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水下铁路隧道 | 类 型 | 水域地下开凿的铁路隧道 |
---|---|---|---|
始建于 | 英国 | 最初于 | 1807年 |
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
我国采用盾构法施工的首座水下铁路隧道——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2011年3月12日全线贯通。直径超过11米的巨型盾构机在水下60米深处的精确对接,标志着我国长距离水下铁路隧道的施工和科研取得了重大突破。
狮子洋隧道全长10.8km,设计列车通过速度为250km/h,它是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通行速度最快的水下铁路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The Channel Tunnel)又称欧洲隧道(Eurotunnel),由三条长51km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3×38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两条铁路洞衬砌后的直径为7.6m,开挖洞径为8.36~8.78m;中间一条后勤服务洞衬砌后的直径为4.8m,开挖洞径为5.38~5.77m。(见图1)从1986年2月12日法、英两国签订关于隧道连接的坎特布利条约(Treaty of Canterbury)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
青函海底隧道
长久以来,日本本州的青森与北海道的函馆两地隔海相望,中间横着水深流急的津轻海峡。两地的旅客往返和货运,除了飞机以外,就只能靠海上轮渡。从青森到海峡对岸的函馆,海上航行要4.5小时,到了台风季节,每年至少要中断海运80次。于是,人们迫切希望海峡两岸除飞机和轮渡之外,再能有更经济、更方便的交通把两岸联系起来。青函隧道工程的设想也就应运而生。
1964年5月,青函隧道开始挖调查坑道。经过7年的各种海底科学考察,专家们才最终选定了安全的隧道位置,并于1971年4月正式动工开挖主坑道。经过12年的施工,1983年1月27日,南起青森县今别町滨名,北至北海道知内町汤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先导坑道终于打通了。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车,从而结束了日本本州与北海道之间只靠海上运输的历史。3月13日清晨,首班电气化列车满载乘客从青森站和函馆站相对发出。电车从海底通过津轻海峡只用了大约30分钟。
修建水下铁路隧道的方法有: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和明挖法等。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水下岩层中修建隧道,一般采用钻爆法。施工中需采取预防涌水、预防塌方等技术措施,如为加固破碎岩层,可在隧道周围岩层中预先采取注浆措施。在水下松软地层中修建隧道常用盾构法。在海港城市或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沉管法修建水下隧道。沉管法是将预制管段沉放到预先开挖的水底沟槽中,在水下依次将管段连接,然后再进行填埋。其优点可使大部分地下工程移到地面上进行,改善了作业条件。明挖法修建水下隧道需截流改河,分段地进行。采用这种方法修建隧道,防水问题较易处理,但隧道洞身处在软弱地基上,要采取防止上浮的措施。2100433B
水下铁路隧道的修建始于英国。1807年英国开始修建穿越泰晤士河的水下人行隧道,但因隧道进水,于1808年被迫停工;直到1825年,在法国出生的工程师M.I.布鲁内尔指导下,采用新的方法(盾构法)重新施工,才于1843年建成,隧道长约366米(200英尺)。这座隧道于1865年归并于东伦敦铁路,改建成为水下铁路隧道,1913年又改为电气化水下铁路隧道。此后,英国于1873~1886年又修建了塞文河水下铁路隧道。这座隧道采用6座竖井同时施工,并利用强有力的抽水设备和采取向地层注浆等措施解决涌水问题。
1974年日本建成了连接本州岛与九州岛的折关门海底铁路隧道,全长18.68公里,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水下铁路隧道。1971年日本开始修建穿越津轻海峡的青函海底隧道(本州岛的青森市至北海道的函馆市),全长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为 23.3公里,距水面深约240米(水深140米、岩层厚约100米),纵坡12‰。隧道海底部分由正洞、作业坑道、先行导坑组成,先行导坑于1983年1月27日打通,1988年3月13日,青函隧道正式通车,运营速度140km/h。
英、法两国间的英吉利海峡,最窄处宽约33公里,早在1802年就有人提出修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的建议。此后,曾多次进行勘探、研究和设计,隧道于1988年开始动工,并于1994年投入使用。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50.5公里,运营速度为160km/h。根据1985年价格,整个工程造价为95亿英镑,超支80%。
铁路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
铁路隧道的净空内轮廓是根据列车、列车时速引起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来确定的。比如时速200公里的隧道净空在80多平方,半径6m,时速250公里的隧道净空在92以上,半径在6.4m左右。
铁路隧道根据不同牵引分为:内燃牵引:高6米,宽12.88米电力牵引:高6.55米,宽12.88米下面是几个实例具体施工参数,供您参考:贵广线是轨面到拱顶是8.68米,采用无渣轨道,路基面到轨面515m...
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下锚段衬砌是为了保持电力牵引力的隧道内接触线有一定的张力,减少气温变化的驰度的增减,并满足安全供电和检修的要求而设置的。因在区段两端需安装自动张力补偿器,故下锚段衬砌断面需加宽、加高。它一般设置在长度超过2000m或位于隧道群和车站两端的隧道。
143 中国 设备 工程Engineer ing hinaCPl ant 中国设备工程 2019.04 (下) 常规施工下, 锚段衬砌是采用简易台车或采用台架施工, 通常情况下,简易台架受力计算复杂,加工时间较长,耗费 人工和材料较多,这样造成了下锚段衬砌成本加大。中铁一 局哈牡客专项目直接利用二衬台车施工下锚段衬砌,完美地 解决了上述问题。此工法是利用二衬台车作为承重载体,在 下锚段位置架立双层钢架,靠近台车侧钢架内半径与台车一 致,靠近下锚段衬砌位置钢架外半径考虑按照下锚段衬砌内 断面减去模板厚度加工,两层拱架支架沿环向设置背肋和竖 撑,安装完钢架后再安装平面小钢模作为下锚段衬砌的内模 和端模,顶升台车模板使内层钢架紧贴台车顶面面板。最后 高速铁路隧道下锚段施工工法 周欢欢 (中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 ) 摘要: 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下锚段衬
第1章绪论
第2章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体系
第3章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数值模拟方法
第4章铁路隧道火灾烟流及疏散模型试验
第5章铁路隧道烟气控制设计方法
第6章铁路隧道防灾疏散设施设计方法
第7章铁路隧道衬砌结构抗火设计方法
第8章铁路隧道机电控制技术
第9章城际及水下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设计
第10章铁路隧道防灾工程实例
主要参考文献 2100433B
近日,国家铁路局技术委员会召开国家铁路局技术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
《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是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的重要专业标准,贯彻了国家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高速、城际、客货共线铁路以及水下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规范编制采用国内外调研、咨询和科研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的要求,强化了安全疏散、节约资源等技术要求,合理确定了不同客运列车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标准,进一步提升了规范的安全性、科学性和经济合理性。
《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将于近期组织报批发布,为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和铁路运输安全提供重要的专业标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