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引自文献 。
(1)水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
十八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新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同样,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仅仅把水生态文明理解为“保护水生态”是不全面的,我们倡导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
(2)水资源节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节约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之举,是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局面的重要措施。十八大报告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以看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厉行水资源节约,构建一个节水型社会。这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3)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十八大报告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直接目标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与环境。因此,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工作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4)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一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组成“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与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水生态系统是水资源形成、转化的主要载体。因此,保护好水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节引自文献 。
先回顾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背景和经过。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首次把“生态文明”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9年9月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报告指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很多论述,从人、自然与社会的视角、文明形态的视角、生态学的视角等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在百度中对生态文明有一个较普通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解读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念和内涵。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指出应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文明的建设并列,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并以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是一种包容了人口优生优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容了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包容了优化生态、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包容了新型工业文明转型的绿色经济发展。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本节引自文献 。
水利部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八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二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三是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四是严格水资源保护;五是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六是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七是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八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总结提出的这八个工作内容比较全面,也是水利部门的主要工作,也可以理解为水利部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抓手。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始终贯穿生态文明理念,服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部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水利部门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理解为水利部门“单打独斗”、“另搞一套”,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服从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2)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服务,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虽然说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约因素,水利应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但是并不等于说水利部门是被动的参与,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有关方面,成为践行十八大精神的主力军。
(3)不是水利部门常规工作的简单梳理和集成,应该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升华和系统提高。有人看到水利部提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八方面主要工作内容时,感觉好像就是以往水利部主抓工作的再一次罗列。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这八个方面仅仅是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主要抓手,必须牢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纲,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5)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应和谐发展。以往水利部门很多人过于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过于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因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维护河湖健康,重视进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
(6)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应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生态系统保护,而是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设等措施,也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法制、监管、科技、宣传、教育等非工程措施。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要使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和谐发展,共同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
(7)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软科学研究应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目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水利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面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需要解决一些新的基础科学问题,比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人水关系的和谐论调控研究,水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量化研究方法、管理模型、方案制定,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河湖健康理论方法等。同时,也要解决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应用技术,
比如,农业节水新技术,工业节水新工艺,非常规水利用技术,污水处理新技术,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等。此外,基于新的理念也急需要开展一些有关软科学研究,比如,水生态补偿机制,水价制定与水市场运行方式,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谐发展理论等。因此,针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多方面的研究,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软科学研究和谐发展,共同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2100433B
(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抓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
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观念。一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人类与自然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的“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 摘 要:水生 态文明 城市, 是按照 生态学 原理,遵 循生态 平衡法 则和要 求建 立 的,满 足 城市良 性循环和 水资源 可持续 利用、水 生态体 系完整 、水 生态 环境优 美 、水文化 底蕴深厚 的城市 ,是传统 的山水自 然观和 天人合 一的哲 学观在 城市发 展 中的具 体体现 ,是 城市 未来发展 的必然 趋势,是 “城在 水中、水 在城中 、人 在 绿 中”的 人—水 —城相依 相伴、和 谐共生 的独特城 市风貌 和聚居 环境,是 人工环 境 与自然 环境的 协调发展 、物理空 间与文 化空间的 有机融 合。简述 了水生 态文明 城 市建设 的背景 ,分 析了水 生态文 明城市 的内涵和 建设的 重要意 义,提出 了水生 态 文明城 市建设 的关键环 节,对 水生态 文明城 市建设发 展进行 了初步 探讨。 关 键词:水 生态文 明;城 市;建
水 2012.23 中国水利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 王文珂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 ,100053,北京 ) 摘 要:水生态文明 城市 ,是按照生态学 原理,遵循生态 平衡法则和要求建 立的,满足城市良性循环 和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 、水生态体 系完整、水生态 环境 优美、水文 化底蕴 深厚的城市 ,是传 统的 山水自 然观和 天人合一的 哲学 观在 城市 发展 中的具体体现 ,是城市 未来发展的 必然趋势 ,是 “城在水 中、水在 城中、人在绿中”的人— 水—城相 依相伴、和谐共生的 独特城市 风貌和聚居环境 ,是人工环境与 自然环境 的协调发展 、物理空间与 文化空间 的有机 融合。简述 了水生态文明 城市 建设的 背景 ,分析了 水生态文明 城市 的内涵和建设的重要 意义 ,提出了 水生态文明 城市 建设的 关键 环节,对水生态文明 城市 建设发展进 行了初 步探讨 。 关键词 :水
地方标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规范》(DB36/T 1184-2019)规定了自然村的防洪排涝、饮水工程、治水节水、水文化等相关治理措施。该标准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包括新建、改建,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标准计划
地方标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规范》(DB36/T 1184-2019)经江西省水利厅向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标准编制任务列入2018年四月公示的第二批拟立项地方标准项目。该标准由江西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成立标准起草小组
为高质量的完成标准起草任务,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抽调相关技术人员成立“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地方标准工作组”,下设调研组、资料组、标准起草组及技术研究组,各小组分工合作,迅速投入工作中。
起草阶段
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技术总结完毕,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归类细化,最终形成一本内容丰富的技术指南。组织召开内部会议,征求意见。结合相关文件精神及涵盖内容,将所拟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排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门塘水系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措施、人居环境整治措施等,完善为水安全保障技术、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水生态环境改善技术、水文化建设等。
为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水资源特点和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加快推进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在完成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相关事宜的基础上,向水利厅提出制定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关键技术标准的提议并获得通过。2018年5月3日江西省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组织召开2018年第一次地方标准立项评估会,该标准顺利通过评估并列入“2018年四月公示的第二批拟立项地方标准项目”,并于2018年5月7日进行网上公示。立项评估会上,鉴于该标准内容较为丰富、技术种类搜集较为齐全,专家组建议《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关键技术指南》更名为《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规范》。
征求意见及修改过程
依据“地方标准立项评估会”专家所提意见,项目组成员各司其职迅速投入标准修改工作中,经多次修订形成初稿。历经一年的时间,在项目负责人及相关领导的指导下,最终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于2019年6月21日召开了专家意见征求会。根据专家们的宝贵意见,项目组成员收集大量相关文件,仅仅围绕实际需求,对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切实提高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
发布实施
2019年12月27日,地方标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规范》(DB36/T 1184-2019)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2020年6月1日,地方标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规范》(DB36/T 1184-2019)实施。
地方标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规范》(DB36/T 1184-2019)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规则起草。
起草单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杨洁、刘艳、英爱社、谢颂华、喻荣岗、房焕英、谢睿、袁芳、吴小毛、肖磊徐宏万、张春杰、潘峰、张磊、谢林波、钱堃、王嘉、陈浩。
昨日,笔者从宿城区水务局获悉,自全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宿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按照任务分工,精心部署安排,狠抓措施落实,全力做好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迎检各项准备工作。
多措并举,营造水生态文明良好氛围。制定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迎检责任分工方案,区领导召开专题推进会,对宣传任务进行详细布置。在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电子屏幕、公交车、三星级以上酒店、沿街商铺电子屏、播放水生态文明宣传标语;设置2处高炮宣传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在城区主要交通干道设置水生态文明宣传标语300余块。
突出重点,打造水生态文明观摩点。投资2.65亿元,实施船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灌溉面积增加6万亩,灌溉保证率提高25%以上,为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撑;兴建工业用水泵站,满足工业用水;增强水系沟通,通过灌区主干渠向河道补水,将死水激活,改善水质,区内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遵循建筑与景观交融理念,形成处处有水利建筑,处处有水利景观,处处有水利艺术。近年来,船行灌区先后荣获 “省级水利风景区”、“节水教育基地”“ 宿迁市灌区水效领跑者”等称号。
强化整治,推进中运河水源地达标建设。为有效保障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安全,维护河湖生态健康,我区中运河全线开展“三乱”整治,现已拆除违章建筑8万余平方,已拆解非法码头4座,拆除水上船舶维修设施9个,清理砂场5处,清理非法菜地2万余亩。计划投资2000万元,对中运河水源地取水口环境、沿线排口、鱼塘等进行整治。 (高玲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