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超声雾化是由瑞士开发出的一种新振子进行,可工业化生产纳米结构金属粉末。新雾化装置将两种超声雾化方法(超声气体雾化与张力波雾化法)有机结合起来,克服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新装置分两步击碎熔态金属,从而解决了熔体流直径不能过大的问题。熔态金属流首先导向由超声频率激发的管状共振器的内壁,熔态金属润湿这种振动基体,通过张力波雾化被击碎。同时,在进人同一管中的惰性气体中产生非稳态冲击波,这种压力脉冲进一步击碎张力波雾化的熔滴,从而使最终获得的粉末颗粒度细小均匀,大大提高了雾化效率,尤其适合于制备粒度在20μm以下的微细粉末。
双重超声雾化技术的一大进步是,开发出了“锤”型超声振子,比传统的两金属块“三明治”振子提高了频率、振幅与相位调制。这说明,不管什么液态金属,只要选取适宜的超声参数,都可进行高流速张力波雾化。它的另一大进步是采用了难熔合金管振子,一直到2000℃都能保持良好的声学特性,满足润湿要求,保持对熔态金属的耐蚀力。双重超声雾化器在结构上突破了常规超声张力波雾化器振子系统的结构模式,使得辐射面声强显著增加,减小了液滴粒度,超声脉冲气流可以进一步破碎雾化的液滴,从而得到更加细小的粉末颗粒,在减小粉末粒度和粒度分布区间的同时雾化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超声波雾化喷涂与传统的依靠压力和高速运动将液体粉碎成小颗粒的雾化不同,超声波雾化是利用高频率的超声波振动能量将液体进行雾化。液体可通过自身重力或低压泵传送到喷雾头并实现连续或间断性喷雾。形成雾化过程盘...
超声波雾化器的操作方法如下: 1.水槽内加冷蒸馏水250ml,液面高度约3cm要浸没雾化罐底的透声膜。 2.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
你好,雾化器不出雾.首先检查雾化机主机开机是否正常,再检查雾化器出气口的出气是否正常,然后检查导管和雾化杯之前的连接是否紧密,最后重点检查雾化杯.雾化杯的构造一般都是由上下盖子和中间的塑料档板组成.如...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雾化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 AECOP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氧气雾化吸入治疗组(氧气组)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组(超声组),2组药物治疗相同,对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组临床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超声组治疗有效率95.33%,氧气组86.67%,超声组高于氧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AECOPD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为克服雾化栽培中高频超声雾化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低频超声雾化器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及计算确定了该低频超声雾化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建立了喷头三维参数化模型及有限单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确定了其工作模态和频率,模态分析试验验证了理论计算和模态分析的正确性;应用相位多普勒测量(PDPA/PDA)技术对低频超声雾化器雾化效果进行了测量;通过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体积中径小于5μm的超细雾滴占22.3%,说明其可以产生超细雾滴,基本满足雾化栽培的需要;雾化试验结果还表明该型雾化器具有雾化量大、可靠性高、以及连续工作时间长等特点,是一种在雾化栽培中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雾化器.
离心超声雾化技术是根据张力波理论,液膜铺展厚度显著影响粉末颗粒尺寸的原理开发的一种冶金粉末制取的新技术。有关研究人员为了促进金属熔体在振动面的铺展,采取了许多措施改善金属馈液方式,其中德国Ladghh等等开发出了一种离心流嘴,并将其用于金属超声雾化,即离心超声雾化技术,为现代冶金粉末制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熔体以一定流量流经流嘴时,通过涡流离心腔的导流作用,使流出的金属液体形成空心锥结构,其螺旋形的流动轨迹加快了金属液体在振动面上的铺展,促进了液体沿周向的铺展和薄液膜的形成,提高了金属液体在整个振动面铺展的均匀性,同时采用高频、大功率压电换能器,可以显著减小雾化金属粉末的粒度,大大提高金属粉末雾化的产率与出粉率。
超声雾化法是高速气流以80-100KHz的频率和2-2.5马赫的高速度冲击液态金属流,使其雾化成小液滴,随后凝固成粉末。高速冲击由多个哈曼振动波管产生,哈曼管同心分布在金属液流的四周。每个哈曼管由一个可调节的共振腔组成,当气体通过喷管流出时,气流能引起伯努利(Bernoulli)效应,达到超音速度,并具有超声频率。另外,超声驻波雾化法也可以产生超声雾化。跟普通高压雾化和水雾化的三阶段过程相比,超声雾化金属液在一个阶段就被多个细小射流冲击剪碎成金属雾滴,所得粉末尺寸比较集中,平均尺寸小于20μm,粉末收得率超过90%,由枝晶臂间距估算冷却速度超过106℃/s。超声雾化能量消耗低,比普通雾化节能约1/4。目前生产铝、纯钴、镍和铁、镍基和钴基合金等已达工业生产规模,而对于钛等高熔点合金仍在进一步实验研究之中。已有报导采用超声速层状气流由2000℃的金属和陶瓷熔液制粉获得成功。 2100433B
在加拿大、德国、丹麦、瑞士、挪威、芬兰、瑞典、意大利、墨西哥、巴西和韩国,双重股权结构较为普遍,而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南非和智利则不为多见。据统计,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占美国上市公司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