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标志
绍兴轨道交通标志外部造型以旭日为创意,构成S造型,体现绍兴轨道交通地域专属性。标志内部融入飞驰的列车和轨道,体现了轨道交通的行业属性,也代表打通区域经济,实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同时,中部的乌篷船造型,体现绍兴地域文化特色,与飞驰的列车将传统与现代两种交通方式与城市印记相结合,整体简洁大气,易于大众传播 。
车票价格
绍兴轨道交通单程起步价2元可乘4公里(含4公里),4~12公里每1元可乘4公里,12~24公里每1元可乘6公里,24公里以上每1元可乘8公里。
根据浙发改价格〔2020〕318号文件,绍兴城际线于2020年10月11日起恢复钱清站—杭州南站区间收费,杭州南站至钱清站的全票票价为6元,至绍兴站为10元,至上虞站为15元。
优惠政策
1.离休干部、离退休军人、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因公致残人民警察、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浙江省内获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献血者、绍兴宁波两地残疾人、绍兴宁波两市外重度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人员,可凭证登记后免费乘车。
2.浙江省内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乘车时,可享受半价优惠;注册在绍兴、宁波两地的全日制大、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及1.2-1.5(含)米儿童享受半价优惠。
3.一名成年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儿童乘车;超过一名的,按超过人数购买半价票。
4.使用绍兴城际乘车码单月乘车金额达到120元,该月超出部分可享受半价优惠。
特别提醒
1.免费人群持本人有效证件,查验登记后从人工检票通道进站乘车。
2.享受半价优惠的乘客持有效证件至人工售票处购买半价纸质车票,从人工检票通道验票进站乘车。
3.每个班次提前三分钟停止检票,请各位乘客提前到站候车,以免耽误行程。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选用钢轮钢轨B型车(鼓形车体)。初、近、远期采用6辆编组方案,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00千米/小时。电力牵引采用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授电。初期配属车27列/162辆。
车辆段
万绣路车辆基地位于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清风村范围,承担杭绍线,绍兴市轨道交通1、2、3号线的大架修任务;承担杭绍线与1号线车辆停放、周月检、定修任务。万绣路车辆基地由杭绍线代建。
鉴湖停车场位于解放南路以西、32省道以南,承担1号线车辆停放、周月检、临修任务,设临修线1条,1列位/条;周月检线2条,1列位/条;停车列检线14条,2列位/条,共计28列;镟轮线1条;调机工程车线1条。原则同意停车场总体布局设计。为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同意对停车场进行上盖开发。
控制中心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成后与杭绍城际线贯通运营,控制中心设在镜湖站附近。镜湖控制中心一次性建成,线网共享。
供电系统
110/35kV集中供电方式,牵引供电系统采用DC1500V架空接触网供电,走行轨回流方式,地下区段接触网采用刚性架空悬挂,地面段、过渡段及停车场接触网采用柔性架空悬挂。全线设电力监控系统、杂散电流腐蚀防护监测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
轨道交通是一种利用轨道列车进行人员运输的方式。 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轻轨应是一种电气化铁路系统,由于轻轨的机车重量和载客量都较小,列车长度、宽度都不及地铁,使用的铁轨质...
为了实施沪杭同城战略,加快推进“1640”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建设,一条放射线连接一个副中心,加强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联系,有利于市域的集聚发展,并带动沿线城镇开发。另一方面,中心城区范围内线路较为密集...
市内及地下线多选用混凝土整体道床;市郊多选用碎石道床;居民区附近采用新型减震浮动道床。
线路名称 |
起止站点 |
车站(座) |
里程(千米) |
车辆编组 |
标志色 |
开通日期 |
---|---|---|---|---|---|---|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 |
姑娘桥站-中国轻纺城站 |
10 |
20.3 |
6B |
红色 |
2021年6月28日 |
参考资料: |
线路名称 |
起止站点 |
里程(千米) |
车站(座) |
---|---|---|---|
绍兴轨道交通城际线 |
杭州南站、宁波站 |
148 |
6 |
参考资料: |
地铁线路
线路名称 |
起止点 |
首班车 |
末班车 |
---|---|---|---|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 |
姑娘桥站 |
06:00 |
22:00 |
中国轻纺城站 |
06:00 |
21:55 |
|
参考资料: |
城际线路
绍兴城际线列车于2020年7月起贯通运营,停靠杭州南、钱清、绍兴、上虞、余姚、宁波6个站。
2018年4月19日 ,共有4000多名市民体验了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 。
2013年1月,绍兴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
2014年11月7日,《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通过审议。绍兴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共计6条,总长约264.6千米。其中一期建设2条,分别为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芳泉至笛扬路)及支线(站前大道至柯桥客运中心)、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越西路至越兴路)。规划线路长度约为74.8千米,估算投资约377亿元 。
2016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2016-2021年)。绍兴成为浙江省内第三个获准修建地铁的城市 。
2016年10月13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杭州至绍兴城际铁路工程初步设计,由绍兴市柯桥区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与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接轨贯通。
2018年3月28日,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已并入绍兴至宁波城际铁路)“鉴湖号”城际动车组从绍兴站驶出,标志着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开通试运行。同年4月18日,经改造的市域铁路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开通运营 。同年9月29日,钱清站投入运营。
2019年3月6日,绍兴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与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体正式签约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PPP项目 。同年7月10日,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和宁波至余姚城际铁路贯通运营,合并后线路名称为绍兴至宁波城际铁路 。
2020年3月1日上午,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7月1日,杭州南站至绍兴、上虞城际线路正式开通,标志着绍兴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正式进杭 。9月10日,随着“越兴号”盾构机破壁而出,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大庆寺站~高教园区站区间右线贯通 。9月24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首列电客车接车仪式在柯桥区万绣路车辆基地举行。首列电客车进驻车辆基地,标志着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机电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
2021年4月5日和6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鲁迅故里站——城市广场站区间,越秀站——绍兴一中站区间分别实现双线贯通 。6月28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开通运营 。
线路名称 |
起止站点 |
里程(千米) |
车站(座) |
---|---|---|---|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 |
中国轻纺城站-芳泉站 |
26.8 |
19 |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 |
站前大道站-柯桥客运站 |
7.3 |
6 |
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 |
越西路站-越兴路站 |
9.95 |
9 |
参考资料: |
2019年6月4日,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发布了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公示。该轮线网规划(修编)2050年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其中1、2、3号线为骨干线,4、5、6号线为辅助线 。
线路名称 |
起止站点 |
里程(千米) |
车站(座) |
---|---|---|---|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 |
中国轻纺城站-芳泉站 |
24.4 |
20 |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 |
站前大道站-柯桥客运站 |
6.7 |
6 |
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 |
兰亭站-商贸城站 |
22.72 |
16 |
绍兴轨道交通3号线 |
江滨区中心站-福全站 |
19.4 |
/ |
绍兴轨道交通4号线 |
柯岩站-岭光站 |
28.5 |
/ |
绍兴轨道交通5号线 |
柯岩大道站-上虞新城站 |
15.6 |
/ |
绍兴轨道交通6号线 |
上虞新城北站-梁湖镇南站 |
/ |
/ |
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 |
钱清站-百官站 |
51.1 |
9 |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 |
姑娘桥站-中国轻纺城站 |
20.3 |
10 |
参考资料: |
绍兴风情旅游新干线是绍兴市政府加强与铁路部门合作、建设城市交通、方便市民出行的一项实事工程 。(浙江新闻 评)
作为国内首条利用既有线路改造、跨市域的城际铁路,宁波至绍兴城际铁路是在宁波至余姚城际铁路基础上向西拓展建成,将为构建甬绍两地交通互联、产业共兴、市场共拓、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开放大格局和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宁波日报》 评)
绍兴城际线“进杭”后,绍兴城际线拥有6个站点,总运营里程达到148公里,时速达到120公里,使杭绍甬进入“一小时交通圈”。 (浙江新闻客户端评)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柯桥段有望给柯桥的轻纺产业带来更多客商,杭州的互联网智能产业也会吸引更多绍兴的人才,产生产业互动效应 。(上海经恒不动产公司浙江区域副经理王艳评)2100433B
2019年2月23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二环北路站正式开始车站主体结构基坑开挖。二环北路站位于越城区二环北路和解放大道路口,沿解放大道南北向布置。车站为地下两层,长217 m、宽19.7 m、深17.4~18.4 m,设置4个出入口及2组风亭,出入口分别位于十字路口四个角落,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该站于2018年1月份正式开工,在参建各方的努力下,克服绿化迁移繁琐、管线迁改工作量大、交通组织复杂和连绵阴雨
本文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分析了轨道交通方向的特色和需求,提出了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加强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完善评价模式,全面提高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