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调查,是指对水土保持区进行详细勘察,了解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水土保持经验、存在问题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意见的调查活动。水土保持实施措施调查,是为了查清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保存的面积、分布状况,以及各项工程的数量和质量、林草的生长及管理状况。调查的方法通常与水土流失调查相结合,通过现场勘察,逐块进行。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科学性, 二是地域性, 三是综合性,四是群众性。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改良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农业措施...
1 ** 市水土保持调查研究材料 一、基本情况 ** 市位于 ** 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为县级市,全市总面积 5513.15km2,户籍总人口近 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1.48万人,农业劳动力 25.22万人。共有满、汉、蒙、回、朝鲜等 24个民族,满族人口占 75.1%。 全市辖 3个经济管理区、 18个镇, 201个行政村,近年来, **市先后被确定 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板栗生产基地、国家粮食自给工 程建设市、国家对外开放县(市) 。** 市的自然概貌为“八山半水一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耕地总面积 93万亩,人均耕地 1.6亩;林地 604万 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72.7%,居全省县(市)级第二位,森林覆盖率 71.2%, 境内有爱河、大洋河、草河等大小河流 270多条,河流水域总面积 43万亩, 占总面积的 5.2%;水资源总量 33.64亿立方米
1. 水土保持监测定义 水土保持监测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保持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 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地面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种信息获 取和处理手段,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进 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是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础。 2. 水土保持监测目的 (1)为建设单位提供方案实施信息,以便加强管理。 (2)验证防治措施布设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防治措施体系,促进防治措施 到位,提高防治效果。 (3)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执法、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4)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布设防治措施体系提供借鉴资料。 (5)为研究不同类型项目的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技术提供基础。 (6)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以便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 3 监测内容 3.1 监测内容 水土保持监测应在建设前、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对水土保持措
水土保持的治理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利用率提高,利用方式改善。
土地生产率提高,亩均产值增加。
粮食继续增产,农林牧全面发展。
蓄水削洪减沙效益显著。
林草覆盖率增加,生态效益显著。
农民增加收入,山区走向富裕。
枯水调查的内容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特别枯水概况的了解和确定,一部分是对特别枯水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取得枯水的原始资料。
1、可能调查到的时期内共发生多少次枯水,那次最枯,有无断流现象及其原因。
2、一般发生枯水的时间(月份或季节)。
1、枯水发生的年月日。
2、枯水水位标志。
3、枯水出现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4、发生枯水时,河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情况和河流切割深度。
5、枯水发生时期前后降雨情况。
6、有无断流和干涸现象及其发生的日期和原因。
7、河道水流特性,发生枯水时候河床物质组成情况,以及从发生枯水的念叨到调查时河道的变化情况。
8、发生枯水时河道断面的情况,到调查时这一段时间内断面是否有改变。
1、流速。(必要时用流速仪或浮标进行测量)
2、测量调查段的纵横断面。
3、测量枯水位高程。
4、测量河道地形。
调查步骤包括分为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两个环节。
调查内容包括:水文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土壤含量、下渗等),气候特征(降水、蒸发、气温、湿度、风等),流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水系、分水线、土壤、植被等),河道情况(河宽、水深、弯道、建筑物等),人类活动(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工农业用水等)以及水旱灾情,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另外,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专门的目的,也可以组织专门的水文调查,例如洪水调查,主要是查清历史洪水的痕迹、发生的日期和情况以及河道情况、估算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发生的频率等。根据实践水文调查可分为以下几类。
目的是查明特大洪水流量、暴雨量、最小枯水流量及其重现期。洪水调查分历史洪水、近代洪水和当年发生的特大洪水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可以推算洪峰流量。中国长江上游1870年的特大洪水,经反复调查及历史文献考证,确定了洪峰流量,成为三峡设计洪水的重要依据。暴雨调查,主要是搜集暴雨中心的资料,为此要查明暴雨中心的位置、雨强、一次总降水量、历时、暴雨大致过程及其分布范围。如河北省1963年8月的海河特大暴雨,河南省1975年8月的淮河特大暴雨,以及四川省1981年7月的长江上游特大暴雨等,都进行过调查,并提出了系统的报告,为改进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起了推动作用。枯水调查内容包括:历史上出现的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持续时间、发生次数、是否断流及旱灾情况等。
目的是查明流域、水系的全部情况。1949年后,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流域的规划治理,曾多次组织这方面的调查。流域水文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流域自然地理(地形、土壤、植被、水系等);气候特征(降水、蒸发、气温等);水文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水质等);水能蕴藏量;人类活动(水利设施、土地利用、工农业用水、通航及污染情况等);水旱灾情及社会经济等。结合水体不同,调查内容各有特色,如湖泊水文调查,还要查明湖水的波浪、湖流、水温、水色、透明度、主要离子及溶解气体等。
目的是查明不同频率洪水的淹没范围,供防汛时应用。要测出水文测站上下游各次大洪水的沿河厂矿、机关、村庄、道路、田块等的位置与高程,以便于紧急情况下,根据水文预报采取防护、转移、撤退等临时措施。
目的是为了进行水资源评价。需要查明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的数量及天然水质情况, 时空分布特点, 开发利用现状,水质污染现状及未来用水量和供需关系。
目的是查明水文站定位观测受水利设施和分洪、决口等影响情况, 为水文资料还原、分析水文规律提依据。这种调查是在上述影响显著的河流上进行的。内容主要包括: 水利设施, 蓄、引水量,滞洪、分洪、决口情况等。
如为抗旱需要而进行的水源调查, 调查各河的枯水流量和水库、塘坝的蓄水情况, 井泉数量及产水量, 以及抗旱可以利用的水源; 为查明河流、湖泊、水库的污染状况而进行的水质调查; 河网地区一定区域内进出水量与河网蓄水量的调查; 灌溉情况调查、土地盐碱化调查、生态平衡失调调查、大潮最高潮位调查、凌汛调查、河源调查、以及对特殊水体如冰川、沼泽、内陆河流的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