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论文集为水泥科学文献之峰,历来传播广远,影响甚深。然则论文集篇目浩如瀚海,难窥涯岸。为使我国水泥混凝土领域更多的科技人员掌握本届大会论文集之新技术进展和精髓内容,从中获得启迪,对未来开展研究有所裨益,大会秘书处特组织国内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系统归纳和分析了各个专题的论文观点,编辑出版了《水泥与混凝土研究进展——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论文综述》。
本书共分为7章,按照专题设置章节,每章的综述总结提炼了本专题所有论文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分析对比本专题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对未来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做出展望,帮助国内读者多维度了解各专题之精华。
国际水泥化学大会是水泥科学界万众瞩目的盛会,历届会议均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当前水泥科技的先进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深得各国水泥界的重视。大会论文集是我们水泥科学工作者继承和掌握行业先进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姚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建材科研、管理工作30余年,我国建材行业知名科学家、管理者,2006年-2014年担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2月至今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
水泥是加水拌和成塑性浆体,能胶结砂石等适当材料,并能在空气和水中硬化的粉状水硬性胶凝材料。水硬性是指材料磨成细粉加水拌和成浆后,能在潮湿空气和水中硬化并形成稳定化合物的性能。 &nbs...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
水泥是一种材料,只是一种辅料;而混凝土时一种物质,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混合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材料。
第一章 水泥熟料化学
1.1水泥生产工艺
1.2 低碳水泥熟料
1.3 外来组分对水泥熟料的影响
1.4 水泥熟料测试新方法
1.5 其它
1.6 研究展望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硅酸盐水泥水化
2.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机理
2.2 硅酸盐水泥水化动力学与热力学
2.3 C-S-H的组成及结构
2.4 水化过程模拟
2.5 其他
2.6 研究展望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辅助胶凝材料
3.1 引言
3.2 辅助胶凝材料的组成、结构特性及其活性
3.3 辅助胶凝材料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3.4 辅助胶凝材料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3.5 其他
3.6 研究展望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混凝土外加剂
4.1 概述
4.2 流变性能调节外加剂
4.3 凝结调节外加剂
4.4 强度发展促进外加剂
4.5 耐久性提升化学外加剂
4.6 聚合物乳液
4.7 无机纳米材料
4.8 其它外加剂
4.9 研究展望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混凝土耐久性
5.1 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
5.2 混凝土服役寿命预测及性能测试
5.3 研究展望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替代胶凝材料
6.1 碱激发胶凝材料
6.2 新型低碳水泥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测试方法和标准
7.1 亚洲地区水泥品质标准和碳排放的计算
7.2 水泥净浆凝结时间、自由变形和化学收缩测量的局限和展望
7.3 矿渣水泥烧失量的校正方法
7.4 水分在多孔骨料和水泥介质中的传输性研究
7.5 水泥中水溶性铬(VI)含量的参照材料的制备方法
7.6 硬化水泥净浆的显微硬度的测试
7.7 水泥标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2100433B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商品混凝土 2007 年第 2 期 Beton Chinese Edition ———Ready - mixed Concrete ? 19 ? 石灰石粉在水泥与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林鹏 1 ,马烨红 1 ,吴笑梅 1 ,2 ,樊粤明 1 ,2 (1.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 2.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及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广东 广州 510641) [摘要 ] 石灰石粉用作水泥混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石灰石粉在水泥混 合材和混凝土掺合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由于具有的一系列优异性能 ,在强调水泥和
水泥混凝土孔结构研究进展
《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研究及产业存在的问题, 围绕我国海洋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及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涵盖了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应用现状、制造、材料性质、腐蚀与防护、耐久性设计与监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从事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制造、设计、施工与维护的相关技术人员用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用参考书。
研究进展人类对于健康建筑的关注,始于量大面广的居住建筑。国际上对于“居住与健康”的讨论由来已久,从1939年的《雅典宪章》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交通等问题开始,到1981年的《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学应进入环境健康时代,建筑界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居住与健康”上。
J·拉乌洛克在80年代中期完成了著述《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点》(Gaia: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推进了盖娅运动。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娅式的建筑是舒适和健康的场所,盖娅住区宪章提出设计三原则:为星球和谐而设计、为精神平和而设计、为身体健康而设计。
为了应对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而采取的一些建筑节能措施,如增强建筑的保温与气密性等,终于在90年代开始显现其弊端。病态建筑综合症大量爆发,室内空气品质(Indoor Air Quality,IAQ)及健康建筑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的健康建筑主要关注各类建筑材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广泛开展了居住与健康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课题中健康是最为核心性的研究内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住宅-健康城市”的研究实践己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为了解决居住健康问题,美国于1992年设立了国家健康住宅中心。日本在这一时期也推行了健康住宅,日本建设省出版了《健康住宅宣言》和《环境共生住宅》指导住宅的建设与技术开发。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等北欧国家在建材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实施了统一的北欧环境标志,包括住宅在内的环保产品都须经过专项认证。
进入 21 世纪后,绿色建筑得到了蓬勃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日本的 CASBEE 和德国的 DGNB 逐步为大家所熟悉,中国也在 2006 年发布了绿色建筑三星评价标准。对于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的关系大家也有不同的理解。
全书共三篇(15章);木材科学研究进展;木材干燥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人造板理论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