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1921年,Park和Burges首次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承载力是指在某一种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配合),某种生物个体所存在可能数量的最高极限。此承载力的概念仅仅强调了承载力是一种最大极限的容纳量,没有考虑支撑主体。
1922年,Hadwen和Palmezr在研究阿拉斯加的驯鹿种群时,提出了针对草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概念,他们认为,草场生态承载力指的是草场上可以支持的不会损害草场的牲畜的数量。他们开始要求支撑主体的不受损害,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随着生态失衡的加剧,严峻的生态危机促使科学家从系统的整体来看待生态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Honing等提出了生态承载力,Honing和Guderson等在此基础上,通过1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的建立为定量研究生态承载力奠定了基础。
国内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略显落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学者们对生态承载力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比较被认可的是高吉喜的生态承载力概念,高吉喜认为生态承载力指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共生、共容能力以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国内另一学者王家骥也对承载力做出了解释,王家骥认为,生态承载力是自然体系调节能力的一种客观反映,地球上不同等级的自然体系都具有自我维持的生态平衡能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系统功能的核心是生物,而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生物的这种能力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Smaal、Hudak两位国外学者的观点一致,国内学者李金海在给出生态承载力的定义时也认为生态系统存在一个“维持和调节系统能力的阈值”,超过此阈值,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国内学者黄青和任志远认为,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期内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以及社会总量的能力。隋昕和齐晔则提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态系统维持其服务功能及自身健康的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张林波认为生态承载力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动态性,并与管理目标相结合,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负荷(其中包括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及发展速度等)为承载对象。
承载力一词出自于生态学。随后扩展到很多领域,出现种群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的产生都是对社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一种反映。不同承载力之间的意义相差较大,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承载力概念也有所不同。在可持续发展被提出来之后科学家们又提出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的承载力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可。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但不同的是,在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时考虑的角度不同,承载力是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实际承载力来确定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从另外一个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尽管如此,可持续发展终究也脱离不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限制。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可持续发展是目标,人是纽带,而承载力是基础。
面对众多类型的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究竟应该以什么承载力为基础呢"para" label-module="para">
生态承载力的提出对于承载力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单因素承载力相比,生态承载力更多地关注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持续性和协调性,生态承载力的提出为实现由单纯支撑人类的社会进步变成促进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长6000mm、宽1500mm、厚150mm的槽型预制板上面能承载多厚的虚土?能承载多厚的实土? 这是要经过计算的,需要知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配镜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计算;
桩的承载力分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其中Ra=0.5xQuk没有设计值一说《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可参照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第四章的内容。
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景观、区域、地区以及生物圈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水平上。同样,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表现在上述各个层次水平上,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生态承载力不同。
1、加强承载力的综合研究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分析发现,基于单个因素的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具有局限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人口、环境、资源等多个因素的承载力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从实践应用上来说,对于单个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开发的需求,只有对承载力多层次、多因素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影响下的承载能力。因此,综合交叉性研究已经成为今后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必然趋势,加强承载力的综合研究势在必行。
2、加强承载力的动态研究
以往对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大多基于截面数据,虽然能够反映某一时期生态承载力的状况,但无法显示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也无法对下一阶段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加强对承载力的动态研究,通过构建模型对承载力进行模拟动态研究,既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剖析承载力非线性、多元性的特征,也能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加强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传统上对于城市承载力的研究大多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单个要素,例如:城市水资源、城市土地资源,将城市整体上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因素归纳统一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生态平衡的研究较少。当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否存在在学术上仍存在争议,直到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出现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才逐渐有学者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研究,提出概念并开始初步研究。
4、关注生态阈值
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以及变化趋势,研究的是生态系统的某一时段的状态以及各个状态之间的转换。而生态阈值是界定和区分这些状态的基础,指标阈值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实时状态,干扰因素的阈值能够表示状态之间变换的临界值,超过临界值状态会发生转换。由此可以看出,生态阈值是生态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概念,生态阈值的确定能够科学、动态地反映生态承载力的状态,基于生态预支的承载力评价更为客观、反映实际,因此,应关注生态阈值的研究。 2100433B
实用标准文案 精彩文档 地基容许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地基的容许承载力是单位面积上容许的最大压力。容许承载的基本要素是:地基土 性质;地基土生成条件;建筑物的结构特征。极限承载力是能承受的最大荷载。将极限 承载力除以一定的安全系数,才能作为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浆砌片石挡墙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 ,将基础改为砼基础是为了增加挡墙的整 体性 .这也只能是相差不大时才行 .一般来说要深挖直至达到要求 .如果深挖不行只有扩大 基础 ,降低压强 .或者改为其它方案 从现场施工的角度来讲地基,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地基就是基础下 面承压的岩土持力层。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其节约工程造价。人工地 基:经过人工处理或改良的地基。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 天然 地基;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 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
承载力设计值对接扣件(抗滑) 3.20 直角扣件、旋转扣件(抗滑) 8.00 底座 (抗压) 40.00 可调托座 30.00 注: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值不应小于 40N?m , 且不应大于 65N?m 。 对接扣件 3.2KN, 直角扣件旋转扣件 8KN。一般计算规定抗滑承载力要打八 折,由于扣件抗滑总是检测不合格, 有些地方为安全起见以打六折计算。 也可以 根据检测数据实际可以达到全数合格的抗滑力进行计算。 十字扣件是连接钢轨和轨枕的中间联结零件 .其作用是将钢轨固定在轨枕上 , 保持轨距和阻止钢轨相对于轨枕的纵横向移动 .在混凝土轨枕的轨道上 ,由于混凝 土轨枕的弹性较差 ,扣件还需提供足够的弹性 .为此 ,扣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 ,耐 久性 ,和一定的弹性 ,并有效第保持钢轨与轨枕之间的可靠联结 .此外 ,还要求扣件 系统零件少 ,安装简单 ,便于拆卸建筑扣件是在建筑施工中 ,搭建钢
第一章 生态承载力的发展与挑战
第一节 生态承载力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一、承载力概念的起源
二、承载力概念的发展
三、生态承载力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象与挑战
一、生态承载力研究对象及内涵
二、生态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意义与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承载力研究方法
第一节 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一、种群数量的Logistic法
二、资源供需平衡法
三、指标体系法
四、系统模型法
第二节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一、种群数量的Logistic法
二、资源供需平衡法
三、指标体系法
四、系统模型法
第三节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
第一节 复合模型系统概述
一、复合模型系统的构建思路
二、复合模型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节 过程动态模型小
一、过程动态模型的构建方法
二、过程动态模型的构建和模型描述
三、参数设定
四、重要变量的关系
第三节 状态空间评价模型
一、状态空间法基本原理
二、状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三、生态承载状况的判定
第四节 空问决策模型
一、空间决策模型的选择
二、情景分析法和目标规划模型在复合模型系统中的实现
第五节 数据库系统
一、数据库系统概述
二、数据库设计及其功能
第六节 复合模型系统的实现
一、SDSS概述及系统结构
二、三库系统的实现
三、系统辅助设计
第四章 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历史年评价
第一节 研究区背景
一、调查资料
二、地理概况
三、自然资源特征
四、社会经济状况
五、环境特征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二、理想参比值的确定
第三节 崇明岛区历史年生态承载状况分析
一、崇明岛区生态承载状况分析
二、崇明岛区各功能区生态承载状况分析
第四节 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现状小结
第五章 崇明岛区生态承载状况动态预测及评价
第一节 生态承载力预测情景设计
一、情景设计的构思
二、崇明岛区面临的发展机遇
三、生态岛的功能定位
四、生态岛功能分区
五、崇明岛区规划目标
六、国内外发展模式分析
七、“环境Kuznets曲线”分析
八、崇明岛区未来可选发展方案设计
第二节 不同方案生态承载状况评估与风险分析
一、不同方案生态承载状况评估
二、风险分析
三、优化方案的确定
第三节 优化方案下生态承载力预测分析
一、崇明岛区生态承载状况预测
二、崇明岛区生态系统资源供需状态预测
三、崇明岛区各功能区承载状况预测
四、崇明岛区各功能区资源供需预测
第六章 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指标准则
第一节 崇明岛区生态建设的指标准则
一、指标准则的特点
二、指标准则分析
第二节 崇明岛区各功能区生态建设的指标准则
一、崇明岛区各功能区人口分布状况
二、崇明岛区各功能区经济状况
三、崇明岛区各功能区环境质量控制状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策略和建议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过程动态模型中变量命名规则
一、变量命名原则
二、变量命名方法 2100433B
《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是生态上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共分6章,前3章内容主要涉及承载力的理论发展、内涵和研究方法以及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的开发,后3章集中在承载力复合模型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预测应用。内容包括国内外岛(区)类似成功发展模式对比,区域资源分析,崇明生态建设目标的发展模式设计,崇明重要资源的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适宜的人口和经济支撑能力评价,区域生态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和布局方案,以及生态岛建设分阶段的控制指标和指导准则等。《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可供各级政府有关管理人员,社会、经济、生态学等大专院校师生及科研人员参考。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能力(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CC)以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其服务功能和自身健康的潜在能力,由3部分组成:
(1)资源环境承载力(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2) 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弹性力) ( resilience);
(3)人类支持能力,即与承载能力有关的人类影响因子,如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作用于承载体,所带来的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human potential)。
人类支持能力从管理和建设水平、技术进步水平和社会经济进步3个方面展开,侧重人类对资源利用、污染排放控制、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支持。这些能力的提高,既能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供给能力,也能提高相同环境纳污和资源供给状态下的人类活动总量。
一定的生态承载力水平对应一定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人类活动的双重性对健康状态下生态承载力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健康临界点的影响上,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将导致健康临界点的下降使原有相同生态承载力水平对应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下降,直至降为零。相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和系统间的交流能使健康临界点上移,生态系统的发展及其健康状态更加合理化,健康区域扩大,使原有相同生态承载力水平对应的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