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准号 |
50176034 |
项目名称 |
瞬态工况对内燃机燃烧噪声影响机理的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606 |
项目负责人 |
舒歌群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天津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2-01-01 至 2004-12-31 |
支持经费 |
21(万元) |
内燃机在瞬态加速时的噪声比同负荷、同转速的稳态工况高几个分贝。本研究以直喷式柴油机为对象,建立燃烧噪声的二级影响模型,从瞬态工况对燃烧过程气体动力载荷、高频压力震荡等方面的影响入手,定量揭示瞬态工况对燃烧噪声的影响机理。本项目以燃烧学、空气动力学、声学理论为指导,为低噪声燃烧过程优化和内燃机降噪技术提供了新理论和技术。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组成部分主要有曲柄连杆机构、机体和气缸盖、配气机构、供油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起动装置等。气缸是一个圆筒形金属机件。密封的气缸是实现工作循环、产生动力的源地。各个装有气缸套的气缸...
1. 根据所用燃料分: 汽油机、柴油机、天然气(CNG)、LPG发动机、乙醇发动机等,另有双燃料发动机(dual fuel engine)和灵活燃料发动机(Bi-fuel engine)。 单列式和...
可以从火焰的颜色观察,或者烟气分析仪来测定,火焰稳定,黄焰和白焰少,是燃烧效率比较高,烟气测定是含量低,同时氧的组分不高,说明燃烧比较理想!
内燃机燃烧过程中,高温高压的混合气体与燃烧室构成的空腔为缸内气体声学振荡提供了条件,这种振荡现象与燃烧噪声的产生直接相关,属于强非稳态的非线性范畴。由于这些振荡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复杂性导致至今仍无一个实时计算的手段。为研究燃烧过程中压力波动产生的机理,由KIVA燃烧计算的流场模型推出三维声学波动方程,并与KIVA源程序相结合求解。由于汽油机爆震时这种声学振荡最为明显,利用所得方程对某一工作与爆震工况下的汽油机进行计算,得出了爆震燃烧过程中声学振荡的过程及声学激励项的特征。分析各声源随曲轴转角变化的曲线,得出各燃烧激励源对气缸压力波动的贡献及声场分布情况;同时,对比与计算相同工况下试验获取的气缸压力振荡数据,讨论了燃烧室声学振荡规律。
应用噪声与振动测试分析系统对内燃机车司机室内部噪声进行测试与分析,得出结果为:司机室内部存在的主要是中、低频噪声,在100~160 Hz和1 250~2 000 Hz两个频段出现峰值,特别是1 600 Hz附近较明显;当机车运行速度低于120 km/h时,运行速度大小对司机室内噪声值影响不大;对于双司机室机车而言,靠近冷却室端的第二司机室的噪声值比远端第一司机室的噪声值高大约2~4 dB(A);相同工况下机车定置时司机室内噪声值比机车运行情况下的测试值要小约2~5 dB(A)。研究结果为内燃机车司机室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依据。
首先建立完善的汽油机加速瞬态工况动态模型,包括进排气特征模型、油膜蒸发模型等。然后模拟汽油机实际工作时的加速状态,对其燃烧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研究汽油机加速瞬态工况下的运转参数及其变化率与燃烧参数的关系;探讨燃烧参数的瞬态特性;研究汽油机加速瞬态工况下的进气、喷油及放热的动态响应;研究汽油机加速瞬态工况下排放指标的最敏感参数(空燃比)的变化规律以及油膜变化对其影响规律。最后针对实际瞬态空燃比控制过程中,氧传感器存在传输时滞,常规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无法适用于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瞬态空燃比控制等问题,设计基于混沌优化的复合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优化汽油机加速瞬态空燃比,进而研究汽油机加速瞬态工况下的燃烧规律,证实其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该项目旨在为寻找汽油机加速瞬态燃烧规律、优化瞬态空燃比和降低排放奠定理论基础,为提高汽油机燃油利用率,降低排放量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气缸内因压力急剧升高而产生的动载荷和冲击波会引起高频振动,并通过气缸套、机体和气缸盖传播到外界。水冷式内燃机因有水套阻隔,通常较风冷式内燃机噪声低。影响燃烧噪声的主要因素是燃烧过程的组织,其决定因素是滞燃期形成可燃混合气的多少。燃烧噪声也与燃料性质、压缩比、喷油(或点火)提前角、喷油规律、转速和负荷等有密切关系。通常以速燃期的压力升高率作为燃烧噪声的评价指标,对柴油机来说应控制在0.4兆帕每度曲轴转角以下。
现代内燃机噪声级一般为 85~110dB。通常汽油机较柴油机噪声低些。为减少内燃机噪声的传播,一般采取局部隔声或整机隔声措施。在内燃机上加装隔音罩,可将噪声降低10~25dB。
汽车在实际使用中,发动机经常处于怠速、起动、加速和减速等瞬态工况,造成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空燃比必须控制在三效催化器最有效的区域内。在瞬态工况下,由于节气门突变、氧传感器传输延迟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空燃比控制出现偏差,从而大大影响三效催化转化效率。 本项目主要针对进气道多点喷射汽油机瞬态工况下空燃比的波动进行研究,构建了发动机进气子模型、油膜动态子模型及动力输出子模型,进而形成完整的空燃比均值模型;并且该均值模型是非线性模型,具有精度高、表达式简单,能够适应空燃比控制过程的实时性要求。在进气子模型中,本项目采用混沌优化RBF神经网络对进气流量进行预测,将进气流量预测模型引入到瞬态工况空燃比反馈控制策略中有利于提高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对瞬态工况油膜动态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汽油机瞬态工况油膜参数的混沌径向基神经网络辨识模型,并对油膜模型参数进行在线辨识;有效地提高了油膜参数辨识精确度,为汽油机瞬态工况精确地油膜补偿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分析空燃比偏差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基于油膜参数辨识模型的燃油动态补偿模型,有效地解决了油膜湿壁效应引起的瞬态空燃比偏差难题,为提高瞬态空燃比控制的精确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实际瞬态空燃比控制过程中,氧传感器存在传输时滞,常规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无法适用于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瞬态空燃比控制等问题,设计了基于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的混沌优化复合自适应反馈控制器,有效地提高控制系统的自学习、自适应性,解决了氧传感器反馈信号存在延时等诸多的问题,减少了汽油机电控系统开发过程中标定试验的工作量,提高了汽油机瞬态空燃比控制的精确度、实时性及鲁棒性,使反馈控制策略成功地应用于瞬态空燃比控制中。 本项目采用了试验仿真与台架试验验证的方法对本控制策略进行有效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了本项目建立的空燃比控制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结构简单,能够满足空燃比实时控制的要求。为提高汽油机燃油利用率,降低排放量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