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化装置类似普通的加氢精制装置。以丁烷异构化为例(见图),丁烷进料经脱异丁烷塔分离出异丁烷,塔底主要是正丁烷,与氢混合后经加热进入反应器。反应压力约2.1~2.8MPa,温度 145~205℃,氢、烃摩尔比为0.1~0.5,空速3~5h-1。反应产物经分离器分出氢(循环使用),再经稳定塔分出少量裂解气(用作燃料气)后去脱异丁烷塔。塔底正丁烷循环进行反应,异丁烷产率可达90%以上。异丁烷作为烷基化补充进料时,该装置可与烷基化装置合并为一套装置,这样可节省设备和投资。
石油烃异构化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增产航空汽油,开发了正丁烷异构为异丁烷的过程,用于扩大烷基化原料来源。50年代,又开发了正戊烷和正己烷的异构化过程。早期的催化剂为弗瑞德-克来福特型催化剂并以三氯化铝加氯化氢或有机氯化物作助催化剂(见酸碱催化剂),后来出现了加氢异构化型催化剂(铂-氧化铝或铂-分子筛),目前工业上广泛使用后者。
求大神解答下醚后碳四用在异构化、芳构化、烷基化,这三个装置里都能产出什么,三个装置不同的特点要具体
醚后碳四用在这几个工艺中,都是为了让烃链加长或者增加分子量。成为常态下为液体的油类化学品物质(或者汽油调和剂)。如果说炼油工艺是将原油大分子打断成不同小分子链的油品的话,上面这三种工艺可以说是将小分子...
常减压、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柴油加氢,汽油加氢、加氢裂化、气体分馏、PX、芳烃抽提、油品调和等很多工段。石油化工应该是化工里面最复杂的了。工艺多变,装置也比较多。所以,很难具体话工艺流程。只...
石油焦可能大家通常讲的是生焦,也就是石油提取完的废弃物再未进行加工过的。煅后焦是用生焦。进行煅烧一次过后的石油焦。
对丙烷脱沥青油异构化脱蜡双功能催化剂Pt/SAPO - 11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铵交换对硅磷酸铝分子筛酸性的影响。在 2 0ml连续流动式固定床加氢高压微反装置上评价催化剂。在氢气压力为 14 .5MPa ,空速为 1.35h- 1,氢油体积比为 70 0∶1条件下 ,考察了原料油于不同温度下的异构化脱蜡反应。分析结果表明 ,产物总液收率保持在 90 %左右 ,370℃以上润滑油馏分的凝点可降至 - 15℃ ,粘度指数约 10 7。
中海石油富岛二期年产45×10~4t合成氨装置是由美国KBR公司承包,其核心工艺为KBR深冷净化工艺,由深冷净化工艺与凯洛格设备设计组合。同时首次采用低热值天然气合成氨生产工艺技术。
烃是碳氢化合物的简称,是把"碳"中的"火"和"氢"中的"水"合写而成的。烃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石油中的烃类多是饱和烃,而不饱和烃如乙烯、乙炔等,一般只在石油加工过程中才能得到。石油中的烃有三种类型:
(一)烷烃。是碳原子间以单键相联接的链状碳氢化合物。由于组成烃的碳和氢的原子数目不同,结果就使石油中含有大大小小差别悬殊的烃分子。烷烃是根据分子里所含的碳原子和数目来命名的,碳原子数在10个以下的,从1到10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烷来表示,碳原子数在11个以上的,就用数字来表示。石油中的烷烃包括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正构烷烃在石蜡基石油中含量高;异构烷烃在沥青基石油中含量高。烷烃又称烷族碳氢化合物。烷烃的分子式的通式为CnH2n+2,其中"n"的表示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2n+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在常温常压下,C1-C4的烷烃呈气态,存在于天然气中;C5-C15的烷烃是液态,是石油的主要成分;C16以上的烷烃为固态。
(二)环烷烃。顾名思义它是环状结构。最常见的是五个碳原子或六个碳原子组成的环,前者叫环戊烷,后者叫环己烷。环烷烃的分子式的通式为CnH2n。环烷烃又叫环烷族碳氢化合物。
(三)芳香烃。又称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一般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六元环(苯环)组成。最简单的芳香烃是苯、甲苯、二甲苯。他们从石油炼制过程中铂重整装置生产中可以得到。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分子式的通式为CnH2n-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满足航空汽油的需求而开发了石油烃烷基化技术。1939年英伊石油公司以硫酸作催化剂,1942年美国环球油品公司和菲利浦石油公司以氢氟酸作催化剂,分别建成石油烃烷基化装置,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战后数十年间,由于高辛烷值车用汽油的需求增加而得到不断发展。中国在60年代建成硫酸法烷基化装置,近年来正在建设氢氟酸法烷基化装置。
1,3-丙二胺基钾作用下,非端基炔通过丙二烯中间体异构化为端基炔的反应。整个异构化的过程,炔基像拉链一样,从链中异构化到链端,因此此反应也被称为炔基拉链反应。此反应最早由Charles Allen Brown和Ayako Yamashita在1975年首先报道【 J. Am. Chem. Soc. 97(4): 891–892】。此反应常见的底物是长链的炔醇,碱最开始是将KH加入到1,3-丙二胺溶剂中得到直接用于反应。由于KH比较危险,后来也发展出了替代方法:利用1,3-丙二胺的锂盐和叔丁醇钾进行反应。
反应机理
16-Heptadecyn-1-ol (2).A mixture of potassium (190 mg, 4.8 mmol) in 1,3-propanediamine (5 mL) with ferric nitrate (1 mg) was heated to 90 C in an ultrasound cleaning bath. After 10–15 min, potassium disappeared and a green–brown solution of KAPA was formed which was cooled to 0 C and
12-heptadecyn-1-ol (1, 190 mg, 0.75 mmol) in THF (1 mL) was added. After 30 min stirring at 0 C, the mixture was poured into H2O (125 mL) and extracted with hexane (3 100 mL). The extract was dried (MgSO4) and evaporated to yield 185 mg of 16-heptadecyn-1-ol (2, 98%), mp 41 C.
【Becker D, J Org Chem., 1984, 49, 2494】
23-Tetracosyn-1-ol (4).1,3-Diaminopropane (10 mL) under N2 was treated with Li (140 mg, 20 mmol) under heating (70 C) and stirring. After 2 h, the mixture was cooled to 20 C, KOt-Bu (1.3 g, 12 mmol) was added and stirring was continued for another 15 min when 7-tetracosyn-1-ol (3, 1.05 g, 3 mmol) was added. After 2 h stirring the mixture was quenched with water and usual workup gave after chromatography (silica gel, hexane:Et2O 1:1) 860 mg of 4 (82%), mp 76 C.
【Abrams SR, Can J Chem., 1984, 62, 1333】
相关文献
1 Brown CA J Am Chem Soc 1975 97 891
2 Brown CA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76 959
3 Macaulay SR J Org Chem 1980 45 734
4 Becker D J Org Chem 1984 49 2494
5 Abrams SR Can J Chem 1984 62 1333
6 Shaw AC Org Synth Coll Vol 1988 8 146
7 Balova IA Russ J Org Chem 2003 39 1613
8 Balova IA Eu J Org Chem 2005 882
编译自:Organic Synthese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 3RdEd, A. Hassner, Page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