,越看越有味,把玩过程的色泽变化更是让人爱不释手。那时,李顺泥想:“我日思夜想的陶艺梦,答案不就在眼前吗?人们追求完美,可世间真有那么多的完美吗?何不容纳、珍惜眼前的缺憾美?”从那时起,李顺泥开启了专业陶瓷创作的艺术之门。
这几年,李顺泥还积极向陶瓷名人讨教,并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他特别喜欢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越峰、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蒋炎、景德镇国家级陶艺拉坯大师占绍林、台湾新竹陶艺师林汉泉等陶艺界知名人士沟通交流。2016年7月21日至8月20日,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计划”福建省第三期(福建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培训班。2016年9月至今,就读于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正在参加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2018传统陶瓷研修班”学习。
清溪瓷厂百年龙窑内景。
清溪瓷厂茶瓶陶坯。
清溪瓷厂酒坛陶坯。
清溪瓷厂泉眼。
创新
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李顺泥制作的陶瓷产品,特点明显。
首先,产品独具个性。李顺泥继承了祖宗流传下来的工艺,并大胆进行创新。比如,他制作的茶具,不论是线条还是造型,都是老祖宗制作风格的再现,却又色泽丰富、变化多端。
其次,线条饱满柔和。他从传统漆器的工艺中得到启示,并把漆器中的线条美运用到陶瓷制作中。因此,李顺泥的陶瓷作品,线条格外流畅,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第三,创作心境凸显。他既遵从规举,又不离本心。茶壶的手把与嘴要么为90度的侧把,要么就是把、扭、嘴三点成一线,出水有力,水柱饱满,断水利落。壶身线条挺拔,手感饱满舒适。瓮型肩平、胸挺、马蹄足……体现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姿态。
这几年,李顺泥着重在生产工艺上下功夫。
企业转型。李顺泥从小学习的是饭砵、茶壶、酒瓮等传统器皿的制作,没有见过高规格的陶瓷艺术作品展。2012年9月,在厦门会展中心参观之后,李顺泥立刻把酒壶、茶具等做成艺术品。从那时起,李顺泥把生产陶瓷艺术品作为他的主打产品,并在全国各地的会展中广泛交流。2016年以来,他制作的仿古陶艺远销海外,受到欧、美和台湾地区收藏界的广泛认可。
技术革新。在制作传统砂锅、煮水器的过程中,配料一般加二氧化硅、长石粉等,烧成温度在1100度左右,其产品只能适应木炭与柴火烧水。这几年,李顺泥改进泥料的配方,把烧成温度提高到1300多度,制作出的陶瓷更为坚硬,弥补了传统烧水器在加热过程中掺入冷水容易开裂的缺点,也有效地缩短了烧水的时间。传统的烧水器,在烧水过程中容易破裂,而李顺泥制作的烧水器不但不易开裂,还可在光波炉、液化气等广泛使用。
艺术提炼。李顺泥的作品,具有柴烧陶的特点。特别是柴烧落灰的自然特性,初看没什么稀奇,越把玩越漂亮。在把玩的过程中,还可体验成器的乐趣。因此,一个原本不起眼的茶具,经过李顺泥的创新,就能卖出500多元。李顺泥制作的陶瓷作品,与其他艺人的作品相比,也更具原始生活情调和乡村气息。
2015年2月,李顺泥注册了“尤溪县福本堂陶艺坊”营业执照。2018年2月,福本堂陶艺坊入驻国家级“星创天地”企业。因为李顺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目前产品数量不多。
李顺泥还与尤溪职业中专学校、闽江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教师合作,走研学教育实践之路,他的“福本堂陶艺坊” 创作基地也将建成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在谈到自己的艺术生涯时,李顺泥说:“随本心做自己的作品,随兴趣过自己的生活。”他传承历史,追寻本心,在传统陶瓷领域打开了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之路。
李顺泥陶窑。
李顺泥陶瓷作品。
李顺泥陶瓷作品。
李顺泥陶瓷作品。
李顺泥在检验陶瓷。
来源:乡野清风视界
民间的泥塑艺术从前多为小孩的玩具,造型质朴,颜色原始粗犷,但是又不失艳丽的艺术特征,能够充分体现表达对象的特征,夸张中充满了童趣,而陶瓷艺术是我国的艺术国粹,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体现了中国古老精湛的制瓷技术。表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但是将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巧妙地运用到外包装上,还运用到容器的设计中包装上,使这种“回归情结”得以彰显、得以贯彻。这种回归情结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的呼唤,不只是针对了解本土文化的人群,同时也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应对。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回归不是对“传统”的摹仿和复制,而是运用传统的形式符号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包装设计风格。
在包装设计中传统民间风格的具体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并且加以适应市场需要和时代要求的改革。更多的是在宏观的观察下,对民间的艺术元素进行微观细致地采纳和吸取,将抽象变为具象,将无机变为有机。
陶瓷因其低成本、可塑性以及精美的造型,成为现代包装行业中一种十分常见且重要的包装材料,并被广泛运用于酒类、食品以及化工行业
《泥浆泵用金属-陶瓷缸套(GB/T 25999-2010)》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