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在研发双相不锈钢时发现,对σ相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缺乏认识会影响该钢的顺行生产。本研究采用CSLM、SEM&EDS,BSE以及3DAP等先进分析技术,对宝钢生产的双相不锈钢2205在不同时效条件下组织中拓扑密堆结构相σ的生长行为进行了实验测定,并首次采用Thermo-Calc & PRISMA软件分别对σ相的析出演变行为进行了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可通过热力学计算使σ相的析出趋势降到最小,从而为2205系列钢种的成分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2)通过准确实验诠释了2205钢中σ相的生长机制:由于2205钢中碳、氮含量较低,所以在700-900℃温度范围内组织中形成的第二相主要是σ相,通常在γ/α相界或铁素体晶内形成。在相同时效温度条件下,σ相析出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延长,在850℃时效处理条件下,σ相的析出量达到最大值。结合热力学计算可以证实,在700-900℃时效温度范围内,χ相的析出驱动力始终大于σ相,而在850℃时效处理条件下,σ相先于χ相被观察到是由于其具有快速生长速率造成的。 (3)采用SEM&EDS以及BSE技术可以测定2205钢中σ相形态及其含量在不同时效条件下的变化情况。据此,在获得850℃时效条件下的σ相粗化曲线后可采用TC-PRISMA软件拟合其界面能,而后计算出此时基体中σ相的含量约为7vol.%左右,这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4)采用上述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方法,可以对以Fe-Cr-C为主要组元的合金体系中析出相随时效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模拟、控制双相不锈钢中σ相的析出行为,可为我国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不锈钢科研生产提供基础支持。
宝钢在研发双相不锈钢时发现,对σ相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缺乏认识会影响该钢的顺行生产。本研究采用3DAP、 CSLM以及SEM&EBSD等先进分析技术,对宝钢生产的双相不锈钢2205在不同时效条件下组织中拓扑密堆结构相σ的形核、生长以及粗化过程进行测定,根据实验获得σ相的优先形核规律并准确描述其析出机制;借助Thermo-Calc软件优选成分将σ相的析出趋势降到最小;首次采用TC-PRISMA软件对σ相的析出演变行为进行模拟计算;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模拟、控制双相不锈钢中σ相析出的热力学、动力学计算方法。此工作可为我国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不锈钢科研生产提供基础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因为重力是不变的,弹力是与位移X有关,当这两个力同时取微分后,重力的微分为零,导致公式中就没有重力了。能量对时间的导数是能量随时间的变化,能量对距离的导数是能量随距离的变化。可以用能量法和牛顿二定律。...
飞行动力学(AIRCRAFT DYNAMICS ) 是研究飞行器在空中的运动规律及总体性能的科学。所有穿过流体介质或者是真空的运动体,统称为飞行器。主要包括航天器、航空器、弹箭、水下兵器等。研究弹...
在热力学的绝热过程中,如果内能不变那么熵就不会改变。熵,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通常用符号S表示。在经典热力学中,可用增量定义为 dS=(dQ/T)可逆 ,式中T为物质的热力学温度;d...
在1350℃-1550℃,以石墨为还原剂及以氮气为保护气,对Fe203+Cr203+20%C体系进行了等温还原实验。并采用不同的动力学计算方法得到了Fez03+Cr203+20%C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温度是Fe203+Cr203+20%C还原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Fe203+Cr2O3+20%C还原反应的活化能为87.065kJ/tool,控速环节为相界反应。
为了预测金属间化合物σ相的析出对00Cr25Ni7Mo4N超级双相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对加热缓冷后该钢的σ相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钢中σ相的体积分数为36.7%,其纳米压痕硬度范围为14.0~17.1GPa,平均值为15.7GPa,弹性模量范围为262~380GPa,平均值为317GPa;测试结果基本排除了基体效应的影响。
铁碳合金相图相图分析
Fe-Fe3C相图看起 来比较复杂,但它仍然是由一些基本相图组成的,我们可以将Fe-Fe3C相图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分析.
在1148℃,2.11%C的液相发生共晶转变:
Lc (AE+Fe3C),
转变的产物称为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
存在于1148℃~727℃之间的莱氏体称为高温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组织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存在于727℃以下的莱氏体称为变态莱氏体或称低温莱氏体,用符号Ldˊ表示,组织由渗碳体和珠光体组成.
低温莱氏体是由珠光体,Fe3CⅡ和共晶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经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中珠光体呈黑色颗粒状或短棒状分布在Fe3C基体上,Fe3CⅡ和共晶Fe3C交织在一起,一般无法分辨.
在727℃,0.77%的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
AS (F+Fe3C),转变的产物称为珠光体.
共析转变与共晶转变的区别是转变物是固体而非液体.
相图中应该掌握的特征点有:A,D,E,C,G(A3点),S(A1点),它们的含义一定要搞清楚.根据相图分析如下点:
相图中重要的点(14个):
1.组元的熔点: A (0, 1538) 铁的熔点;D (6.69, 1227) Fe3C的熔点
2.同素异构转变点:N(0, 1394)δ-Fe γ-Fe;G(0, 912)γ-Fe α-Fe 3.碳在铁中最大溶解度点:
P(0.0218,727),碳在α-Fe 中的最大溶解度
E(2.11,1148),碳在γ-Fe 中的最大溶解度
H (0.09,1495),碳在δ-Fe中的最大溶解度
Q(0.0008,RT),室温下碳在α-Fe 中的溶解度
三相共存点:
S(共析点,0.77,727),(A+F +Fe3C)
C(共晶点,4.3,1148),( A+L +Fe3C)
J(包晶点,0.17,1495)( δ+ A+L )
其它点
B(0.53,1495),发生包晶反应时液相的成分
F(6.69,1148 ) , 渗碳体
K (6.69,727 ) , 渗碳体
相图中的一些线应该掌握的线有:ECF线,PSK线(A1线),GS线(A3线),ES线(ACM线)
水平线ECF为共晶反应线.
碳质量分数在2.11%~6.69%之间的铁碳合金, 在平衡结晶过程中均发生共晶反应.
水平线PSK为共析反应线
碳质量分数为0.0218%~6.69%的铁碳合金, 在平衡结晶过程中均发生共析反应.PSK线亦称A1线.
GS线是合金冷却时自A中开始析出F的临界温度线, 通常称A3线.
ES线是碳在A中的固溶线, 通常叫做Acm线.由于在1148℃时A中溶碳量最大可 达2.11%, 而在727℃时仅为0.77%, 因此碳质量分数大于0.77%的铁碳合金自1148℃冷至727℃的过程中, 将从A中析出Fe3C.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体(Fe3CII). Acm线亦为从A中开始析出Fe3CII的临界温度线.
PQ线是碳在F中固溶线.在727℃时F中溶碳量最大可达0.0218%, 室温时仅为0.0008%, 因此碳质量分数大于0.0008%的铁碳合金自727℃冷至室温的过程中, 将从F中析出Fe3C.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三次渗碳体(Fe3CIII).PQ线亦为从F中开始析出Fe3CIII的临界温度线.Fe3CIII数量极少,往往予以忽略.
1.单相区(4个+1个): L,δ,A,F ,(+ Fe3C)
2.两相区(7个):L + δ,L + Fe3C,L + A, δ+ A ,A + F ,A + Fe3C ,F + Fe3C.
引论
气体轴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1.1 概述
1.2 气体动压轴承的动力学特点
1.3 气体静压轴承的动力学特点
1.4 气体轴承内的热力过程
1.4.1 概述
1.4.2 气体轴承内摩擦的影响——热力学第一定律
1.4.3 气体轴承的效率
1.5 气体静压轴承内的热力学过程
1.6 气体动压轴承内的热力学过程
1.6.1 气体动压轴颈轴承内的流场
1.6.2 气体动压轴承内的热力学多变过程
1.6.3 具有轴向槽的气体动压轴颈轴承的计算
1.7 气体动静压轴承内的热力学过程
1.7.1 概述
1.7.2 动静压轴颈轴承内的流动过程
气体动静压轴承的Reynolds润滑方程
2.1 Reynolds润滑方程的一般形式
2.1.1 概述
2.1.2 Reynolds润滑方程的一般形式
2.2 气体动静压轴承的Reynolds润滑方程
2.2.1 气体动静压轴承的热力学过程
2.2.2 气体动静压轴承的Reynolds润滑方程
2.2.3 全周轴颈轴承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气体动静压轴承Reynolds润滑方程的摄动解法
3.1 概述
3.2 分析气体轴承的微扰法
3.2.1 微扰法分解Reynolds润滑方程
3.2.2 微扰法分解Reynolds润滑方程的边界条件
3.2.3 轴承间隙内的质量守恒条件
3.3 稳态Reynolds润滑方程(3.3)的一阶摄动解
3.3.1 参考坐标系和方程(3.3)的解
3.3.2 一阶摄动方程的求解——单排供应的对称轴颈轴承
3.3.3 单排供应的轴颈轴承稳态压力p0的解式(3.86)中的系数A1j~A4j、B1j、B2j
3.4 单排供应的气体动静压轴颈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姿态角
3.5 单排供应的气体动静压轴颈轴承的摩擦
3.6 附录
3A1 稳态压力解式(3.86)中的系数A1j~A4j和B1j、B2j
3A2 有关承载力的积分
气体动静压轴承稳定性分析的摄动方法
4.1 概述
4.2 气体动静压轴承润滑膜反力的线性表示方法
4.2.1 润滑膜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的定义
4.2.2 刚度系数与阻尼系数的坐标转换
4.3 滑动轴颈轴承支持的单圆盘转子的动力学方程
4.3.1 运动方程
4.3.2 润滑膜的当量刚度系数和当量阻尼系数所表示的转子动力学方程
4.3.3 润滑膜的稳定性
4.3.4 转子的自由振动
4.4 滑动轴承支承的单圆盘转子在第一临界转速和第二临界转速下的共振
4.5 当量刚度keq和当量阻尼deq的计算
4.6 气体动静压轴颈轴承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的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
4.7 方程(4.81)~(4.84)在实用中的特殊情况
4.7.1 气体动静压轴承的理想极端情况
4.7.2 气体动压轴承和ν1=ν的气体动静压轴承
4.7.3 不可压缩的液体动静压轴承
4.8 润滑膜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固定参照坐标系的选择
4.8.1 润滑膜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的积分式
4.8.2 临界条件下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
4.8.3 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的固定坐标参照系的选择
气体动静压轴承静态特性的ΠH线性化方法
5.1 Reynolds润滑方程的ΠH线性化形式
5.2 定解条件
5.3 微扰方法分解微分方程(5.15)
5.4 稳态方程(5.26)的分解及其定解条件
5.4.1 方程(5.26)的齐次部分和非齐次部分
5.4.2 定解条件
5.4.3 齐次方程(5.31)的通解
5.4.4 非齐次方程(5.32)的特解
5.5 双排供应的对称动静压轴承
5.5.1 压力分布函数
5.5.2 双排供应的对称的气体动静压轴承的承载能力
5.6 附录194
5A1 关于Aij、Bij(j≠1)的值
5A2 关于Ai1、Bi1的值
气体润滑膜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的ΠH线性化方法
6.1 概述
6.2 扰动量的微分方程
6.2.1 动静压轴承的扰动润滑方程
6.2.2 特殊情况
6.3 扰动量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6.3.1 动静压轴颈轴承的定解条件
6.3.2 特殊情况的定解条件
6.4 临界状况
6.4.1 概述
6.4.2 临界状况下的扰动微分方程
6.4.3 临界状况下的定解条件
6.5 扰动量s′和P′的关系
6.6 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
6.6.1 有量纲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
6.6.2 量纲为1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2100433B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基于CALPHAD的材料热力学、动力学模拟
2.1 材料热力学计算简史
2.2 材料相图计算
2.2.1 汁算相图的兴起
2.2.2 CALPHAD相图计算的热力学原理
2.2.3 CALPHAD相变动力学计算模型
2.2.4 合金集团型数据库
2.3 材料热力学计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3.1 CALPHAD热力学计算的特征和优势
2.3.2 材料热力学计算的发展方向
2.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材料热力学、动力学计算软件及数据库简介
3.1 Thermo-Calc及D1CTRA系统
3.1.1 开发历史
3.1.2 系统组成
3.1.3 功能及应用
3.2 FactSage系统
3.2.1 开发历史
3.2.2 系统组成
3.2.3 功能及应用
3.3 Pandat系统
3.3.1 开发历史
3.3.2 系统组成
3.3.3 功能及应用
3.4 JMatPro系统
3.4.1 开发历史
3.4.2 系统组成
3.4.3 功能及应用
3.5 主要数据库资源
3.5.1 SGTE数据库
3.5.2 NIsT数据库
3.5.3 Thernl伊Calc数据库
3.5.4 FactSage数据库
3.5.5 HSC热力学数据库
3.5.6 THERMODATA热力学数据库
3.5.7 MTDATA热力学数据库
3.5.8 国内的材料热力学数据库
3.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材料热力学、动力学方法基础算例
4.1 二元相图的计算
4.1.1 计算目的
4.1.2 计算对象
4.1.3 计算方法与程序
4.1.4 计算实例
4.2 三元相图的计算
4.2.1 计算目的
4.2.2 计算对象
4.2.3 计算方法与程序
4.2.4 计算实例
4.3 平衡相变点的计算
4.3.1 计算目的
4.3.2 计算对象
4.3.3 计算方法与程序
4.3.4 计算实例
4.4 相变驱动力的计算
4.4.1 计算目的
4.4.2 计算对象
4.4.3 计算方法与程序
4.4.4 计算实例
4.5 热力学平衡状态变量的计算
……
第5章 材料热力学、动力学计算应用实例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