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编 理论篇: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3
第一节 日本国土空间规划 3
第二节 德国国土空间规划 5
第三节 英国国土空间规划 8
第四节 荷兰国土空间规划 10
第五节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11
第六节 中外国土空间规划比较与借鉴 17
第二章 “多规合一”背景下市县空间规划理论 21
第一节 “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理论基础 21
第二节 多规衔接空间规划的理论模型框架 24
第三节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空间规划体系 26
第三章 “多规合一”背景下市县空间规划技术思路 36
第一节 市县空间规划的组织模式 36
第二节 市县空间规划的编制思路 38
第三节 市县空间规划的内容框架 39
第四节 市县空间规划的方法体系 40
第二编 研究篇:榆林市“多规合一”关键问题研究
第四章 榆林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47
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理论概述 47
第二节 榆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路与内容 54
第三节 榆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流程 56
第四节 榆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57
第五章 榆林市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75
第一节 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概述 75
第二节 榆林市生态空间保护现状与对策 83
第三节 榆林市生态红线划定的原则与技术流程 84
第四节 榆林市生态红线管控措施 90
第六章 榆林市基本农田红线划定研究 92
第一节 基本农田红线划定的理论概述 92
第二节 榆林市农业生产空间现状 97
第三节 基本农田红线划定过程及成果 101
第四节 榆林市基本农田红线管控措施 105
第七章 榆林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109
第一节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理论概述 109
第二节 榆林市城乡建设空间现状 114
第三节 榆林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及成果 115
第四节 榆林市城镇开发边界的管控措施 118
第八章 榆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19
第一节 榆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9
第二节 榆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时空矛盾 126
第三节 榆林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 129
第九章 榆林市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实施保障措施研究 140
第一节 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衔接策略 140
第二节 榆林市三线融合的技术方法体系 142
第三节 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147
第四节 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49
第三编 案例篇: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
第十章 规划背景 153
第一节 国家试点要求 153
第二节 榆林国土空间现状与问题 153
第三节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状况 158
第十一章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161
第一节 发展机遇 161
第二节 面临挑战 161
第三节 战略定位 162
第四节 发展战略 163
第五节 规划目标 164
第十二章 国土空间格局 166
第一节 开发格局 166
第二节 保护格局 167
第三节 三线划定 167
第四节 空间管控 168
第十三章 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170
第一节 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170
第二节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171
第三节 分级保护生态空间 172
第四节 强化生态保护机制建设 174
第十四章 稳定农业生产空间 175
第一节 推进形成农业发展格局 175
第二节 划定基本农田红线 176
第三节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176
第四节 保障优势农业空间 177
第十五章 优化城乡建设空间 179
第一节 构建城镇发展格局 179
第二节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180
第三节 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81
第四节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181
第十六章 统筹产业发展空间 183
第一节 构建产业发展格局 183
第二节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183
第三节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 185
第四节 优化地上地下发展空间 186
第十七章 构建网络化的基础支撑体系 189
第一节 构建综合智能交通网络 189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91
第三节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 192
第四节 强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92
第十八章 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194
第一节 土地综合整治 194
第二节 矿区综合整治 194
第三节 生态综合整治 196
第四节 环境综合整治 196
第十九章 强化中心城区管控 198
第一节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与空间管制 198
第二节 中心城区总体空间布局 200
第三节 中心城区五线管控 201
第四节 完善中心城区公共基础设施 204
第五节 引导副中心城市建设 205
第二十章 规划实施管理及保障措施 206
第一节 明确规划的地位和效力 206
第二节 建立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206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207
第四节 加强实施基础保障 207
参考文献 209 2100433B
本书基于陕西省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开展的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编制实践,提出协同理论指导下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多规衔接理论模型框架,确定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形成对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分析;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生态红线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实施保障措施等六方面深入探讨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的关键问题,最后展示了榆林市国土空间综合规划成果。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前言第一章 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法国的“新艺...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继颁布实施,而市县层面如何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空间功能分区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通过地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回顾,总结提出空间功能分区的理论基础,构建空间功能分区方法体系及其在无锡市区、苏州市域、宁波市海岸带等不同空间尺度应用实践,以期丰富区域规划编制理论和方法,也期为规范、高效、科学的空间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空间功能分区理论·方法与应用实践》可供政府管理和决策部门以及区域与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区域公共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1 绪论
1.1 引言
1.2 时代背景
1.3 研究内容
2 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基本概念
2.2 基础理论
2.3 国外的空间规划
2.4 中国的空间规划
3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
3.1 目的作用
3.2 总体架构
3.3 规划总则
3.4 规划内容
3.5 规划成果
4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
4.1 总体概述
4.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4.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4 三类空间划分方法
4.5 空间控制线划定方法
4.6 基于GIS的规划数据处理方法
5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案例
5.1 案例背景
5.2 淮北市国土空间基础评价
5.3 肥东县国土空间规划
6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2100433B
本期《国土空间规划经验与实践》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在梳理各层级编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同济在各地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讨不同视角和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经验,意在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初期,形成案例范本,多层次解读国土空间规划,讨论实践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以供规划从业者参考与讨论,为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给更多的思路与有利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