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水质工程实验技术与应用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9-8-1 | 作 者 | 王淑莹,曾薇 |
页 数 | 287 | 开 本 | 16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12108954 [1] |
本书分为基础篇与技术篇,系统、翔实地介绍了水质工程学的实验技术与应用。在基础篇中,详细讲解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样品测定及仪器使用方法等;在技术篇中,分别介绍了物理化学处理实验和生物处理实验。本书内容涵盖了给水处理、污水处理领域的主要实验技术。特别是在本书的第6章中,重点介绍了体现水处理领域研究热点的研究型实验,包括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反硝化除磷等脱氮除磷理论在SBR工艺、氧化沟工艺、MUCT等工艺中的应用;污泥膨胀、污泥好氧消化、污水再生利用、生物脱氮过程N20的产生、垃圾渗滤液处理等。
本书可作为高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用书和研究生的试验研究参考书,也可供给水厂、污水厂及其他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上篇 基础篇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处理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及发现内在规律。优化实验设计,就是一种在实验进行之前,根据实验中的不同问题,利用数学原理,科学地安排实验,以求迅速找到最佳方案的科学实验方法。它对于节省实验次数,节省原材料,较快得到有用信息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优化实验设计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安排实验的方法,因此近年来优化实验设计越来越被科技人员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优化实验设计打破了传统均分安排实验的方法,其中单因素的0.618法和分数法、多因素的正交实验设计法在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实验上,取得了很好效果。
水质工程学实验的目的在于:
(1)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揭示水处理技术方法的内在规律,为解决水质工程实际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2)确定水处理技术方法的最优控制条件,使水处理系统在最优环境下实施,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3)建立水质工程学数学模型并确定关键参数,指导水处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控制以及开发新技术、新方法。
2.1 实验设计
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关于实验设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1)实验方法:通过做实验获得大量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一一对应的数据,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整理并得到客观规律的方法,称为实验方法。
(2)实验设计:为节省人力、财力,迅速找到最佳条件,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根据实验中不同问题,在实验前利用数学原理科学编排实验的过程。
……2100433B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详细介绍了水处理技术中的物理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并重点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水处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本书内容主要集中在水质工程实验技术与应用。在介绍相关实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更侧重于对具体试验内容、装置、仪器、实施步骤、测试分析方法的介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参考本书,实验人员即可搭建试验并进行相关的试验研究。
数控技术是数字程序控制数控机械实现自动工作的技术。它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较好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和复杂零件加工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问题。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
十四章1、生物滤池有多种工艺形式,如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举出三种可) 2、生物膜法有多种处理系统,如 生物滤池法、生物法、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流化床法 。3、 生物膜法的...
第1篇基本理论介绍第1章绪论1.121世纪水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1.1.1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1.1.2水质标准将更加完善1.1.3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1.1.4水质检测技术快速可造1.1.5水厂和污...
上篇 基础篇
第1章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1.2 水样的分类
1.3 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的采集
1.4 污水采样
1.5 水样的保存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处理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误差分析
2.3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第3章 样品测定及仪器使用方法
3.1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3.2 化学需氧量(COD):COD快速测定仪
3.3 氨氮测定:纳氏试剂光度法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实验一 混凝试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求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 PH、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 方法; 2.观察混凝 现象,加深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混凝影响因素; 二、实验基本原理: 胶体微粒都带有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影响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一般天 然水体颗粒的电动电位在 -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荷点位降到 -15mv 左右 即可得到。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智能型混凝试验搅拌仪(六联搅拌器),酸度计一台,低浊度仪一台,双向磁力搅拌器 一台, 1000ml 烧杯六个, 200ml 烧杯两个, 1000ml 量筒一个, 1ml、2ml、5ml 移液管 各一根,酸碱溶液各一瓶,混凝剂溶液一瓶( 5%硫酸铝) 四、实验步骤: (1)
实验一 曝气充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氧转移机理及影响因素。 (2)学会图解法求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 KLa方法。 (3)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氧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 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 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 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 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 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 力。 根据氧转移基本方程 )( ccK dt dc sLa 积分整理后,所得到的氧总转移系数表 达式为 ts s La cc cc t K 0ln 303.2 。 式中: KLa—— 总转移系数, h-1; t —— 曝气时间, h; cs —— 饱和溶解氧浓度 mg/L; c0 —— 曝气筒内初始溶解氧浓度 mg/L,
绪论 1
一、水质工程实验的作用 1
二、水质工程实验过程 2
第一章 实验设计 5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6
第二节 单因素优化实验设计 6
一、均分法和对分法 7
二、黄金分割法 8
三、分数法 9
四、分批实验法 11
第三节 多因素正交实验设计 11
一、正交实验设计 11
二、多指标的正交实验及直观分析 19
第二章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24
第一节 实验误差分析 24
一、测量值及误差 24
二、直接测量值误差分析 26
三、间接测量值误差分析 27
四、测量仪器精度的选择 29
第二节 实验数据整理 30
一、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0
二、实验数据整理 31
三、实验数据中可疑数据的取舍 32
四、实验数据整理计算举例 34
第三节 数据处理 36
一、单因素方差分析 36
二、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40
三、实验成果的表示法 47
四、回归分析 53
第三章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67
第一节 水样的采集 67
一、环境水样的采集 67
二、废水样品的采集 71
第二节 水样的保存 73
第三节 样品的管理 76
第四章 水质分析基础实验 77
实验4.1 水中色度、浊度、pH值的测定 77
实验4.2 水中总不可滤残渣的测定 80
实验4.3 水中Cr6 的测定 81
实验4.4 水中铁的测定 83
实验4.5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86
实验4.6 水中氨氮的测定 89
实验4.7 水中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91
实验4.8 水中硝酸盐氮的测定 95
实验4.9 水中凯氏氮的测定 98
实验4.10 水中总氮的测定 100
实验4.11 水中磷的测定 102
实验4.12 水中氯离子的测定 104
实验4.13 水中硫酸盐的测定 107
实验4.14 水中余氯的测定 108
实验4.15 水中COD的测定 110
实验4.16 水中BOD5的测定 113
实验4.17 水中矿物油的测定 118
实验4.18 水中挥发酚的测定 120
实验4.19 水中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 123
第五章 水质工程实验 127
实验5.1 显微镜的使用与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的观察 127
实验5.2 微生物对含碳化合物的分解和利用 131
实验5.3 微生物对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和利用 134
实验5.4 活性污泥混合液耗氧速率的测定 137
实验5.5 总大肠菌群数的测定实验 138
实验5.6 混凝沉淀实验 140
实验5.7 过滤实验 146
实验5.8 消毒实验 157
实验5.9 污泥比阻测定实验 161
实验5.10 活性污泥性能的测定 165
实验5.11 氧总转移系数的测定实验 168
实验5.12 污水充氧修正系数α、β值测定实验 174
实验5.13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观测与运行 177
实验5.14 曝气池中环境因素的监测和菌胶团中生物相的观察 182
实验5.15 SBR法实验 186
实验5.16 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189
实验5.17 膜生物反应器(MBR)实验 192
实验5.18 吸附动力学实验 196
实验5.19 塔式生物滤池实验 197
实验5.20 生物转盘实验 200
实验5.21 污泥好氧消化 203
实验5.22 臭氧氧化法处理污水实验 210
附:臭氧浓度的测定 212
附录 214
附录1 常用正交实验表 214
附录2 离群数据分析判断表 221
附录3 F分布表 223
附录4 相关系数检验表 224
附录5 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 225
参考文献 2322100433B
《水质工程实验技术》可作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实验课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参考。
水质科学工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水质科学与工程涉及的许多基本概念、专业理论、工程设计参数、操作条件、运行控制指标等均需要通过科学实验进行验证、分析、测试来决定,因此在实验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手段,是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水质工程学实验与技术》是我们结合40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水质科学与工程有关的专业实验技术、实验操作过程和操作要领详解。水质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已经作为部分学校水务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