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 创办时间 | 2000年10月 |
---|---|---|---|
办学性质 | 国家实验室 | 主管部门 | 中科院、科技部 |
依托单位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研究领域 | 从事材料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
建设目标 | 世界一流的材料研究实验室 | 实验室理事长 | 师昌绪院士(名誉)、叶恒强院士 |
实验室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设有国际咨询委员会。理事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提供指导与咨询。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经过不断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材料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热情鼓励国内外科学家与我室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热情为工业界提供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咨询并承担工业界资助的研究项目。热情鼓励有志于材料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来这里学习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是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年轻实验室,我衷心希望国内外同仁与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与支持她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材料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使用什么样的材料直接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历史学者曾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新材料的推出与应用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信息、能源被人们归纳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材料科学是一门以材料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科学技术领域之一。材料科学家的使命便是不断创造与发现能够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在性能和价格上有竞争力的材料与相关技术。
实验室拥有用于新材料制备、微观结构表征、性能评价等材料科学研究的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和分析测试手段,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热模拟试验机、纳米压痕仪、疲劳试验机等。构成综合性公共实验研究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
鼓励国内外一流科学家来此开展合作研究并向工业界提供技术咨询。
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的运行由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部”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承担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培训研究生操作使用等任务。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作为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试点单位,是以原“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组建,2001年6月28日正式挂牌运行,并于2004年5月12日通过了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实验室建设验收。实验室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主任卢柯院士,理事长叶恒强院士。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定位于创建世界一流的全链条全要素贯通式材料研究实验室,瞄准材料领域重大科学难题以及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展持续、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打造中国材料研发高地,促进材料的原始创新以及成果高效快速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实验室主要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涵盖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结构分析与表征、材料设计与计算模拟、材料性能评价与使役行为等,同时开展材料发展战略和基础数据研究等。现设有非平衡金属材料、材料疲劳与断裂、固体原子像、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炭材料、磁性材料与磁学、环境功能材料、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拟、催化材料和功能薄膜与界面11个研究部,1个公共技术服务部以及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材料失效分析3个中心。
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十四年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现已成为汇聚优秀人才、仪器装备精良、以材料科学前沿关键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导向,不断产出高端研究成果和人才,运行机制上国际化的高水平材料研究基地,在突破材料科学前沿以及解决国家支柱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高端研究成果。在材料科学前沿研究方面,实验室瞄准国际材料科学前沿重大科学难题,开展持续、系统研究。在纳米孪晶、梯度纳米材料、小角晶界纳米层片结构、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科研成果,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持续引领该学科方向发展。特别是基于一系列原始创新并面向装备制造业需求,自主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对材料表层组织进行纳米化处理和优化,可以实现关键钢铁材料及器件性能和使役寿命的显著提高,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该技术已在上海宝钢、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仅在宝钢即实现500万元/年的经济效益。此外,实验室还在铁电材料畴壁结构、材料疲劳与断裂机制、碳材料控制与制备、磁性纳米胶囊制备与磁性等方向上取得了系列代表国家最高水平、有显著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确定了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在解决国家支柱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方面,实验室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核心技术,开展全链条深层次研究,产生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多项关键共性技术和新材料。发展了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澄清了大型合金锭的偏析形成机制及组织演变机理,通过设计和完善铸造和锻造工艺,有效控制成分偏析和冶金缺陷,提高成形性和材料利用率。形成工艺图纸、规范、软件等成套技术,与国内重机行业企业合作,陆续应用于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毛坯、大型铸钢支承辊、三峡700MW水轮机转轮、大型空心钢锭、核电压力容器、宽厚板坯等部件制造,打破了我国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满足了重大装备国产化急需。仅2009-2011年期间,就直接帮助合作企业实现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230多亿元。部署和培育的炭材料、纳米多孔金属、薄膜材料与表面技术、非贵金属催化材料等十多个方向持续产出重要原创成果,并稳定支撑国家支柱产业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公益性研究方面,实验室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公益性研究。在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失效分析方面做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承担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能源局等多个部委委托的材料战略发展规划和调研工作,为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丰富详实的材料科技发展信息。开展装备制造业关键材料测试、分析和数据积累工作,为行业、企业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积极开展材料失效分析工作,2001-2014年共分析失效案例500余项,平均每周为航空航天、冶金化工、轨道交通、电力机械等领域承担一项分析任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科学全面、客观公正的失效分析服务,解决了一大批失效问题,得到广泛认可。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35人,在读研究生400余人,客座研究人员80余人。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优秀研究创新群体2个、杰青11人、973首席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4人。2008年12月,实验室被中组部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作为第一个试点国家实验室,实验室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设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充分听取和吸收领域内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管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人、财、物、知识产权等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保障规范运行;针对前沿探索、共性关键技术、公益性研究、设备研制、人才培养等目标设立相应的自主研究项目,鼓励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同时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不仅凝聚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为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及技术储备;采用同行评议代替定量考评,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淡化数量,倡导产出原创、系统、经典的工作,产出不与“收入利益”挂钩;搭建了覆盖样品制备、材料微结构表征、力学和服役性能测试的公共仪器设备平台,实现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形成综合解决问题优势,实现问题导向的技术支持;探索建立全链条贯通式研究新模式,原理探索与成果应用并重,效果显著。
实验室积极对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高水平合作研究。搭建李薰讲座系列、研究部主任论坛、专题学术报告会、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等覆盖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实验室研究人员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实验室研究人员已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650余次,主办国际会议30多次,接待国内外来访学术交流2300余次。19人在55个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持续增强;实验室与麻省理工、德国马普学会、丹麦Risø国家实验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开展联合攻关,合作研究成果显著。
实验室现已荣获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等国际重要学术奖励十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3896篇,其中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论文20余篇。论文被引频次总计75000余次,引用次数超过百次的论文114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1项,授权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88项,授权389项。
沈阳材料国家(联合)实验室作为我国第一个试点国家实验室,未来将依托东北原材料和材料科学研究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打造中国材料综合性研发高地,探索跨部门跨行业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和全链条全要素贯通式科技新体制,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实现材料技术研发与应用无缝衔接,材料科技创新能力国际领先,成为引领和带动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你要读博或者搞研究的话,个人感觉光学可能更有前途一些。材料科学工程这个学科毕竟存在了太长时候,要有所突破是比较难的。而光学工程 的 LED 方向 应该在未来的几年里或者一段时间有广泛的应用。
孔洞之间是相通的,则称为开孔;如果每个孔洞与周围孔洞完全隔开,则称为闭孔;而有些孔洞则是半开孔半闭孔的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较宽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
1985年 建立“中国科学院固体原子像开放实验室”,为中科院首批开放实验室。
1988年 建立“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 建立“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
1997年7月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材料与信息类),上述三个实验室分别名列第五、六、二位。
1999年3月 向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建议在三个实验室基础上组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4月30日通过同行专家组的可行性论证。
2000年10月27日 科技部正式批准组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
2001年3月27日 成立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并召开理事会第一次会议,6月28日实验室揭牌暨成庆典。8月15日实验室第一批研究部主任受聘。
2002年5月18日 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沈阳召开。
2003年11月26日 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3年 实验室在“工程与材料科学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评比”中,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材料科学参评实验室共23个)。
2004年4月22日 工程合金研究部成立。
2004年5月13日 实验室建设验收会议在沈阳召开。
2005年5月28日 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沈阳召开。
2006年6月15日 实验室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及第一次会议在沈阳召开。
2007年5月22日 实验室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向国家与社会输送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所需的高级人才是实验室的重要使命之一。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学术环境、直捣科学前沿的研究课题为培养高素质、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里工作与学习的博士研究生有190余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每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0余人、硕士学位的有20余人。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先后有范国江(1999)、黄建宇(1999)、张哲峰(2000)、生红卫(2001)、卢磊(2002)、刘畅(2002)、于荣(2005)、麻晗(2008)八位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全国百篇)。多位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优秀奖等各类奖励。
2100433B
福建工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401 二、招生对象: 全日制高中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 四年 四、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扣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和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培养具有 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好综合素质,能为福建省 的制造业和材料加工产业技术升级、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快速发展的建材行业培养所需的从 事金属材料、功能材料、建筑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加工、检测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 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六、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材料制备与加工、 性能分析与测试技能的基本训练, 掌握材料的成分、 制备方法与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
汽车轻量化材料的选择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用材及汽车轻量化材料的更新发展。 现代汽车的发展 进步主要体现在材料更新进步上, 而材料的选择又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制约。 但总 体目标是在不改变甚至是能提升汽车性能的基础上使汽车质量更轻, 即达到汽车 的轻量化。汽车轻量化带来的意义是重大的, 不只是在提高汽车速度和稳定性上, 更能节约资源和能源, 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 许多材料都能起到汽车轻量化的作 用,本文即介绍了各种材料及其对比,和我对汽车材料发展的一些想法。 这学期学习了材料科学概论, 了解到了许多有关自己专业的知识, 虽然只是 序幕,但是却为自己正式踏进了材料这门学科的圈子而高兴。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组成了一个四面体, 四个顶点分别是材料性能、 化 学成分、合成加工、组织结构。它表示了材料的性能与其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 加工工艺有关。这三个因素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性能。 我们所学的
海水淡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依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国家水资源发展战略需求,通过持续的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设备研发以及产学研联合等途径,提升我国海水淡化整体科技实力,促进产业发展。 2100433B
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初启动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计划,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亮点与行业特色、完善和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我省共5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批准建设,将积极推动我校相关学科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2100433B
(一)技术解决方案联合工作实验室
技术解决方案联合实验室旨在发挥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与专业经验,助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中国未来城市智慧发展重要技术支撑平台。
目前,实验室已经在教育、卫生、能源、交通、公共安全、政府管理、城市建设规划、旅游及文化等8大领域提供了 30 种先进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现代城市 90% 以上的业务需求。通过提供前沿技术、应用平台、产品授权以及资金、渠道等层面的支持,实验室将支持和建设推广便民服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改善环境保护、促进企业服务及经济增长等应用项目。
(二)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
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致力于信息安全领域的政策理论研究、标准化建设、科学技术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推广、咨询服务等。
主要研究任务是以国家信息安全为使命,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需求,研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律、特点及重点;制定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建设方案、标准规范;研究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前沿技术,开发相关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规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建设并对信息安全系统进行把关认证;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领域建立应用示范,为行业创造产业机会。
(三)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
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城市安全领域解决方案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项目支撑工作。
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围绕城市安全的领域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覆盖多媒体融合的调度系统、基于大数据架构上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案件线索分析、支持多种接入方式的决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基于云架构的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统一执法平台等。
(四)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
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致力于中国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市场化基础的建设。
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根据中国智慧城市技术需求,整合创新技术,并通过支持创新技术及平台的推广使用,建立中国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市场化基础。制订遵循国家信息政策法规的智慧城市空间信息技术标准规范,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及平台、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推动产业化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服务机构,支撑我国智慧城市建设。
(五)现代智慧城市联合媒体实验室
现代智慧城市联合媒体实验室致力于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全面专业的媒体咨询和服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造国家级、权威性、专业性的新锐的媒体平台。
(六)多媒体信息传播联合实验室
多媒体信息传播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智慧城市多媒体平台的打造。通过新闻媒体与研究成果的高度融合,为各有关职能部门、试点城市以及科研机构搭建一个公共平台,指导和服务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
引导民众充分认识和理解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内涵,记录和展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运行情况,观察和剖析试点城市创建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探索和发现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总结和梳理其经验和做法。
(七)医疗联合实验室
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主要研究适应智慧城市和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医疗应用和技术,包括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工程、医院智能化与信息化、智慧的健康养老等。推动智慧医疗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通过智慧医疗应用和技术、标准规范的推广应用,促进城市智慧医疗建设,推动智慧医疗产业的发展。
(八)(中国航天)联合实验室
(中国航天)联合实验室主要职责为推动北斗卫星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应用,系统开发;集成大数据下云计算平台的相对融合;推动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促进以北斗卫星、农业、渔业、旅游业为基础的产业链式创新发展与战略布局;促使航天军转民技术释放应用于国家城市建设、金融、物联网等领域的顺利对接;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量身打造适合城市延续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
(九)智慧旅游联合实验室
智慧旅游联合实验室是联合实验室领导下的智慧旅游研究与创新的专业机构。智慧旅游联合实验室以突破智慧旅游共性关键技术和形成智慧旅游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为目标,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支撑中国自主智慧旅游技术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推动政企间的战略合作与技术研发工作,引领相关技术的发展,努力推动中国智慧旅游跨越式发展,助力国家智慧城市建设。
(十)大数据与城市运营联合实验室
大数据与城市运营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打造智慧城市大数据与城市运营综合平台,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努力。
大数据与城市运营联合实验室以大数据引擎技术和海量数据库为基础,为智慧城市运营的各个技术需求层面做出精准的研究预判,提高智慧城市的运营管理水平。同时与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环保、平安城市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合作,为城市居民享受全方位的智慧城市生活做出努力。
(十一)水工程联合实验室
水工程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将传统水务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以提高水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主要工作集中在与水相关方向,如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供水系统等,包括饮用水生产和分配、水资源规划、水资源管理、市政和工业废水处理、水灾害及防护等,最终能够带动水务现代化、提升水务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建筑节能联合实验室
建筑节能联合实验室的主要职责是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发展理念,旨在面向建筑节能和智能建筑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推广等工作,突出建筑的节能工作的环保性、实用性、先进性及可持续升级发展等特点,致力于打造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积极推动建筑节能的产业化进程。
(十三)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联合实验室
基础设施管理平台联合实验室基于对ICT领域和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利用网络能源融合电力电子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网络通信和物联技术,推出了全系列可靠、高效、简单、智能的网络化能源产品与解决方案。
(十四)科技产业促进联合实验室
科技产业促进联合实验室旨在推动智慧城市领域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与应用,促进科技产业化,服务于城市技术落地、示范推广、产业升级、标准完善、模式布局、项目评估、成果鉴定和市场延伸等。
(十五)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
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研究。借助实验室在智慧城市基础建设领域的技术及平台优势,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系统技术和产品,承担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信息处理、创新技术、系统展示等任务,开展试点城市实证研究、项目建设、业务拓展等活动。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从各试点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实验室信息资源,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管理能力和运行水平提供最新技术成果和服务。
(十六)智慧社区联合实验室
智慧社区联合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究智慧园区的智慧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体系,以及评价及标准体系,研究智慧园区建设及运营体系;编制智慧园区建设及运营指南;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指导智慧园区专项试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及运营;逐步形成并完善智慧园区建设及运营的评价准则。在智慧园区到智慧社区的研究及试点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建立领域权威,制定行业标准,为政府在智慧园区和智慧社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方面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支撑。研究智慧园区的智慧设施建设、运营和服务体系,以及评价及标准体系,支撑国家社区治理,实现居民智慧生活。
(十七)生态智慧城镇联合实验室
生态智慧城镇联合实验室将结合地方特点,做好生态智慧城镇顶层设计,整合生态城镇领域的技术和平台,充分应用城市仿真技术,通过生态智慧城镇体系的研发与服务,构建生态智慧城镇研发、管理、运营的标准体系和商业模式。
(十八)地下空间联合实验室
地下空间联合实验室旨在进行智慧城市领域地下空间政策、理论、标准、技术研究,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及推广应用。提高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构筑智慧、安全、可控的城市地下空间环境。
(十九)智慧教育联合实验室
智慧教育联合实验室旨在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提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教育建设规范建议和技术、资源规范建议。
联合实验室将根据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规范及认证安排,提供在自身的工作领域内的相关技术标准、资源标准,制定和完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和建设方案。搭建并运营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的成果展示平台,整合教育信息化与在线教育领域的产业资源,为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提供专项技术咨询、架构设计咨询、规划咨询、推广等。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