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生态建筑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页 数 | 223页 | 开 本 | 16 |
定 价 | 88.00 | 作 者 | 周浩明 张晓东 |
出版日期 | 2002年3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781050889X | 品 牌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周浩明,1964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1988年至今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任教,现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室内设计学会理事。
曾出版专著《居室装饰的窍门》、《家具设计大师——约里奥·库阿诺——“自然之魂”木建筑奖2000》,先后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张晓东,1989年毕业于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多年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现为江南大学建筑系教师、建筑师,并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第一部分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
1 人类面临的生存窘境
2 生态建筑学的产生
3 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4 生态建筑的实践
生态思想在建筑中的自觉运用
现代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元素
当前生态建筑理论研究与实践
5 对生态建筑设计观念的重新认识
对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地位的重新认识
对建筑所包含的资源消耗的重新认识
对建筑生命周期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的重新认识
对建筑材料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对传统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再认识
建筑与室内的一体化设计
6 结语
第二部分 生态建筑实录
1 文化建筑
印度尼西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安田学院
乌洛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文化中心
丰村石匠博物馆
赫顿图书馆与文化中心
吉巴欧文化中心
亚里桑那州州立沙漠博物馆
春湖公园游客中心
鲍意斯·汤普逊植物园游客中心
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2 办公建筑
东京煤气公司总部大厦
约翰·门齐斯总部
爱奥尼卡
松下电子公司
圭亚那安的列斯学院副校长办公楼
BRE的未来办公楼
RWE AG总部
城市之门
巴克雷卡德总部
J·沃尔特·汤普逊的总部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国立奥杜邦协会
ZED工程办公楼
波尔多法院
3 科研、生产机构
4 居住建筑
5 其他2100433B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外生态建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建筑实践,涵盖了生物气候学建筑、生土(覆土)建筑、太阳能建筑、生态高技术建筑等建筑理论和实践,从建筑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材料选择、建筑施工建造、建筑能源利用等各方面分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的国外生态建筑实例,同时也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风景园林、房地产开发等专业设计、研究与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不错,pc结构建筑环保
简介:1. 建筑师:杨经文2. 建成日期: 1992年8月3. 地点:马来西亚4. 建造费用: 590万英镑5. 主要特征:30层(163米)高圆柱体塔楼6. 气候区:亚热带主要(生态)设计特征:1....
(1)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环保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2)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
绿色美学的沉思:论面向未来的建筑与城镇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这其中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建筑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恩格斯指出:“自然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尊重自然规律,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局部的利益和发展。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上,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建筑环境。
【学员问题】生态建筑与绿色的植物?
【解答】追求健康和幸福是人的本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也愈来愈大,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高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建筑装饰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城市空间变成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围合而成的冷漠世界,使人远离自然,使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城市空间环境越来越缺乏人性味,极大地危害着人们。
在这种背景下,绿色建筑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是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绿色建筑的定义。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设计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和实践。而植物也成为建筑绿色化的主要形式,所以正确合理生态使用绿色植物加快了实现建筑生态化、绿色化的进程,为人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证。
一、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建筑是住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协调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建筑设计逐渐汇入设计主流,生态建筑设计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绿色植物在生态建筑中的作用
建筑绿化的意义:优美的环境绿化是构成良好建筑群外部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改变城市面貌,而且在改善气候、美化生活和提高绿视率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具有节能、健康舒适和与自然融合三大特点的绿色建筑已在世界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尝试和实施,在国内上海、重庆、北京等大城市也有一些成功应用的实例。但是目前国内系统的对绿化对绿色建筑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还没有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绿化体系的研究,不能满足目前绿色建筑绿化发展的需求。上海市在2004年建成了绿色生态建筑示范楼,同时建有绿化示范区。以上海市为例,采用实测、专家咨询和植物资源信息库中提取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绿色建筑绿化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室外绿化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层次结构不同对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影响不同,一般层次结构丰富,乔、灌、草盖度大的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发挥的较好,层次结构简单的草坪的生态效益较差,因此在绿化过程中如无特殊要求应尽量以乔、灌、草复层结构为主,而且在不同功能要求的地段应选择相应的功能性群落。(2)室内绿化能使室内co_2浓度平均降低8.1%、室内飘尘含量pm10平均降低61.6%,但对室内温湿度影响不大,在绿色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进行绿化。(3)屋顶绿化夏季可使屋顶外表面平均降低24.6℃,内表面平均降低5.4℃,冬季可使屋顶内外表面平均升高3℃左右。同时可使屋顶外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提高12.5%,有利于建筑的节能和健康舒适环境的营造。
(4)距垂直绿化墙面0.2m的空气湿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高1%-1.9%,距墙0m空气湿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高6.7%-9.2%;距墙面0.2m温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低0.4℃-0.9℃,距墙0m温度平均比裸墙同距离低5.3℃-6.6℃;不同垂直绿化材料之间降温增湿能力相差不大;垂直绿化对室内温度影响效果上午不显著下午较明显。
(5)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绿色建筑绿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6)通过专家咨询得出了绿色建筑绿化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权重,其中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权重系数相差不大,说明人们对绿化植物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已达到了和景观效果相同的高度。
(7)对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和甘泉苑住宅小区绿化体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示范楼整体绿化体系评
价分值为7.0属于高等级绿化体系,是适合绿色建筑的高质量绿化体系,但垂直绿化亟待加强和改善;甘泉苑住宅小区绿化体系评价分值为5.0属于一般等级绿化体系,无屋顶绿化,垂直绿化也急需加强和改善。
(8)推荐了部分适合上海市绿色建筑绿化的植物种和一些功能性植物群落。建筑绿化的效益与绿色建筑的主题相一致,应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进行绿化。在建筑绿化时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植物。
植物具有碳氧平衡、蒸腾吸热、吸污滞尘、减菌减噪、涵养水源、土壤活化和养分循环、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功能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的生态功能。在植物运用上不但只是栽种植物,或者单纯追求数量,还应更准确地引导植物以利于平衡城市内的新陈代谢,这就需要通过合理的选择树种和配置来达到目的。选择各项生态功能都较高的树种是决定城市园林植物生态功能能否高效发挥的关键,进行住宅区绿色空间系统的设计并不是植物种的越多其生态效益就越好,而是需要对植物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做到适地适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建筑本身环境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绿化作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美化建筑的外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减少建筑能耗。正确合理生态使用绿色植物加快了实现建筑生态化、绿色化的进程,为人类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保证。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