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数字视音频测量基础
第1章 标准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1.1 标准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检验
1.1.1 525/60、625/50扫描标准的4.2.2 编码参数
1.1.2 数字视频分量格式检验
1.2 串行数字视频系统测试
1.2.1 串行数字信号的传输和数据复用
1.2.2 串行数字信号的接口特性参数测量
1.2.3 反射损耗测量
1.2.4 误码及增强测试
1.2.5 抖动概念及测量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2.1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格式检验
2.1.1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参数标准
2.1.2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
2.1.3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格式检验与内容监测
2.2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
2.2.1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接口
2.2.2 高清晰度数字分量视频信号串行接口特性参数测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
3.1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3.1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般要求
3.1.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3.2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客观测量
3.2.1 数字图像质量客观测量方法
3.2.2 图像质量的测量和分析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AES,EBU数字音频
4.1 数字音频基本概念
4.2 AES/EBU标准
412.1.AES,EBLI格式结构
4.2.2.AES/EBU信号的电气特性及互连
4.3 SD/t{D中的嵌入音频
第5章 数字音频测量方法和测试设备
5.1 音频信号的电平和测量
5.1.1 平衡信号与不平衡信号
5.1.2 音频信号电平
5.1.3 音频电平的监视
5.2 数字音频眼图测量
5.2.1 AES/EBU数字信号比特流的模拟波形(眼图)
5.2.2 AES/EBU数字音频信号格式分析
参考文献
第2篇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第6章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常用测试仪器
6.1 频谱分析仪
6.1.1 频谱分析仪的分类
6.1.2 频谱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6.1 -3频谱分析仪的使用
6.2 光时域反射计
6.2.1 概述
6.2.2 光时域反射计(0TDR)的原理
6.2.3 光时域反射计(0TDR)的使用范围
6.2.4 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使用
第7章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传输指标及其测量
7.1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的主要传输技术指标
7.1.1 数字频道输出电平
7.1.2 系统输出口频道间电平差
7.1.3 调制误差率(MER)
7.1.4 系统噪声余量
7.1.5 误码率(BER)
7.1.6 载波抑制
7.1.7 正交误差:
7.1.8 射频载波相位噪声
7.2 系统传输指标测量方法
7.2.1 主要测量仪器和测量框图
7.2.2 系统输出口电平的测量
7.2.3 系统输出口电平差的测量
7.2.4 调制误差率的测量
7.2.5 噪声余量的测量
7.2.6 误码率的测量
7.2.7 信号质量余量测试
第8章 数字有线电视系统主要设备测量
8.1 QAM调制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测量
8.1.1 QAM调制器的功能性参数、接口要求及测量
8.1.2 QAM调制器输出信号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测量
8.2 机顶盒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测量
8.2.1 机顶盒基本参数要求
8.2.2 机顶盒射频参数指标要求及测量
8.2 -3机顶盒的视频输出指标及测量
8.2.4 机顶盒的音频输出指标及测量
8.2.5 机顶盒的物理接口及其他指标
8.3 复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测量
8.3.1 复用器标准一致性测试
8.3.2 复用器码流监测
8.3.3复用器物理接口特性
第9章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技术指标测量
9.1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概述
9.1.1 有线电视传输媒介
9.1.2 电视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方式
9.1.3 混合光纤同轴网
9.1.4 光系统总体规划
9.1.5 有线广播电视光纤网络拓扑结构
9.2 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技术指标及测量
9.2.1 光纤测量概述.
9.2.2 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
9.2.3 光纤色散的测量
9.2.4 光功率的测量
9.2.5 光调制度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数字卫星电视系统测量与监测
第10章 卫星电视广播传输原理概述
10.1 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组成
10.2 卫星电视传输技术原理
第11章 卫星电视的监测
11.1 对卫星电视监测系统的要求
11.2 卫星电视监测参数及监测方法
第12章 卫星电视的测量
12.1 卫星电视系统的技术要求
12.1.1 卫星电视上行系统的技术要求
12.1.2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技术要求
12.1 天线系统测试参数定义和技术指标
12.2 卫星电视系统的测量方法
12.2.1 上行系统射频指标测量
12.2.2 系统测量的主要项目及方法
12.2 -3地球站室外单元(下变频器)的主要测量项目及方法
12.2.4 地球站室内单元(IRD)的主要测量项目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数字地面广播电视系统测量
第13章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设备测量
13.1 载频的测量
13.2 占用带宽、IFFT取样频率和符号宽度的测量
13.3 信号和噪声的功率测量
13.4 相位噪声的测量
13.5 RF频谱模板符合性的测量
13.6 肩电平衰减的测量
13.7 杂散发射和无用发射测量
13.8 误比特率(BER)和载噪比(C,Ⅳ)的测量
13.8.1 误比特率(BER)的测量
13.8.2 不同发射机输出功率时BER与cl/Ⅳ的测量
13.8 13不同高斯噪声功率时BER与Cl/Ⅳ关系的测量
13.8.4 C/Ⅳ门限的测量
13.8.5 接收机最小/最大接收信号电平
13.8.6 等效噪声损伤(END)和等效噪声dⅣ的测量
13.9 调制误差比(MER)、调制目标误差(STE)和延迟时间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手机电视系统测量
第14章 手机电视系统构成与传输原理概述
14.1 手机电视技术概述
14.2 手机电视系统结构与传输原理
14.2.1 DVB-H
14.2.2 Media-FLO
14.2.3 T-DMB
第15章 手机电视传输系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与数据分析
15.1 手机电视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5.2 手机电视传输系统指标测量方法
15.2.1 接收失败判据
15.2.2 信道模型
15.2.3 测量步骤
15.3 手机电视系统测量指标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PSI(节目信息表)结构描述
附录B 缩略语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互换性概述第二节 加工误差和公差第三节 极限与配合标准第四节 技术测量概念第五节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 光滑孔、轴尺寸的公差与配合第一节 公差与配合的...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卫星数字电视系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编号 : 表 C.0.1-0404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子分部工程 通信网络系统 分项工程名称 卫星数字电视系统 验收部位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分包单位 分包项目经理 检测项目(主控项目) (执行本规范第 4.2.9 条的规定) 检查评定记录 备注 1 卫星天线的安装质量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为合 格 2 高频头至室内单元的线距 3 功放器及接收站位置 4 缆线连接的可靠性 6 系统输出电平( dBμm) -30~ -60 7 8 9 10 11 检测意见: 监理工程师签字: 检测机构负责人签字: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日期: 日期: 有线电视系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编号 : 表 C.0.1-0405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子分部工程 通信网络系统 分项工程名称 有线电视系统 验收部位 施工单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成果登记号 |
20170191 |
成果名称 |
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标定技术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马寅生、吴满路、孙东生、张重远、郭啟良、彭有如、丁立丰、王成虎、黄禄渊、王燕强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2-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5-12-01 |
主题词 |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监测,标定技术,基地,平台 |
在工程和局部变形监测方面,地面常规测量技术、地面摄影测量技术、特殊和专业的测量手段、以及以GPS为主的空间定位技术等均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1)常规大地测量方法
常规大地测量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显著进步是全站型仪器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全自动跟踪全站仪(RTS,Robotic Total Stations),有时也叫测量机器人(Georobot),为局部工程变形的自动监测或室内监测提高了一种良好的技术手段,它可以进行一定范围内无人值守、全天候、全方位的自动监测。实际工程试验表明,测量机器人监测精度可达亚mm级。最大的缺陷是受测程限制,测站点一般都在变形区域的范围之内。
(2)地面摄影测量
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虽然起步较早,但是由于摄影距离不能过远,加上绝对精度较低,使得其应用受到局限,过去仅大量应用于高塔、烟筒、古建筑、船闸、边坡体等的变形监测。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字摄影测量和实时摄影测量为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深入应用开拓了非常广泛的前景。
(3)特殊的测量手段
光、机、电技术的发展,研制了一些特殊和专用的仪器可用于变形的自动监测,它包括应变测量、准直测量和倾斜测量。例如,遥测垂线坐标仪,采用自动读数设备,其分辨率可达0.01mm;采用光纤传感器测量系统将信号测量于信号传输合二为一,具有很强的抗雷击、抗电磁干扰和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便于组成遥测系统,实现在线分布式监测。
(4)GPS空间定位技术。
GPS用于变形监测的作业方式可划分为周期性和连续性(Episodic and Continuous Mode)两种模式。
(5)3D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一项高新技术,是继GPS空间定位系统之后又一项测绘技术新突破。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可以快速、大量、高精度地获取空间点位及其变化信息。
2、动态(连续)监测与静态监测
连续性变形监测指的是采用固定监测仪器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获得变形数据序列。在动态监测方面,过去一般采用加速度计、激光干涉仪等测量设备测定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GPS作为一种新方法,由于其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高采样率(目前有的已高达20Hz)GPS接收机的出现,在大型结构物动态特性和变形监测方面已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静态监测是周期性的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
3.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多种传感器、数字近景摄影、全自动跟踪全站仪和GPS的应用,将走向实时、连续、高效率、自动化、动态监测系统的方向发展;
(2)变形监测的时空采样率会得到大大提高,变形监测自动化为变形分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据信息;
(3)高度可靠、实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自动化系统,要求在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
(4)实现远程在线实时监控,在大坝、桥梁、边坡体等工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网络监控是推动重大工程安全监控管理的必由之路。
变形分析的研究内容
1.变形数据处理与分析;
2.变形物理解释;
3.变形预报。
变形分析分类
通常可将其分为变形的几何分析和变形的物理解释两部分。
变形的几何分析是对变形体的形状和大小作几何描述,其任务是描述变形体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性。
变形物理解释的任务是确定变形体的变形和变形原因之间的关系,解释变形的原因。
变形分析的内容
传统的变形几何分析主要包括参考点的稳定性分析、观测值的平差处理和质量评定以及变形模型参数估计等内容。
1、生态研究:藻类分布:藻类迁移与群体结构;缺氧或低氧区深度监测;日照度衰减对初级生产力与底栖植物的冲击 2、饮用水水源地/水库监测:取水位置调整,水质预警;暴雨过后浊度的剖面分布;报警系统 3、河口/海湾研究:有害藻华监测(赤潮监测;河口盐度分布;海水入侵监测(咸潮监测);垂直混和状况;水产养殖设施周边水质监测(低氧区) 4、其他:水力发电排水区温度水层分布;建筑或疏浚场地的浊度分布;河流、上扬区的垂直混和状况。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