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基本信息

中文名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 类    型 通知
来    源 中国网 发布机构 江苏省委办公厅

各市、县(市、区)委,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部署和省委关于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节录)。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主阵地、推进“两个率先”的一支主力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按照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省文化改革发展主要目标是:

——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素质明显提高,“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广为弘扬,主流舆论更具公信力影响力,全省人民为“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重大先进典型选树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适应城乡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各文化艺术门类在国家级重点奖项评比中位居前列,培育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

——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达60%,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文化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文化科技研发中心和文化产品产权版权交易中心。

——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显著提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努力造就百名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千名重点文化人才、万名基层文化骨干,使江苏成为更富吸引力、更具创造活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

二、建设先进思想文化

立足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伟大实践,着力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体现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先进思想文化。

深化理论武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一步提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抓手、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科学发展本领为目标,完善考学评学述学等制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加强讲坛学堂、党员轮训冬训和基层党校建设,组建万人志愿宣讲队伍,发挥基层宣讲典型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基层、进网络、进人心”。

2.大力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认真贯彻中央颁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和实践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追求。更加注重江苏人的精神建设,传承好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民创造的“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培育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进一步提振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在全省集中开展新时期江苏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三创三先”典型,鼓励“三创三先”实践,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领社会和谐之先、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

3.加快建设社科强省。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努力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巩固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爱祖国、爱江苏、爱家乡”主题活动,引导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单位里做一个好工作者、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1.培育示范群体。引导各级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规范从政行为,培育高尚情操和健康生活方式,保持思想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继续开展全国全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办好“江苏好人榜”,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双百”、“双50”人物的示范效应。在教育、医疗、商务等领域评选师德之星、医德之星、诚信之星,推进各行各业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千名文化志愿者说唱先进典型”、“千名小志愿者说唱美德少年”和“道德模范基层巡讲网上宣讲”活动,加强“道德讲堂”等宣讲阵地建设,营造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到2015年,力争入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0名、“中国好人榜”700名。

2.加强德育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进入大中小学教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养成教育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九大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校外活动阵地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到2015年,力争实现全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和成长指导中心县(市)全覆盖,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000个。

3.开展志愿行动。倡导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认真组织“学习雷锋榜样,践行江苏精神,汇聚道德力量”活动,把学习雷锋与开展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统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重点开展社会志愿服务“五大行动”,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水平,打造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到2015年,全省注册志愿者数量占城市总人口15%以上、占农村人口10%以上,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4.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弘扬江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倡导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办好“江苏读书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推动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化“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引导公民知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信教群众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5.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集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协调推进城乡文明建设,开展“市民公共文明指数”、“乡风文明指数”和“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测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满意度。继续抓好“百城万店无假货”、“放心消费”等创建活动,引导、推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到2015年,力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10个、文明村镇120个、文明单位180个,打造区域文明城市群和文明城镇群。

四、增强主流舆论引领力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切实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1.唱响时代强音。引导各级各类媒体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坚持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社会舆论,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交锋中谋共识,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党和政府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宣传全省有效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鲜做法、积极成效、成功经验,宣传人民群众在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首创精神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与中央媒体、重点网站的密切合作,中央媒体年用稿数量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2.壮大主流阵地。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支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广电总台(集团)等加强资源整合和跨媒体合作,逐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传媒集团。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打造一批导向正确、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和审美品位、深受受众喜爱的知名品牌栏(节)目。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改善话语体系、改进传播方式,用群众的事例感染群众,用群众的语言宣传群众。“十二五”期间,全省培育4种以上发行量超百万份(册)的报刊,打造10个以上全国性媒体品牌,扶持2-3个全国一流的时政或社会生活期刊,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在全国各省区中保持第一。

3.发展新兴媒体。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引导商业网站健康发展,鼓励各类网站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支持中国江苏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大型网络传媒集团,在新兴媒体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支持省主要媒体拓展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等传播载体建设,形成一批品牌新媒体。筹组江苏新华传媒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支持江苏广电总台(集团)建设网络广播电视台,独立IP地址达到全国网络电视台前三位,建成国内领先的手机电视内容提供商。培育有江苏特色的网络文学、音乐和健康向上的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加大原创网络文化产品扶持力度,推动文化精品网络传播,鼓励网民创作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到2015年,全省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达到500万户,网络电视用户达到500万户,江苏手机报用户达到500万户,一、二类新闻网站力争达到10个左右,访问量大、影响大的互动社区达到20个,形成以中国江苏网为骨干、在全国省级新闻网站中名列前茅的网络媒体群。

4.改进引导方式。全面推进党委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加强新闻应急机制建设,加强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注重民生问题的舆论监督,通过正面引导推动问题的解决。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深入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开展网络净化行动。推进政府网上政务公开,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依托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政务微博等。总结推广镇江互联网属地管理经验,加强对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络等的引导和管理,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五、繁荣文艺创作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重点任务,加强对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各文艺门类百花齐放,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和名家大师,构筑“文化高峰”,进一步提升江苏在全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1.扶持重点作品创作。加强文艺创作规划,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为龙头,实施《江苏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办法》,对创意新、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重点作品给予资助,集中优势资源创作生产重点作品,力争在文学、影视、舞台剧、动漫等领域每年分别推出1-2部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定期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各地采风,推动我省现实题材尤其是工业、少儿、新农村建设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

2.建立联动开发机制。坚持抓基础、抓源头,组建江苏剧本中心,通过广泛征集、组织创作等形式,汇集一批优秀原创剧本,为打造重大文化产品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江苏文学创作优势,定期组织作家与影视剧、舞台剧、动漫等门类的创作者沟通交流,推动文学作品的多元转化,同时引导作家参与其他艺术门类作品的创作生产,增强原创能力。建立与国内著名编导的定期沟通、交流合作机制,每年邀请全国一流创作人才到江苏实地考察,推介江苏重大创作题材和文化资源,借助名家大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优秀文化产品。

3.打造专业创作基地。在全省选择一批专业性强、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的艺术生产单位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倾斜,逐步形成舞台剧、影视剧及动漫等一批专业化创作生产主体或基地。以幸福蓝海为基础,打造电影全产业链,提升江苏影视制作、发行、放映能力。重点扶持一批地方戏剧代表性文艺院团,增强地方剧种的发展活力。发挥江苏中国画、版画创作优势,建设一批版画创作基地,支持新金陵画派、新吴门画派、新彭城画派、太湖画派创新发展,努力形成在国内有影响的新的创作流派。巩固凤凰传媒集团苏版图书在全国的地位。

4.放大文化品牌效应。整合资源,创办江苏艺术节,引领文艺创作,服务人民群众,扩大江苏文化影响力。着力提升文学苏军、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吴文化节、汉文化节、南京小红花、二胡之乡民族音乐节、江苏书展等的品牌内涵和影响力。继续承办好中国曲艺牡丹奖、音乐金钟奖(民乐)、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全国性活动,使江苏成为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文化艺术交流展示中心。注重对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新创1-2个特色文化品牌。

5.完善引导评价激励机制。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客观全面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利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专业性文艺刊物和重点文艺评论网站,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推介优秀作品,引导文艺创作,提高群众审美能力。加强文学期刊建设,注重发现新人、推出力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3个以上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文学刊物。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对我省涌现出的优秀文艺人才和重点文艺作品,省各主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开设专栏专题,及时进行全面宣传报道。对在国际国内高级别奖项和大赛中获奖的作者、作品进行重奖。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办公线吊灯 100×60×1200mm;功率因素:0.9;光效(LM/W):≥80;色温(K):4000K/6500K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公牛

13% 中山市领航五金交电有限公司
办公线吊灯 50×60×1200mm;功率因素:0.9;光效(LM/W):≥70;色温(K):4000K/6500K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公牛

13% 中山市领航五金交电有限公司
办公线吊灯 120×60×1200mm;功率因素:0.9;光效(LM/W):≥80;色温(K):4000K/6500K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公牛

13% 中山市领航五金交电有限公司
办公线吊灯 150×60×1200mm;功率因素:0.9;光效(LM/W):≥80;色温(K):4000K/6500K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公牛

13% 中山市领航五金交电有限公司
办公线吊灯 70×60×1200mm;功率因素:0.9;光效(LM/W):≥80;色温(K):4000K/6500K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公牛

13% 中山市领航五金交电有限公司
办公线吊灯 200×60×1200mm;功率因素:0.9;光效(LM/W):≥80;色温(K):4000K/6500K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公牛

13% 中山市领航五金交电有限公司
办公平板灯 300×1200mm;功率因素:0.9;光效(LM/W):≥80;色温(K):5700K/6500K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公牛

13% 中山市领航五金交电有限公司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ZXSEC US13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中兴

13%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文化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韶关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文化 砂岩磨菇石 60×200,100×200mm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文化 磨菇石6*20,10*2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湛江市2022年3季度信息价
文化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韶关市2022年9月信息价
文化 磨菇石 60×200,100×200mm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22年8月信息价
文化 砂岩磨菇石 60×200,100×200mm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22年8月信息价
文化 磨菇石 200×400mm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江门市2022年7月信息价
文化 磨菇石6×20,10×2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湛江市2022年2季度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文化建设 常规 厂家完善|20套 2 查看价格 广州来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2020-03-10
江苏凯帆断路器报价 KFM2系列报价|100和兴水泥厂 1 查看价格 凯帆回复的是KFM2-100S 100A/3300这个型号的价司 北京  北京市 2012-10-09
办公电梯标识+楼栋号 中文H109 英文H51图标H235T2H440 THK40|1组 3 查看价格 东莞市创发广告有限公司 广东   2022-07-20
幕墙用陶土板江苏 20mm、30mm超白色 江苏金久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4000m² 1 查看价格 (冰箱白30MM)江苏金久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市 2014-03-13
江苏上上牌电缆 3×150+2×95|200m 1 查看价格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 广东  深圳市 2010-12-21
屏蔽线(江苏天城) 2×0.5|4000m 1 查看价格 江苏天诚线缆集团天津办事处 天津  天津市 2012-04-20
江苏上上牌电缆 YJV 3×2.5mm2|200m 1 查看价格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 广东  深圳市 2011-07-13
陶板(江苏新嘉理陶瓷) 393×410×30|1m² 1 查看价格 新嘉理江苏陶瓷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市 2009-12-14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常见问题

  • 住建部办公厅关于8起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的通报?

    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

  • 办公厅装修该怎么施工?

    1、办公室装修施工中,墙面装修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施工部分,因为墙面占的比重比较大,是视觉最集中的地点,所以在装修中比较严格,就算有细小的差错都会很容易地被看出来,例如,试工人员在涂刷乳胶漆的时候做事不仔...

  • 办公厅装修怎么设计比较好?

    主要装修设计如下: 1.装修的效果非常高档,有很多种图案,可根据自己的装修风格和喜好来选择电视背景墙图案,如中式风格,欧式风格,现代风格等等。 2.一般都属于个性定制.在瓷砖上进行图案烧制或雕刻后再上...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献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格式:pdf

大小:1.4MB

页数: 32页

评分: 4.4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要求,结合制定实施\"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第一轮实事相衔接,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推进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新五件实事。经

立即下载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水利十二五规划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水利十二五规划

格式:pdf

大小:1.4MB

页数: 15页

评分: 4.4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 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 2011〕103号 2011 年 7月 22 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决定了我 省既有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也是水旱灾害易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矛盾依然存在。水利作为重要 的基础设施,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为全省实现“两个率先”提供 有力的基础保障和社会服务。 本规划是全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我省“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从 2011至 2015 年。 一、形势与要求 (一)“十一五”发

立即下载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太湖湖泛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4年2月11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太湖湖泛应急预案》同时废止。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4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苏省太湖湖泛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湖泛是太湖的一种生态灾害,严重威胁城乡居民供水安全。为加强对湖泛的监测预警,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发现并尽可能控制湖泛的影响范围,确保我省太湖水源地安全,维护太湖生态健康,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江苏省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太湖湖泛的应急处置,主要包括重大及较大湖泛事件应对工作和跨设区市湖泛事件应对工作。

(四)工作原则。

1﹒坚持提早预防,加强监测预警。

2﹒坚持尽早部署,提前应对准备。

3﹒坚持属地管理,及时响应处置。

4﹒坚持条块结合,实行综合治理。

二、事件分级

按照太湖湖泛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太湖湖泛分为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三级。对应响应级别分别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一)重大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事件:

1﹒湖泛面积大于湖体面积的10%(含10%);

2﹒湖泛发生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

(二)较大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事件:

1﹒湖泛面积大于湖体面积的5%(含5%)小于10%;

2﹒湖泛发生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水域。

(三)一般事件。

1﹒湖泛面积小于湖体面积的5%;

2﹒湖泛发生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外延5公里以外的水域。

三、监测研判和信息报告

(一)监测和信息报告。

省水利厅牵头会同地方开展监测预警。沿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所辖水域的湖泛巡查巡测;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承担太湖重点湖区和湖泛易发区的巡查巡测;巡查巡测项目为水体气味、透明度、水温(表层和底层)、流速、流向、风速、风向、溶解氧(表层和底层)、pH值、氧化还原电位、藻密度和臭味等。

每年3月1日至10月31日,启动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制度,相关单位和地方每日向省水利厅报送2次监测预警信息。发现水质黑臭、湖泛事件等异常情况,1小时内报省水利厅,同步报送所在地湖泛防控牵头部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研判和预警。

湖泛巡查监测报告有湖泛事件等情况时,湖泛所在地政府应立即组织处置,根据发生的湖泛情况,发出预警,研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并向省水利厅报告情况。如所发生的湖泛超出一般事件的条件,省水利厅及时会同湖泛发生所在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和专家研判后,发出预警,向省人民政府报告,提出省级应急响应建议,提请省人民政府启动Ⅰ级或Ⅱ级应急响应。

四、应急响应

太湖湖泛应急坚持属地负责具体处置、分级进行响应的原则。

(一)Ⅰ级、Ⅱ级应急响应。

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后,省人民政府成立省太湖湖泛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现场指挥、应急处置、督促指导等工作。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时,由省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指挥;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时,由省人民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总指挥。省太湖湖泛应急指挥部下设若干工作组,各有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参加相应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启动Ⅰ级或者Ⅱ级应急响应时,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牵头,相关部门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在省太湖湖泛应急指挥部领导下,负责总体协调、工作指导、督办核查等工作,同时负责沟通衔接、工作保障、有关会议安排、材料起草、信息汇总和报送等工作。

2﹒监测预警组。由省水利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开展太湖湖泛、水质、蓝藻的监测预警,负责气象水文及环境监测和天气预报,组织应急监测。

3﹒饮用水保供组。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卫生健康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水厂原水和水龙头出水水质监测、处理和供应,开展疫病监测和卫生防疫等工作。当水源地发生污染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工艺和措施,当一个或多个水源地因污染停用时,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确定的应急供水方案实施。

4﹒应急处置组。由省水利厅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及时调度增加蓝藻和水草等打捞力量,强化湖泛发生区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湖泛易发区、风景名胜区、居民聚集区和交通干道等重点水域蓝藻打捞,防止引起水质恶化。对湖泛发生区实施围隔格挡,防止湖泛向水源地等重要水域扩散;及时使用强化曝气设施,通过实施人工强化增氧措施,加强水体复氧能力,促进湖泛消散。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气象条件分析,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适时组织人工增雨。及时开展湖泛区底泥勘测工作,制定应急清淤方案,并按照抢险救灾的相关要求迅速实施。

5﹒控污限排组。由省生态环境厅(太湖办)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水利厅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针对事发水域相关入湖河流周边区域排污企业开展排查、执法,视情要求尾水直接排入入湖河道的工业企业和其他非民生保障、社会公益事业类的排污单位停产停排;对于接收工业企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在提高处理效率的基础上,视情要求接管工业企业限排或停排;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实行顶格处罚。如入湖河流水质仍然劣于Ⅴ类时,应关闸控制。

6﹒调水引流组。由省水利厅牵头,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协调配合水利部太湖局实施调水引流,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调水引流方案,加大调水引流力度,改善湖体生态环境,尽可能控制湖泛的发展和减轻湖泛的危害。

7﹒应急供应组。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适时组织调集瓶装纯净水,组织纯净水应急供应生产和零售企业加大生产,确保供应。要保障特殊群众的纯净水供应,强化市场监测和价格监控,切实维护纯净水市场秩序。

8﹒宣传报道组。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事发地人民政府参加。

主要职责:负责应急处置期间舆情宣传工作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扎口新闻宣传与信息发布,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或通过政府授权发布、接受记者采访、组织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发布事件应对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9﹒专家组。由省水利厅牵头,成员从省太湖治理专家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专家中抽调。

主要职责:负责协助对事件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评估,协助事件等级判定,及时对事件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对饮用水水源地、自来水厂供水等重点应急处置提出方案措施,参与开展应急终止后工作评估。

省太湖湖泛应急指挥部可视情调整和增加工作组。各工作组除上述职责外,承担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没有参加工作组的各职能部门主动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湖泛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处置工作。

(二)Ⅲ级应急响应。

事发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指挥、组织、协调本辖区内一般事件的应对工作。

(三)应急响应终止。

现场湖泛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应急处置行动无继续必要时解除预警。预警解除后,启动应急响应的人民政府终止应急响应,湖泛发生地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报送处置情况报告,同时抄送省有关部门。

五、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省有关部门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商省水利厅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省财政厅审核,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执行。

(二)装备保障。

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应急处置装备、物资的购置和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队伍保障。

省有关部门和沿湖各地要健全湖泛事件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加强各级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对处置能力,确保湖泛事件发生后,能有足够的专业人员迅速投入应急处置工作并高效完成各项处置任务。

六、后期工作

省太湖湖泛应急指挥部组织省有关部门和专家,会同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应急处置过程评价,对应急预案成效进行评估。对相关单位及个人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评价。省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组织、指导组建应急队伍以及应急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始终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

七、演练与宣传培训

(一)预案演练。

各有关市、县(市、区)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本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于每年一季度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湖泛事件技能,增强实战能力,并向省水利厅报送演练评估报告。

(二)宣传培训。

各有关市、县(市、区)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太湖湖泛预防、处置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防范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应急处置人才。

八、责任与奖惩

对在湖泛事件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因工作履职不到位、玩忽职守等行为影响应急工作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依纪对有关单位及责任人给予处理。

九、附则

(一)预案管理。

省水利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宣传、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评估和修订。环湖相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参照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太湖湖泛应急预案。

(二)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三)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100433B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苏政办函〔2020〕1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4年8月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同时废止。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江苏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影响本省行政区域和所辖海域的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重污染天气等灾害处置,适用其他有关应急预案规定。

凡涉及跨本省行政区域,或超出本省处置能力,或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依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处置。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做好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地区、部门间信息沟通,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应对工作实施分级管理。气象灾害发生区域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本地区应急处置工作。

2 组织体系

2.1 省级应急指挥机构

当发生或即将发生跨市级行政区域大范围气象灾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危害时,根据气象监测预警信息,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总指挥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副总指挥由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省气象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由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广电局、省粮食和储备局、省气象局、江苏海事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林业局、民航江苏安全监管局、省电力公司、上海铁路局南京办事处、省军区、武警江苏省总队等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人组成。

当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重污染天气等灾害,已有其他有关应急预案应对的,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规定,启动相应的省级应急指挥机制,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履行职责,配合做好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台风、暴雨引发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渍涝灾害、风暴潮,以及干旱灾害等,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暴雪、冰冻、低温、寒潮严重影响交通、电力、能源等正常运行,由省人民政府明确建立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协调机制,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协调;严重影响通信、重要工业品保障、农业生产、城市运行等方面,由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协调处置工作。

——气象因素引发的突发地质灾害,由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应对工作。

——水上大风、浓雾等灾害的防范和救助,由省水上搜救中心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由省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负责协调组织。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处置,由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中心负责。

——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由省应急厅组织实施。

2.2 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

省指挥部下设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设在省气象局,由省气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责如下:

(1)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

(2)承办指挥部的各项日常事务和临时交办的工作。

(3)负责省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论证、报批及实施工作,并指导设区市有关部门编制市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执行程序。

(4)检查指导各设区市、省级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应急准备措施。

(5)组织协调气象应急宣传与沟通工作,根据省指挥部授权起草发布关于气象灾害应急方面的新闻和信息,起草指挥部的各种命令、通告、公告等文稿。

(6)草拟省气象应急工作的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并提请有关部门审议、颁发。

(7)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人员培训,参加、筹划、组织和评估有关的气象灾害事件应急演习。

省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与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指定本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气象应急工作的联络单位,明确有关同志担任气象应急工作的联络员。联络员既是本单位气象应急工作的协调、联络人员,又是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兼职工作人员。

2.3 市、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针对当地的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省级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对市、县(市、区)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2.4 专家组

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应成立全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并完善相关咨询工作机制,为重大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提供分析评估、决策咨询和处置建议等。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家组成员直接参加重大气象灾害的具体应急处置工作。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专家组成员。

3 监测预警

3.1 监测预报

3.1.1 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完善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提高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快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海洋气象监测系统、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系统、交通电力能源等专业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事件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工作。

3.1.2 信息共享

气象部门应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教育、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海事、民航、电力、铁路和省军区、武警江苏省总队等部门、单位建立相应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灾情、险情等信息的实时共享。

3.1.3 灾害普查

气象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建立以社区、村镇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2 预警信息发布

3.2.1 发布制度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的原则。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气象部门负责制作,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按预警信号级别分级发布,为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公众先期防御和应急处置准备。

气象灾害预警由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制作,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按应急预警级别分级发布。

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应实行严格的审签制。根据各类气象灾害发展态势,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按照突发气象灾害发生的紧急程度、影响范围、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综合预评估分析确定预警级别。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发布一级、二级气象灾害预警由省指挥部总指挥签发或授权副总指挥签发;发布三级、四级气象灾害预警应由副总指挥签发或授权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主任签发。

3.2.2 发布内容及途径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全省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发送。

建立和完善多种手段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形成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以及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按照预警信息发布要求建立完善预警信息响应机制和流程,快速、准确、权威、无偿播发或刊载预警信息。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3.3 预警准备

各地、各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依法依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必要的处置工作。预警级别达到规定标准后,有关责任人员应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地区、本部门和单位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控措施,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等各项准备工作。

4 应急处置

4.1 信息报告

有关部门应按职责及时收集和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迅速向当地政府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向上报告,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敏感突发事件信息应在规定时间迅速报告省人民政府。

4.2 应急响应启动

按照气象灾害影响程度、范围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类别,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和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最高预警级别灾种启动应急响应。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按照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程度和范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等级。

4.2.1 Ⅰ、Ⅱ级应急响应

当气象灾害红色、橙色预警信号发布后,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应急专家组进行分析研判,对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若已经造成或预计可能造成特别重大、重大损失,由省指挥部总指挥签发或授权副总指挥签发Ⅰ级、Ⅱ级应急响应,并向全省或有关市、县(市、区)政府,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响应的通知。

4.2.2 Ⅲ、Ⅳ应急级响应

当气象灾害黄色、蓝色预警信号发布后,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省造成较大损失,省指挥部授权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组进行分析研判,对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省指挥部副总指挥签发或授权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主任签发启动Ⅲ、Ⅳ级应急响应,并向全省或有关市、县(市、区)政府,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响应的通知。

4.3 分部门响应

气象灾害造成煤电油气运、重要工业品、通信保障工作出现重大突发问题,由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通信管理部门分别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造成环境污染事件,引发重污染天气,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依据《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相应预案开展应急响应;引发水旱灾害,由水利部门牵头依据《江苏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引发城市洪涝,由水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影响或涉及农业生产,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群体性人员伤亡或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依据《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造成严重损失需进行紧急生活救助、造成突发地质灾害、引发海洋灾害及引发森林火灾,由应急管理部门分别按照《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江苏省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相应预案开展应急响应;引发生产安全、道路交通事故、火灾、特种设备事故和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由应急管理、公安、交通运输、发展改革部门分别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造成水上突发事件,由海事、交通运输、农业农村部门依据《江苏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其他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农业农村、通信管理、民航、铁路、能源监管等有关部门按照相关预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和保障工作。宣传、科技、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外事、广播电视、文化和旅游、法制、保监、邮政管理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单位做好相关行业领域协调、配合工作。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部队、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队伍在各级人民政府统一指挥下,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当地驻军、武警部队按照有关规定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气象部门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加强天气监测,组织专题会商,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随时更新预报预警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同时依据各地各部门的需求提供专门气象应急保障服务。

4.4 分灾种应急准备

启动应急响应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新闻媒体应按要求随时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应急防范处置措施。

4.4.1 台风、大风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台风、大风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避免在突发大风时段上学放学。

自然资源部门密切关注管辖海域风暴潮和海浪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采取措施,巡查、加固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督促有关单位加固门窗、围板、棚架、临时建筑物等,必要时可强行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露天广告牌等设施;通知高空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停止作业,安排人员到安全场所避风;督促各地对城市行道树中可能倒伏折断的树木进行加固清理,督促城市公园管理单位做好城市公园内有关游乐和服务设施的防风安全管理,必要时停止运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交通运输、海事部门督促指导港口、码头加固有关设施,督促所有船舶到安全场所避风,督促船主采取措施防止船只走锚造成碰撞和搁浅;督促运营单位暂停运营、妥善安置滞留旅客;通知水上、水下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停止作业,安排人员到安全场所避风。

水利部门组织开展洪水调度、堤防水库工程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根据不同风力情况发出预警通知,指导农业生产单位、农户和畜牧水产养殖户采取防风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密切关注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形势,会同气象部门做好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指导开展火灾扑救工作;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的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民航部门做好航空器转场、重要设施设备防护加固以及运行计划调整和旅客安抚安置等工作。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查清除危险故障。

各单位加强本责任区内检查,尽量避免或停止露天集体活动;村(居)民委员会、小区、物业等部门及时通知居民妥善安置、加固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公安、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等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预案。

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

4.4.2 暴雨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了解暴雨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避免在暴雨时段上学放学。

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

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做好城市内涝的排水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水利部门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组织开展洪水调度、堤防水库工程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

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及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预案。

民航部门做好重要设施设备防洪防渍工作。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查清除危险故障。

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

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

4.4.3 暴雪、低温、霜冻、冰冻(道路结冰)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低温、雪灾、霜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

公安部门加强交通秩序维护,强化指挥、疏导车辆行驶;必要时关闭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结冰路段。

自然资源部门密切关注海冰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海冰灾害预警信息。

住房城乡建设、水务等部门做好供水、供气等系统防冻措施工作;组织力量做好城市道路和桥梁除冰扫雪工作;加强危房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组织撤离可能因雪压倒塌房屋内的人员。

交通运输部门提醒落实车辆防冻措施,提醒高速公路、高架道路车辆减速行驶;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积雪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民航部门做好机场除冰扫雪、航空器除冰等工作,保障运行安全;做好运行计划调整和旅客安抚、安置等工作,必要时关闭机场。

电力部门注意电力调配及相关措施落实,加强电力设备巡查、养护,及时排查清除电力危险故障;做好电力设施设备覆冰应急处置工作。

教育、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及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灾害发生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按照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

4.4.4 寒潮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寒潮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了解寒潮影响,开展综合分析评估。

自然资源部门密切关注管辖海域风暴潮、海浪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农业农村部门指导果农、菜农和畜牧、水产养殖户采取防寒防风措施,做好牲畜、家禽、水生动物等防寒保暖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采取防寒救助措施,实施应急防寒保障,特别对贫困户、特殊困难家庭等应采取开放避寒场所等紧急防寒防冻应对措施。

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林业部门对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海事、交通运输、农业农村部门采取措施,提醒水上作业船舶和人员做好防御工作,加强水上船舶航行安全监管。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4.5 高温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了解高温影响,开展综合分析评估。

公安和交通运输部门做好交通安全管理,提醒车辆减速,防止因高温爆胎等引发交通事故。

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做好用水安排,协调上下游水源,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紧急预防高温,减少对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会商和综合研判,统筹协调森林火灾扑救力量。

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林业部门做好高温对林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电力部门加强高温期间电力调配,落实保障措施,保证居民和重要电力用户用电,根据高温期间电力安全生产情况和电力供需情况,制订拉闸限电方案,必要时依据预案实施拉闸限电措施;加强电力设备巡查养护,及时排查电力故障。

建筑、户外施工单位做好户外和高温作业人员的防暑降温工作,必要时调整作息时间或采取停止作业措施。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4.6 干旱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了解干旱影响,开展综合分析;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干旱不利影响。

水利部门加强旱情、墒情监测分析,合理调度水源,组织实施抗旱减灾等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指导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生产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影响。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并负责因旱缺水缺粮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林业部门指导林业生产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对林业的影响。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4.7 雷电、冰雹、龙卷风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雷暴、冰雹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和龙卷风监测防御信息,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灾害发生后,有关技术人员及时赶赴现场,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情应急处置、分析评估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提醒、督促施工单位、环卫作业单位注意防范,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

农业农村部门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好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民航部门落实雷电防护措施,保障运行安全;做好运行计划调整和旅客安抚安置工作。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故障和险情。

各单位加强本单位责任范围内检查,停止集体露天活动;村(居)民委员会、小区、物业等部门提醒居民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4.8 雾、霾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大雾、霾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增加预报发布频次;根据大雾、霾的影响,开展综合分析评估。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避免在雾、霾时段上学放学。

公安部门加强对车辆的指挥和疏导,维持道路交通秩序。

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环境监测,启动与气象部门的即时会商机制,联合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根据环境监测和预报,采取相应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海事、交通运输、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发布雾航安全通知,加强水上船舶航行安全监管。

民航部门做好运行安全保障、运行计划调整和旅客安抚安置工作。

电力部门加强电网运营监控,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发生设备污闪故障,及时消除和减轻因设备污闪造成的影响。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5 现场处置

气象灾害现场应急处置,由灾害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组织营救、伤员救治、疏散撤离和妥善安置受到灾害威胁人员,及时上报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应急行动,查明并及时组织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灾害,组织抢修公共设施,接收分配援助物资。

4.6 社会动员

气象灾害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可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广泛动员和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气象灾害处置,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和调用车辆、物资、人员等。

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区各级人民政府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各方面救援力量迅速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邻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捐赠和援助。审计、监察部门对捐赠资金与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4.7 信息公布

公布气象灾害信息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灾情公布由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

信息公布形式主要包括:权威发布、提供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信息公布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

4.8 应急变更与终止

省级气象部门应根据气象灾害发展变化,及时变更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当气象灾害得到有效处置后,经评估短期内灾害影响将扩大或减轻,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应及时变更或终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的机构或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5 恢复与重建

5.1 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

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尽快组织修复受损公益设施及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供排水、供气、输油、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使受灾地区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灾害超出事发地市级人民政府恢复重建能力的,省人民政府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同时,依据支援方的经济能力和受援方灾害程度,建立地区之间对口支援机制,为受灾地区提供各种形式支援。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2 调查评估

灾害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气象灾害的起因、性质、影响等进行调查、评估与总结,分析应对处置工作的科学性,提出改进措施。灾情核定,由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灾害结束后,灾害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应将调查评估结果与应急工作情况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重大灾害的调查评估结果与应急工作情况应逐级报至省人民政府,特别重大灾害的调查评估结果与应急工作情况应逐级报至国务院。

5.3 征用补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征用补偿制度,并建立相关专项资金。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归还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应按补偿制度给予补偿或做其他处理。

5.4 灾害保险

鼓励公民、企业事业单位积极参加与气象灾害事故相关的政策性保险及商业保险。灾害发生后,保险机构要及时根据灾情,主动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宜,保险监管机构要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监管工作。

6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省有关部门,驻苏解放军、武警部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强自然灾害救援、消防救援、陆地搜寻与救护、水利工程应急抢险、矿山和危化品救护、医疗卫生救援、森林消防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救灾物资装备,经常性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共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城市供水、供电、燃气等生命线工程设施产权单位、管理或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抢险抢修队伍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层抢险救灾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区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6.2 资金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与气象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将气象灾害救助资金和气象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达到《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响应等级的灾害,根据灾情及自然灾害救助相关规定给予相应支持。

6.3 物资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防灾减灾部门应按规范储备重大气象灾害抢险物资,并做好生产流程和生产能力储备有关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抢险救灾所需的救援装备、医药和防护用品等重要工业产品保障工作。

应急管理部门应加强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完善应急采购、调运机制。

农业农村部门做好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调运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农业救灾物资、生产资料储备、调剂和调运工作。

6.4 交通保障

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等部门应当完善抢险救灾、灾区群众安全转移所需车辆、火车、船舶、飞机的调配方案,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畅通。

公安部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做好灾区治安管理、救助和服务群众等工作。

6.5 通信保障

灾区通信管理部门应组织指导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铁塔公司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受损通信线路和设施,做好灾区公用通信网应急通信保障工作。

7 监督管理

7.1 奖励与责任

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2 宣教培训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各界主动获取预警信息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及广电、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类媒体,加大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力度。

8 附则

8.1 预案管理与更新

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需要,及时组织修订完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参照本预案,制订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8.2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9 其他

9.1 气象灾害预警标准

9.1.1 一级预警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包括海域),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监测、预报出现台风、暴雨(雪)、气象干旱、霾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特别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

(1)台风: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影响我省,受影响地区影响时平均风力将达12级及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伴有大暴雨以上强降水。

(2)暴雨:过去48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持续出现特大暴雨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大暴雨天气。

(3)暴雪:过去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雪,部分地区特大暴雪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雪天气。积雪特别严重,对道路、交通等产生严重影响。

(4)干旱: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至少2个设区市大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5)霾: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严重霾天气。

(6)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已出现,且造成人员特别重大死亡和经济特大损失的;气象预报、预测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可能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严重影响。

(7)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和影响,超出我省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组织处置的,以及上述灾害已经启动Ⅱ级响应但仍可能持续发展或影响周边地区时。

9.1.2 二级预警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包括海域),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预报预测出现台风、暴雨(雪)、气象干旱、寒潮、大风、冰冻、高温热浪、霾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严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

(1)台风: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影响我省,受影响地区影响时平均风力将达10级,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伴有暴雨以上强降水。

(2)暴雨:过去48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雨天气。

(3)暴雪:过去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暴雪,部分地区大暴雪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大雪天气;或者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大暴雪天气。积雪严重,对道路、交通等产生较大影响。

(4)干旱: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至少1个设区市的大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5)冰冻(道路结冰):预计未来48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由于降雨(雪)造成的冰冻天气,对道路、交通有严重影响。

(6)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最低气温下降18℃以上,上述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

(7)大风:预计未来48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阵风12级以上大风天气。

(8)高温:过去48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最高气温达39℃及以上,且有成片地区出现40℃及以上高温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39℃及以上高温天气。

(9)霾: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重度霾天气。

(10)雾: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特强浓雾天气。

(11)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已出现,且造成人员特大死亡和经济重大损失的;气象预报、预测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可能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

(12)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以及上述灾害已经启动Ⅲ级响应但仍可能持续发展或影响其他地区时。

9.1.3 三级预警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包括海域),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预报预测出现台风、暴雨(雪)、气象干旱、寒潮、大风、冰冻、低温、高温、大雾、霾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较重)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

(1)台风: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影响我省,受影响地区影响时平均风力将达8级,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伴有暴雨天气。

(2)暴雨:过去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雨天气。

(3)暴雪:过去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大雪,部分地区暴雪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大雪天气。有较大积雪,对道路、交通产生影响。

(4)干旱: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5)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最低气温下降14℃以上,上述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

(6)大风:预计未来48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阵风10级以上大风天气。

(7)冰冻(道路结冰):预计未来48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由于降雨(雪)造成的冰冻天气,对道路、交通有较大影响。

(8)低温:过去72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的持续低温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持续偏低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

(9)高温:过去48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达39℃,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39℃及以上高温天气。

(10)雾: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强浓雾天气。

(11)霾: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中度霾天气。

(12)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已出现,且造成人员重大死亡和经济较大损失的;气象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将可能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较重影响。

(13)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以及上述灾害已经启动Ⅳ级响应但仍可能持续发展或影响其他地区时。

9.1.4 四级预警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包括海域),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预报预测出现台风、暴雨(雪)、寒潮、低温、高温、大雾、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一般)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

(1)台风:台风影响我省,受影响地区影响时平均风力将达6级,或者阵风8级以上。

(2)暴雨: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暴雨天气,且有成片大暴雨。

(3)暴雪: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大雪天气,且有成片暴雪。有积雪,对道路、交通产生影响。

(4)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最低气温下降12℃以上,上述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

(5)低温:过去48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出现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的持续低温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持续偏低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

(6)高温:过去48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达37℃,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37℃及以上高温天气。

(7)雾: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5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浓雾天气。

(8)霜冻:预计未来24小时我省3个及以上设区市大部地区将出现霜冻天气。

(9)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已出现,且造成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的;气象预报、预测出现的天气将可能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10)灾害性天气已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损失和影响。

由于各种灾害在我省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造成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以上标准,在充分评估基础上适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

9.1.5 多种灾害预警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达到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各自预警级别分别预警。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一定影响时,视情进行预警。

9.2 省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流程图

9.3 名词术语

台风:指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系统,其带来的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常引发洪涝、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暴雨:一般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50毫米或以上,可能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按降水强度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级:暴雨为24小时降水量50-99.9毫米之间;大暴雨为100-249.9毫米之间;特大暴雨为250毫米及以上。

暴雪:一般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10毫米或以上的固态降水,可能对农业、林业、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按降雪强度分为暴雪、大暴雪和特大暴雪三级:暴雪为24小时降雪量10-19.9毫米之间;大暴雪为20-29.9毫米之间;特大暴雪为30毫米及以上。

寒潮:指强冷空气的突发性侵袭活动,其带来的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可能对农业、林业、交通、人体健康、能源供应等造成危害。

大风:指平均风力大于6级、阵风风力大于7级的风,可能对农业、交通、水上作业、建筑设施、施工作业等造成危害。

低温是指气温较常年异常偏低的天气现象,可能对农业、林业、能源供应、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高温: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可能对农业、林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干旱: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和空气干燥的天气现象,可能对农业、林业、航运以及人畜饮水等造成危害。按照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可以将气象干旱分为五级。

雷电:指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可能对人身安全、建筑、电力和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冰雹:指由冰晶组成的固态降水,可能对农业、林业、人身安全、室外设施等造成危害。

霜冻:指地面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或以下导致植物损伤的灾害。

冰冻:指雨、雪、雾在物体上冻结成冰的天气现象,可能对农业、林业、交通和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龙卷风:指一种强烈的、小范围的、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7级以上,对建筑物、地面设施、树木以及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降低至1000米以下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交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按照能见度分为大雾、浓雾、强浓雾和特强浓雾四级,其中大雾为能见度大于等于500米且小于1000米;浓雾为能见度大于等于200米且小于500米;强浓雾为能见度大于等于50米且小于200米;特强浓雾为能见度小于50米。

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水平能见度降低10千米以下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按照能见度将霾预警分为轻微霾、轻度霾、中度霾、重度霾和严重霾五级:轻微霾为能见度5-10千米;轻度霾为3-4.9千米;中度霾为2-2.9千米;重度霾为1-1.9千米;严重霾为小于1千米。

9.4 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各主要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措施 2100433B

名称: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杭州市交通重点建设工程检查考核实施办法》的通知

法规分类:

市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

颁布日期:

2013-08-21

实施日期:

2013-11-20

失效日期: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