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山西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 | 作 者 | 牛俊杰,赵景波 |
---|---|---|---|
出版社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8年6月1日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802097575 |
牛俊杰 ,博士,副教授。先后于山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学习,主要从事区域环境方面研究。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中国沙漠》《世界地理研究》等专业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主持了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软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教育规划项目各1项,参加其他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专著2部。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中国地理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2次。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发改委旅游投资项目咨询专家、北京博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特聘区域旅游环境规划专家。
《山西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以全球变化为背景,以区域响应作主线,研究山西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特征,探讨土壤干层的发生过程,形成机理,采用实地调查,打钻采取6m深度土层剖面样品。实验分析的方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将野外考证与理论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并在8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和进展。
我们来到郊外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大吃一惊:看看小河,里面都是吃过的食品袋和垃圾袋,还有许多其他的脏物。河里的小鱼好象快没有了气似的,似乎在请求燕子帮助它们把水里的脏东西给清理一下。然后告诉人们不要...
首先清江山水一线临湖,有很好的绿化,私藏有氧生态,带给住户健康的生态生活;其次就是70米广阔楼间距和1.89超低容积率,带来宽松的环境和开阔的视野,听着就很好吧。
1、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1) 污染源烟尘(粉尘)在线监测仪用于在线监测污染源烟尘、工艺粉尘排放量(浓度或总量),包括测量相关参数:流量、O2、含湿量、温度等,是实现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的必备监测仪器。...
污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水资源紧缺问题,但如不进行科学管理,又可能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本文讨论了污灌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特性,结合现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污灌对土壤、地下水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治污灌影响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利用淋溶试验,模拟天然降雨,分析煤矸石路堤填筑过程中给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造成的污染,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得出了煤矸石淋溶液中无机盐是是造成高速公路沿线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基于多孔介质流体力学和溶质运移动力学建立了描述微量元素在土壤-水环境系统中迁移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煤矸石淋溶微量元素在道路沿线土壤-水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预测了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图5,表2,参12.
山西植被,ISBN:9787504631084,作者:马子清主编
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相互影响关系,课题组开展了以“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的土壤与植被数据信息获取、与分析方法研究。 (1)研究了2003-2008年间的排土场土壤、植被等特征指标数据规律及其相关性(Guo Xiangyun, etc., 2010)。根据分析结果,固定了36个采样区,共采集了182个土样、126个植被样本,获得了土壤有机质、土层厚度、土壤水分、土壤电导率、土壤肥力指标、植被生物量、树高、小气候(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等基础数据。 (2)基于研究区的Spots、QB、IKnos和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了最佳回归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的方法(Zou Xiaochen, etc., 2010);发明了一套针对Landsat TM 遥感数据源的地面实测植被覆盖度及处理计算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137835.3);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壤亮度、土壤绿度等4种植被指数,研究了排土场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Zhu Xiang, etc., 2011)。生成了研究区DEM、土壤各指标、植被盖度、植物生物量、地形等专题图。 (3)研究分析了排土场植被恢复土壤、植被等特征指标时空变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Guo Xiangyun, etc., 2010)。采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了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指数空间状况、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植被指数与土壤、地形因子在不同尺度上的相关关系分析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120312.8)。 (4)为揭示排土场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规律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提出了植被恢复后效果评价方法(Chen Yingyi etc., 2012)。研制了具有采集和遥感信息提取植被盖度、植被生物量、地形信息等功能的采集设备和信息系统(软件著作权 2010SRBJ5371,2011SRBJ4406,2010SRBJ3986,2010SRBJ3987)。集成了排土场土壤温湿度、小气候、植被视频等参数的远程动态监测平台(Chen Yingyi, etc., 2011)。课题组试探性的开展了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排土场植被恢复场景建模技术(Ma JunCheng. 2012)。 共发表论文8篇,收录待发表1篇,获得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培养博士2人,硕士4人。 2100433B
前言
1植被恢复研究及其意义
2植被与土壤协同机制研究进展
3本书研究区概况
4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5样地设置与调查
6播种和植苗造林条件下植被恢复数量特征
7播种造林和植苗造林条件下土壤发育数量特征
8植被与土壤协同恢复机制的数量化研究
9结论、讨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