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生态环境工程技术 | 专业代码 | 220801 |
---|---|---|---|
所属大类 |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 所属小类 | 环境保护类 |
2021年,生态环境工程技术列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2100433B
简介:北京市中环博业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9号P601工程技术咨询;工程造价咨询;技术推广服务;产品设计;销售机械设备、电子产品、五金交电、日用品、建材、化工产品经营状态:...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有什么不同?就业方向有什么不同吗?
环工是设计为主监测与治理技术偏向于监测这两个专业都不是正八景的本科环境学专业正经的一个是环境科学,偏向于理论,一个是环境工程,偏向于工程设计。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规章制度 为保障中心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长远目标的实现,特制定以下 规章制度。 一、中心成员岗位职责界定 1、中心主任职责:中心主任把握中心的发展方向;负责中心日常的 科研、管理协调工作;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监督中心科 研与开发目标的进展情况,以及年终考核任务的完成;组织重大项目的 策划、争取与实施,并积极为中心成员承接项目提供支持与帮助。 2、项目组长职责:中心项目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各项目组长进行 日常科研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定期向中心主任汇报项目进展。中心鼓励 成员积极主动承接与本中心科研方向有关的项目。 3、中心成员职责:遵守单位与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个人年度考 核指标。完成单位领导以及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积极参与单位和中心 的公益活动。 中心成员需在日常工作中团结协作,自觉维护中心团队建设的整体 性。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在中心所确定的研究方向范
目的探讨湖区垸内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了4种垸内灭螺方法和4种涵闸防螺工程效果;对“水封式”户用沼气池粪便无害化和净化饮用水的卫生效果进行了试验和评估。结果各种灭螺方法实施1~3次,钉螺全部死亡;4种涵闸防螺工程效果达100%;沼气池粪样年均寄生虫卵沉降率为99.6%,灭活率为99.8%,血吸虫卵在沼液中15d后不能孵出毛蚴;集中式供水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结论灭螺、防螺、改厕、改水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控制了该县的血吸虫病的流行。
生态环境保护
专业课程设置:生态学概论、生物资源学、生态环境监测、生态工程技术、生态规划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态规划设计综合实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环境损害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室内环境治理员、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人员
就业方向:从事生态保护、管理与规划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
专业课程设置:林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金融学概论、办公自动化与应用、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出纳实务、网络营销、金融电子化与网上支付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电子商务员、会计证
就业方向:从事经济林种植、营销、经济领域的生产与销售等工作
森林保护与生态旅游
(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旅游英语、演讲与口才、现代交际礼仪、导游基础知识、餐饮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森林旅游区经营管理、森林生态旅游等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旅游酒店管理员、旅游策划师、全国导游员资格证
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
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基础、新能源的基础知识、农业环境学、能源与环境、新能源的开发与生产、新能源的利用、新能源工程与有效利用、节能技术、太阳能利用及其设备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农用太阳能设施工、农村节能员、太阳能利用工、生物制能设备工、小风电利用工
就业方向:从事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作
数控加工与应用技术
(重点示范专业)
专业课程设置:微机组成汇编语言基础、机床加工与操作、维修电工与拖动、CAD/CAM软件、UG软件、CAXA软件、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数控车工、CAD设计员
就业方向: 从事数控编程,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设备维修、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工作
农机使用与维修
(机电一体化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钳工工艺学、电子技术、电工技能训练、电工仪表与测量、数字逻辑电路、农机液压与气动、农业机械应用、驾驶技术、农机修理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钳工(中、高级)
就业方向:从事加工制造、售后服务、设备使用维护,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等工作
(数控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钳工、电子图版、维修电工与拖动训练、机床加工工艺与操作、木制品生产工艺木制品生产工艺、木工数控设备操作与维护、数控设备维修实训等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数控车工、维修电工
就业方向:从事木材加工工艺和设备管理、数控编程、数控设备操作、数控设备维修、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工作
(家具设计与制造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手绘家具快速表现技法、家具制图、木工机械、家具制造工艺、家具表面装饰技术、家具设计等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家具设计师、CAD绘图员
就业方向:从事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家具和室内装饰业等一线工作
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
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基础、综合布线、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安防系统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
就业方向:从事计算机网络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以及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
专业课程设置:美术基础、设计基础、电脑辅助设计、电子多媒体文件设置、平面设计、电子多媒体文件制作技术(flash)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员
就业方向:从事室内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广告公司制图员、设计师助理等工作
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应用、网络操作系统、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液晶显示技术、显示器测量技术、数码影像设备及原理、电工电子实训、数字通讯技术等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电工证
就业方向:从事电子产品装配与测试、设备维护等方面工作
专业课程设置: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会计技能、经济法、税法、财务软件(金蝶、用友)、计算机基础知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模拟实习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证
就业方向:从事出纳、会计、统计、营销等工作
专业课程设置: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网页设计、商务谈判、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办公自动化与应用、出纳实务、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财会电算化等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电子商务员、会计证
就业方向:从事网络营销、文员、资料员、电脑操作员等工作
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基础、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企业销售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证、电子商务员
就业方向:从事企业销售、售后服务、市场调查、信息统计、文秘等工作
专业课程设置: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活动课程设计、幼儿园管理、教师口语、法律、学前教育学、儿童文学、学前卫生与保健、幼儿美术教育、音乐理论基础、幼儿美术鉴赏、声乐、儿童舞蹈基础训练、手工制作理论与基础、儿童舞蹈编导、儿童艺术活动设计和学前比较教育等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幼师证
就业方向:从事幼儿教育、保育及学前教育、保育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认识到,中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降水量地区有效期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中国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力量。
(2)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经过建国50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总体上中国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12.49万平方公里,只占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积的7.76%。
(3)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平方公里,中度64.1万平方公里,重度103.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比例与全球相应的41.3%、56.5%和2.2%的构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面积仍在扩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趋势,荒漠化扩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至7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和80年代的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据卫星遥感监测,从1983年到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面积扩大了近1倍,共净增17.4万平方公里。
(4)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降水资源总量约6亿吨,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中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立方米。按水资源总量考虑,中国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1997年排名中仅列第121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国际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条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有15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地起码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立方米,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而且中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2%,西北水量仅占17.7%。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中国将缺水2000亿立方米,预计中国最大国发经济需水量约为7600亿立方米。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1993年统计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个是由于水源缺乏,19个是由于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
(5)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中国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中国森林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全国森林面积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按郁闭度0.3计),为世界平均覆盖率的60.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于世界120位。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虽然中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乱砍滥伐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从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来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面积56%的四川省,覆盖率有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峡库区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据清查,1975年中国天然林面积为98.17万平方公里,到1985年面积降为86.7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1.14万平方公里。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实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中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
(6)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中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2020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与2015年相比,2019年全国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上升8.9个百分点,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1.5%、11.9%、22.5%、16.3%。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定提升 。
生态环境是使用较多的科技名词之一,但是对这一名词的涵义却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国内的情况看,大致有四方面的理解:一是认为生态不能修饰环境,通常说的生态环境应该理解为生态与环境。二是认为当某事物、某问题与生态、环境都有关,或分不太清是生态还是环境问题时,就用生态环境,即理解为生态或环境。三是把生态作为褒义词修饰环境,把生态环境理解为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问题的、较符合人类理念的环境。四是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
应该说,上述4种理解都有其依据和合理性,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名词,不能长期存在太大的歧义。从科学研究与创新、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科学教育与普及三方面看,都需要尽快将其规范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曾指出:科技名词规范化对于科学研究与创新、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科学教育与普及具有基础性作用,要深刻认识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两个名词的组合。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原来是指一切生物的状态,以及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1869年提出生态学的概念,认为它是研究动物与植物之间、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但是来提及生态术语时所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特别在国内常用生态表征一种理想状态,出现了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等提法。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人类社会以自身为中心,认为环境可以理解为人类生活的外在载体或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用科学术语表述就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实际上是人类的环境。
人类环境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地理环境,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岩石等。地理学把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5个自然圈。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矿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角度对环境下了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可以看出,生态与环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偏重于生物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更多地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而环境更强调以人类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外部因素,更多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广泛空间、充裕资源和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最早组合成为一个词需要追溯到1982年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会议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草案)和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稿)时均使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保护生态平衡的提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黄秉维院士在讨论过程中指出平衡是动态的,自然界总是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所以用保护生态平衡不妥,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替代保护生态平衡。会议接受了这一提法,最后形成了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政府工作报告也采用了相似的表述。由于在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这一提法,“生态环境”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当时的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没有对名词做出解释,所以对其涵义也一直争议至今。
黄秉维院士在提出生态环境一词后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发现国外学术界很少使用这一名词。全国政协前副主席钱正英院士等在2005年发表于《科技术语研究》杂志(7卷2期)的《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一文中,转述了黄秉维院士后来的看法,即“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进而提出:“我觉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它有权改变这个东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百明认为,要表达生态与环境、生态或环境,还是要加上“与”和“或”,避免产生不同的理解。而把生态环境等同于环境已不太适宜。
当前应准确定义“生态环境”这一科技名词,并规定其内涵和外延。最后通过宪法名词解释或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确认。
根据对宪法第二十六条中关于生态环境涵义的解读,以及这些年来使用生态表征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经常被作为褒义形容词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百明认为生态环境应定义为:不包括污染和其他重大问题的、较符合人类理念的环境,或者说是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