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舒适宜居的建筑外环境规划设计技术 | 作 者 | “建筑室外环境改善技术集成示范与评价”课题组 |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 | 9787503889639 |
1 绪论
1.1 气候系统与研究尺度界定
1.2 建筑外热环境
1.3 人体舒适度
2 绿地对建筑外热环境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2.1 微尺度下绿地对建筑外热环境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2.2 街区尺度下绿地对建筑外热环境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2.3 局地尺度中绿地对建筑外热环境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3 本底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
3.1 地区气候类型与设计策略
3.2 局地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
3.3 建筑外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
4 改善建筑外热环境舒适度的绿地设计技术
4.1 总体设计
4.2 地形水景设计
4.3 种植设计
4.4 道路及铺装场地设计
4.5 园林建筑和小品设计
5 示范与评价
5.1 基本流程
5.2 北大方正医药研究院示范项目
5.3 青岛中德生态园德国企业中心项目
5.4 上海中国住宅梦公园项目
参考文献2100433B
气候是以对某一地区气象要素进行长期统计(平均值、方差、极值概率等)为特征的天气状况的综合表现。
依据气候影响时空范围的大小,气候系统可分为全球气候、地区气候、局地气候和微气候四类。全球和地区气候与局部地面状况无关,人类只有适应。而局地气候受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人们在适应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调节。《舒适宜居的建筑外环境规划设计技术》重点关注建筑室外微气候,即建筑、地形、植被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小气候状况,旨在提升室外环境舒适度,促进建筑节能。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即在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解决开发与环境的冲突,期使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加以纠正,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促类形成更发展更进步的新文...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生态学、自然环境概论、环境工程、污染源控制、环境经济学、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监测管理、土地规划与管理、环境预测与决策、环境规划、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法、水气固液污染量控制工程、...
好像是定制法式风情园林,有湖景,绿化率特别高,植被很丰富。
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是姊妹学科,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联态势。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与这三个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从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从总体到局部的规划设计过程来看,分别与不同的规划设计层面相联系。
针对建立多层次的园林环境设计体系的必要性,从城市居住区及园林环境的概念入手,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层次,从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创造了条件。
在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中,宜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论题。宜居环境体现在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宜居建筑三个层次。本项目研究立足于本体建筑学,从宜居环境的角度,借鉴城市生态学、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论述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当代整体建筑学的范畴、性质及未来前景。整体建筑学坚持学科综合的观点,强调规划与建设全程的设计,以建筑与环境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情感力、社会力、自然力、技术力的深层结构剖析物质与精神的空间形态,从而达到从本体建筑学到整体建筑学的思维转换。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形态的演化及其宜居性评价、城市与建筑的宜居空间模式、绿色建筑与生态技术。本项目采用整合、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使传统的建筑学科更为科学化和人性化,宜居环境的整体建筑学理论对推动人居环境科学的深化和细化以及当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城市的宜居应是所有人的宜居
8月18日,在过去一年内,北京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上升了5位,位列第69,蝉联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全球最宜居城市则被澳大利亚墨尔本摘得。
看到这一版本的宜居城市排名,不少人可能都笑了,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单是北京房价这一项就足以令人生畏,甚至不少“北漂”为此被迫逃离,更别说北京的其他大城市病了。在这样的直接感知下,连“易居”都做不到,又何谈“宜居”呢?
北京成为中国大陆最宜居的城市也并非不可能,甚至也很容易实现,简单到调查者只需变换几个指标。评价依据是“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和环境、教育、基础设施”五个指标,如此一来,诸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能够上榜,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这些指标与大城市的条件完全是对应的。
但如果采用不同的指标来评价城市“宜居”,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以同样是2015年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的新加坡版本为例,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无一进入前十,因为单是“生活舒适”指数这一项,就把那些城市病极其严重的一线城市排除在外了。回到《经济学人》智库版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不难发现,它之所以与国人的实际感知有出入,乃是因为其固有的衡量指标不足以测量出“宜居”二字,缺少“宜居”本应具有的内涵。
何谓宜居?“二战”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最早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在他看来,城市要想宜居,首先必须得是一个人的城市,是一片能让人生活的乐土。这里所谓的“人的城市”,当然不能以经济状况和阶级地位进行区隔,它不只是富人的宜居,而更应该是中产阶层以及绝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宜居,这也是我们评价一个城市宜居与否首先应该具备的价值取向。否则,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再好,公共资源再丰富,居于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宜居城市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花瓶”。
因此,衡量城市宜居与否,要想与普罗大众的实际感受相吻合,必须具备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即占据城市人口多数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和所享受的公共服务不能被边缘化。这不仅是真正的宜居,其所包含的公平和正义等价值取向,也是这个社会本应具有的共识。在此逻辑之下,不能只是让有能力者享受到“宜居”的城市环境,否则就是一种假象且不可能持久。
所以,全球宜居城市排名要想避免被质疑,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宜居应是所有人的宜居,她不是少部分人的宜居。而公众的吐槽或情绪化表达,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即不把宜居的核心要素——人,纳入测量指标中,不仅会增加社会的负面情绪,也会造成一种社会阶层的内部对立,让这个社会更加走向撕裂。
在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建设中,宜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论题。宜居环境体现在宜居城市、宜居社区、宜居建筑三个层次。本项目研究立足于本体建筑学,从宜居环境的角度,借鉴城市生态学、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论述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当代整体建筑学的范畴、性质及未来前景。整体建筑学坚持学科综合的观点,强调规划与建设全程的“设计”,以建筑与环境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情感力、社会力、自然力、技术力的深层结构剖析物质与精神的空间形态,从而达到从本体建筑学到整体建筑学的思维转换。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形态的演化及其宜居性评价、城市与建筑的宜居空间模式、绿色建筑与生态技术,并对大城市的矛盾与生机、绿地生态技术、地区的现代的新农村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展开先纵向再横向的研究。本项目对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决策问题、城市设计控制系统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宜居环境的整体建筑学理论对推动人居环境科学的深化和细化以及当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