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石生驼蹄瓣(原变种) | 界 | 植物界 |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属 | 驼蹄瓣属 |
生长于砾石低山坡,洪积砾石堆,石质峭壁。
分布于甘肃河西、新疆。中亚、蒙古也有。2100433B
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根木质,粗达3厘米,茎由基部多分枝,通常开展,无毛,具条棱。托叶全部离生,卵形,长2-3毫米,白色膜质;叶柄长2-7毫米;小叶1对,卵形,长8-18毫米,宽5-8毫米,绿色,先端锐尖或圆钝。花1-2腋生;花梗长5-6毫米;萼片椭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5-8毫米,宽2-3毫米,边缘膜质;花瓣5,倒卵形,与萼片近等长,先端圆形,白色,下部桔红色,基部渐狭成爪;雄蕊长于花瓣,橙黄色,鳞片矩圆形,上部有齿或全缘。蒴果条状披针形,长18-25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渐尖,稍弯或镰刀状弯曲,下垂。种子灰蓝色,矩圆状卵形。花期4-6月,果期6-7月。
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马蹄肾结石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马蹄肾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患者联合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肾石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于对照组的55%,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残留结石、血尿、腰部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马蹄肾结石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马蹄肾肾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接受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16例马蹄肾结石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4例。年龄17~58岁,平均41岁。结石大小1.0 cm×2.0 cm~2.5 cm×3.9 cm。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静脉尿路造影以及行CT尿路成像(CTU)明确诊断。B超引导穿刺目标肾盏建立微通道(F16),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取石,术后留置肾造瘘管和双J管。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建立经皮肾穿刺通道并一期碎石,一期结石清除率为68.75%(11/16),3例二期取石。2例患者术后辅助体外震波碎石(ESWL)。单通道患者14例,双通道患者2例,其中经上盏通道10例,中盏通道6例,下盏通道2例。平均手术时间90 min(40~1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 ml(40~300 ml)。围手术期无输血,围手术感染患者2例,无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6个月结石复发1例。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马蹄肾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
托叶全部离生,卵形,长2-3毫米,白色膜质;叶柄长2-7毫米;小叶1对,卵形,长8-18毫米,宽5-8毫米,绿色,先端锐尖或圆钝。花1-2腋生;花梗长5-6毫米;萼片椭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5-8毫米,宽2-3毫米,边缘膜质;花瓣5,倒卵形,与萼片近等长,先端圆形,白色,下部桔红色,基部渐狭成爪;雄蕊长于花瓣,橙黄色,鳞片矩圆形,上部有齿或全缘。蒴果条状披针形,长18-25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渐尖,稍弯或镰刀状弯曲,下垂。种子灰蓝色,矩圆状卵形。花期4-6月,果期6-7月。
本种与长梗驼蹄瓣 Z. obliquum Popov 的区别在于本种雄蕊显著长于花瓣;蒴果不竖立。
生长于砾石低山坡、洪积砾石堆和石质峭壁。
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新疆,中亚、蒙古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于蒙古,存巴黎。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