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生态环境规划 | 外文名 |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
学 科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目 的 |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原 则 | 可持续发展等 | 作 用 |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 |
生态环境规划对象是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主要包括:
1、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等;提出不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基础设施密度限值。
3、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林业生态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类型方案。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又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是“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能力”,这个概念已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生态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规划中突出“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发展需要能力”的思想,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维护、保留较好的资源条件,使人类社会得到公平的发展。
生态环境规划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从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生态和谐、环境洁净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共生是指不同种类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其结果是所有共生者都大大节约了原材料、能量和运输量,系统获得了多重效益;共生也是指正确利用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互惠互利、合作共存的关系,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位分化、多元、多层次、多介质的特点,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区域或城乡大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关系到系统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生态规划中必须遵循协调共生的原则。
生态环境规划坚持适度开拓原则,以生态适宜度、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积极创造新的生态工程,改善区域或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区域或城乡生态位。
生态环境规划是模拟自然环境而进行的人为规划,其目的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计划地保育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规划首先要以人为本。生态规划强调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生态规划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生态规划要求充分了解系统内部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最后生态规划目标从优到适。生态规划是基于一种生态思维方式,采用进化式的动态规划,引导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国对生态环境规划的定义为:生态环境规划是运用整体优化的系统论观点。调查规划区域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其目的在于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从区域或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即在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解决开发与环境的冲突,期使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加以纠正,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促类形成更发展更进步的新文...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1、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强调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应立足于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充分了解生态系统内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性能与环境容量,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人与自然和谐为本 从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出发,追求区域及城市总体关系的和谐,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高效、和谐、可持续 强调经济发展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性,而不是简单的高速度。生态规划认为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系统自我调控能力与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旨在全面改善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系统开放、优势互补 强调系统的开放,形成区域与城市生态经济优势与社会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优势的互补。
1、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只是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政策、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要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落到实处,则需要通过生态环境规划来实现,通过生态环境规划来具体贯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和政策,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生态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联合国环境规划会议在总结世界各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思想的基本点是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与经济社会问题一起考虑,并在经济发展中求得解决,求得经挤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生态环境规划是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它给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工作任务,因而它在生态与环境管理活动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3、生态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生态环境规划是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以及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生新的生态破坏的同时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一些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恢复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2100433B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摘 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引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 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 :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复苏, 城市化 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造成了 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因而有效利用能源,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 类的迫切任务。自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 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 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 逐步被引 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加强城市基础设
《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是《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卷。全书内容分规划理论、方法、实践及研究四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导论、生态问题、生态环境系统及系统分析流程、生态规划理论基础;方法部分包括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环境规划、规划标准(研究稿);实践部分为生态规划案例及分析;研究部分为生态环境研究报告。《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写主要基于编者多年从事的生态环境规划、教学及“九五”、“十五”国家攻关课题和重点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集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方法、实践及研究的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相融性、互补性于一体,可同时作为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研究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建制镇与乡镇领导学习工作的指导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教学参考用书和规划建设行业相关培训教材。 2100433B
作 者: 谢映霞 等 著 汤铭潭,等 编 丛 书 名: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2092284出版时间:2007-07-01版 次:1页 数:592装 帧:平装开 本:所属分类:图书 > 科学与自然 > 环境科学
本规划院有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研究、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专家作为技术支撑力量,基于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和技术规划的深谙,对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监理、技术评估等内涵的准确诠释,再加上务实严谨的专业精神,创新求精设计理念和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将确保为业主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
本院具有: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甲级-甲字第035号),②水土保持监理资格证书(甲级-水建监字第20030302号);③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甲级-甲字第048号);④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证书(乙级-乙字第06207037号)⑤甘肃省建设厅颁发的“工程设计证书”(丙级-272220-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