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研究建筑(群)、古典园林等单体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研究苏式传统建筑的营造工艺,保护与整治的修缮技术标准。 2100433B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口碑还是比较好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施工速度快,一般都按时的完成施工,不会拖延工期。不仅价格方面是比较合理的,质量还是很好。它们是免费提供量房、验房、预算和平面图设计,他们...
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就是比较难进,但是这个还是很不错的地方,。
设计院总裁是丁元孝
- 1 - 塑形,韧性,冷弯性能含义?要求? 塑性:衡量材料变形能力的力学指标。 塑性好,材料的变形能力大,破坏前易 于发现,结构坏而不倒,高峰应力能重 分布。 韧性:是钢材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 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钢材强度和塑性 的综合性能,是判断钢材是否出现脆性 破坏最主要的指标。 冷弯性能:冷弯性能是判别钢材塑性变 形能力及冶金质量的综合指标。对于重 要的结构,需要有良好的冷热加工工艺 性能的保证。 钢材的疲劳破坏?钢材的疲劳破坏发 展过程与钢结构,钢构件的疲劳破坏发 展过程有何不同? 钢材的疲劳破坏:是指在连续反复荷载 作用下,钢材的应力低于极限强度甚至 低于屈服强度而发生的脆性破坏。 钢材的疲劳破坏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 段:截面上的微小缺陷开始形成裂纹, 裂纹缓慢扩展,裂纹达到临界尺寸而迅 速断裂,而在钢结构、钢构件中各种缺 陷是裂纹的起源,疲劳破坏发展过程中 没有裂纹形成阶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源分两支。北支始于东北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先生于1928年创建;南脉源在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由柳士英、刘敦桢先生于1921年创建。两校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国产建筑师",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河。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节能与自动化研究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系统辨识、建筑智能化技术、汽车电子等。
近几年承担的项目及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住建部科技项目1项、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2项,在研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发表学术及教研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EI收录。 2100433B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节能研究所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主持或参加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项目多项。获批发明专利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和EI收录40余篇,参与国家参编教材多部。 2100433B
苏州科技大学传感器技术研究所由苏州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和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两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共同开发动态力敏传感器。苏州科技大学传感器技术研究所依托的实验室总面积近8000平米,拥有近300平米的万级和30平米的百级超净实验室,包括苏州市微机电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两千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包括薄膜制备、加工、测试、传感器制作等多种设备。共建单位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拥有传感器封装、测试、标定、研发软件等设备。
苏州科技大学传感器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8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博导1人,硕导1人,组成人员由中青年骨干为主。目前所里研究人员承担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3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1项,市厅级技术发明奖1项。申请专利6项,拥有实用新型授权专利4项。
苏州科技大学传感器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微纳传感器敏感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的理论和工艺研究、微纳米薄膜的图形化研究、微纳传感器敏感元电子电路的设计、微纳传感器的机械结构设计及微纳传感器(特别是动态力敏微纳传感器)系统的研发。研究领域涉及各种仪器仪表、数控机床传感器和物联网中自动化测试终端传感器等自动化感知领域,属于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是融合微电子与精密机械加工的技术。
苏州科技大学传感器技术研究所将着力研究动态力测试的微纳传感器技术,为苏州地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探索各种动态力特别是快速变化的动态力的标定、测试方法,服务于包括航天、航空、船舶、交通,机械加工、能源、军事工程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