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碳捕集装置 | 外文名 | CO2 Capture |
---|---|---|---|
目 的 | 该技术之目的是为了减少碳排放。 | 处理方法 | 将捕获的碳深埋地下。 |
挑 战 | 成本昂贵,环境友好程度不高。 |
水地暖: 管材:PE-RT管材 PB管材 PEX管材 还有铝塑复合管 分水器:材质上有铜本色的,铜镀镍;在功能上有手动的有智能的 保温层:有聚苯板(EPS)、挤塑板(XPS) 反射模:有牛皮纸的底 有...
你要吃一种活物你猝死,也就是缺大得了,你看把你能的,粘网抓了不死的,你个
您好,还不错的 环保之家致力於光触媒捕蚊器开发,自诩为最专业的「捕蚊达人」,于2009年上市以来,成功夺下台湾捕蚊器市场近六成市占率,销售量至2012年已累积达 50万台,外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简单、节能保温的电捕焦油器馈电箱、绝缘箱的保温装置,该装置包括外保温层、保温夹套、进水管、出水管,在馈电箱或绝缘箱上设保温夹套,保温夹套外部设有外保温层;保温夹套连通进水管和出水管,其进水管接在电捕焦油器附近的焦炉集气管喷洒用循环氨水泵后管道上,出水
1 背景 气候变 化已成 为一个 世界 性的 热点 话题 。 2007年6月举行的八国集团德国海利根达姆首脑 会议 、9月举行的澳大利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 、第 62届联合国大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气候变化 成为国际外交舞台的主旋律 。此外,2007 年度诺贝 尔和平奖授予了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美国前副 总统戈尔 与联合 国政府 间气候 变化专家 小组 (IPCC)。 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十分明显, 这种影 响是全方位的 、多层面的,既包括正面影响, 同时也 包括负面效应 。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 因 为这可能会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不利, 特别是 对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脆弱地区及 部门。 IPCC预测,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范围 可能在 1.4℃~5.8℃之间,实际上升多少, 取决于 21 世纪人类化石燃料的消耗量, 而其中最主要是电力 行业的消耗,因为其几乎占据了
该装置对电厂锅炉排烟进行脱硝、除尘、脱硫等预处理,脱除烟气中对后续工艺有害的物质,然后在吸收塔内复合溶液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将二氧化碳与烟气分离;其后在一定条件下于再生塔内将其生成物分解,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经过压缩、净化处理、液化,得到高纯度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
这个脱碳装置就好比给燃煤电厂这个排放源戴上了一个大口罩,通过过滤把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干净气体排放出去,而把二氧化碳留下来集中处理。
二氧化碳捕捉到了,接下来要如何处理呢?
二氧化碳的工业用途非常广泛:在机器铸造业,二氧化碳是添加剂;在金属冶炼业,特别是优质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冶炼,二氧化碳是质量稳定剂;在陶瓷搪瓷业,二氧化碳是固定剂;饮料啤酒业,二氧化碳是消食开胃的添加剂;做酵母母粉,二氧化碳是促效剂;在消防事业,二氧化碳是灭火剂。
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三种:燃烧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烧(Oxy-fuel combustion)和燃烧后捕集(Post-combustion)。
燃烧前捕集主要运用于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中,将煤高压富氧气化变成煤气,再经过水煤气变换后将产生CO2和氢气(H2),气体压力和CO2浓度都很高,将很容易对CO2进行捕集。剩下的H2可以被当作燃料使用。
该技术的捕集系统小,能耗低,在效率以及对污染物的控制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受到广泛关注。然而,IGCC发电技术仍面临着投资成本太高,可靠性还有待提高等问题。
富氧燃烧采用传统燃煤电站的技术流程,但通过制氧技术,将空气中大比例的氮气(N2)脱除,直接采用高浓度的氧气(O2)与抽回的部分烟气(烟道气)的混合气体来替代空气,这样得到的烟气中有高浓度的CO2气体,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和封存。
欧洲已有在小型电厂进行改造的富氧燃烧项目。该技术路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制氧技术的投资和能耗太高,还没找到一种廉价低耗的能动技术。
燃烧后捕集即在燃烧排放的烟气中捕集CO2,如今常用的CO2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利用酸碱性吸收)和物理吸收法(变温或变压吸附),此外还有膜分离法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却是公认的在能耗和设备紧凑性方面具有非常大潜力的技术。
从理论上说,燃烧后捕集技术适用于任何一种火力发电厂。然而,普通烟气的压力小体积大,CO2浓度低,而且含有大量的N2,因此捕集系统庞大,耗费大量的能源。
从科技部获悉,《“十二五”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简称《规划》)已经正式发布。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即将开始快速发展的阶段 。
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过去3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年排放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尽管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作为补救措施之一,人类正在尝试将碳进行捕获、利用与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