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室内设计新思维 | 作 者 | 乔伊·多尔 (Joy H.Dohr) 玛格利特·波蒂略 (Margaret Portillo) |
---|---|---|---|
出版日期 | 2014年2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712122366X | 外文名 | Design Thinking for Interiors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页 数 | 255页 |
开 本 | 16 | 品 牌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前言
致谢
叙事列表
第一章设计参与简述
出发点
设计参与框架
设计参与并非孤立的存在
从框架到影响因子
各学派的观点
回顾与展望
小结
第二章为什么采用叙事研究法?
叙事
定义叙事研究法
引导叙事结构
整体性系统研究方法
支持循证设计
叙事研究法的前提
设计叙事的类型
趣闻逸事型叙事
启发性叙事
研究性叙事
视觉传达叙事
设计学习、研究与实践中的叙事研究法
小结
第三章影响因子:参与
自我参与
看待设计的方式
设计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因果思维
可视化、成形和建造
设计团队参与
致力于共同的目标
互信问责
理解设计中的紧张感
小结
第四章影响因子:情境公民性
情境公民性简介
相关主题文献
安全与保障
社区服务、非营利性服务与服务学习
情境公民性结语
小结
第五章影响因子:移情
移情的起源
相关主题文献
设计感知
移情的结语
小结
第六章影响因子:场所认同
探究场所认同
真实性的范围
本土化设计
相关主题文献
超越地理情境的场所认同
探寻历史名胜
主题设计中的场所认同
小结
第七章影响因子:创新
探究创新
相关主题文献
跨越式创新与适应性创新
创新参与形式
个人创造力和创新
团队创造力和创新
创造力环境和创新环境
小结
第八章影响因子:成熟
设计成熟的起源
用户和公众影响
新晋设计师的发展问题
小结
第九章尾声:整合影响因子
我们从这里去住何方
影响因子总结
拥抱反对者以实现平衡
新兴问题和空白
设计思维总结
推进设计学科的十大方法
小结
第十章叙事研究法的应用
叙事类型回顾
确定主题
案例筛选原则
综合应用多种方法
撰写有根有据的叙事
参考文献的作用
小结
尾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
室内设计思维涉及设计实践、设计进展和室内空间体验。设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室内设计思维即体验生命活力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设计也应超越本土思维,融入世界这一有机整体。设计师的工作大而繁杂,既需团队合作,又需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因果探究。设计融合了独立的思想和相关知识与技能,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并创造对个人有意义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可能会问,“什么是最佳设计?”“什么让人过目难忘?”他们想要彰显设计的重要性与体验的价值。此外,我们需要深入地探究设计师的想法,以揭示其战略思维方式与创新性解决方案。
叙事研究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设计思想的方法,展现设计思维和室内体验的动人之处。借助真实的故事,我们重申设计精益求精的本质,归纳出设计的六大影响因子:参与、情境公民性、移情、场所认同、创新和成熟。每个影响因子独立成章,逐一进行探讨。
本书将设计视为体验和过程。先进的理念经由叙事者娓娓道来,为复杂深奥的设计工作带来轻松愉悦感。这些推动了设计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教学的素材。叙事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基于研究的设计和叙事设计研究法正在蓬勃发展。
我们的心路历程
每个人都面临许多需要做出抉择的关键时刻,不同的抉择将产生不同的结果,或前进,或原地踏步,或倒退。对于这些事情,我们往往记得很清楚。作为作者,我们想借此机会与读者分享本书写作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同时向合作方致谢。
十年前,室内设计教育与研究基金会(FIDER)“研究委员会”①的六名成员需要做出决定。该基金会领导要求基金会对室内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引导设计教育的发展。其成员严肃认真地接受了这项挑战。研究团队花了数周时间阅读相关资料,并思考从整体性角度研究室内设计的方法。设计是一个动态的领域,所以研究方法必须跟进。该基金会主席与高校教员、国际建筑设计企业的执业者和总监、一位副院长和基金会董事齐聚肯塔基州勒星顿市,共同商讨和研究此事。②这六方均为设计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的专家和学者,致力于弥合教育和实践之间的鸿沟,因为这将影响未来高等教育中室内设计标准的认证。
自20世纪70年代③以来,有人提出把设计产业、实践和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教育学、医学、工程学和商学等专业领域同样适用。
在了解整体情况后,六方开始思考:
此项研究如何以FIDER先前完成的“室内设计未来”④研究为基础,并探讨下列趋势:
·教育和实践中交流与合作的新方法
·用户定制设计
·全球化知识
·生态保护
·创新和创造力
·新技术
如何在特定情境中进一步探讨这些调查成果,并挖掘其中的详细信息?
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将如何影响认证标准和高等教育?
因此,这项新研究是基于早期的研究成果,玛丽·乔伊斯·黑赛尔博士和苏珊娜·斯科特博士在其所著书中对此做过论述。这项针对未来设计趋势的研究,目的是为未来设计专业教育指明方向。六方专家考虑到了室内设计的复杂性和研究当中的复杂因素。他们明确了目标,即深入地了解某一设计趋势,理解某一特定趋势,并在设计教育和实践中加以考虑。他们希望设计师通过参与工作场所设计项目,了解其中的创新点、技术和合作方式。
在基金会总部和成员的办公室里召开了大大小小的会议,为研究做准备。在提出问题、交谈和分享相关报纸及读物之后,我们开始聚焦于主题。尤其是《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论述了以故事的形式捕捉团队中一致认可的企业愿景,采用叙事研究法探讨了工作场所设计实践。因此,才诞生了“策略故事”研究。
在勒星顿举办的会议由基金会主席组织,受邀人员中有一位非设计领域专家,他是研究叙事研究法的专家,已使用这一方法完成了多项研究,并出版了一部相关著作。
研究的准备工作和成员培训确保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基金会成员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加以研究并收集数据,经重新组合后用于分析他们八个月后的工作成果。基金会决定重点研究设计领域的三大趋势:创新和创造力、设计领导力和技术。他们认为,叙事性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交流和合作的新方式,同时设计执业者、教育者和实习生可以获得整体性体验。
叙事研究法提供了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在会上,设计执业者介绍了叙事性方法,并将叙事与综合研究方法(目前他正将此法应用于几个项目中)结合使用,这对于揭示客户或用户的价值观和紧张感,以及扩充设计师所收集的用于定量研究的信息非常有效。参与研究的六方人员都知道其他领域(如医学和法学)对丰富设计相关文献所做的贡献。此外,他们研究了用于艺术和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叙事研究法模型。
他们还使用了多种信息收集技术,以揭示设计研究的成果,同时倾听客户、用户和场所的声音。他们把研究经验和基于研究的实践摆到桌面上。每位研究员都见证了采用这种方法研究战略性思维的潜能。设计师在把不相关的元素融入一个新的物理结构和形式时,必须对信息加以分析,以使室内设计内容和探究过程无缝契合。
相关研究终于完成了,《室内设计杂志》在2000年刊登了一篇谈论叙事研究法的文章,它分享了“策略故事”中有关领导力、技术和创新的论文,以及针对实践中的叙事应用和合作体验的报告。
室内设计教育与研究基金会的努力推动设计领域的进步。在该基金会的推动下,设计团队、执业者和大学教员们开始了新的研究,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得到改进,营销和预设计研究呈现新的特点,并且室内设计的深层含义得以体现。2100433B
本书所采用的叙事研究法让室内设计理论和研究变得生动活泼。借助真实的故事(讲述令人难忘的设计)、照片和绘画,室内设计理念不再空洞和不切实际。
乔伊·多尔博士(Joy H. Dohr)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名誉教授、副院长和设计研究主席,同时负责室内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她曾任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委员会主席,也曾是室内设计资格认证委员会(CIDA)、国际室内设计协会(IIDA)和InformeDesign等机构的董事会成员。乔伊·多尔因其在设计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而多次获奖。
玛格利特·波蒂略博士(Margaret Portillo)是室内设计教育与研究基金会(FIDER)教授和位于盖恩斯维尔市的佛罗里达大学的室内设计学院院长,同时是美国《室内设计杂志》(JID)的总编辑。她在《室内设计杂志》上探讨了叙事研究法的潜力。作为FIDER主席,波蒂略率先开展了针对创新、领导力和叙事技术的研究。这些叙事涉及设计师、客户和利益攸关方。她还是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委员会成员,也曾就职于室内设计资格认证委员会标准委员会。
没有人体工程学没办法设计,设计房子是为了人居住而设计的,什么样的尺寸最符合人都不了解的话,也就没办法设计了。
好的学院有: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上海同济大学……一般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一直受到传统的专业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已形成思维定式,另外,室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现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日益复杂的技术功能等因素,使得室内设计教育课程缺乏知识更新,造成学生缺乏对设计事物的想象与创意,难以真实客观再现对象,而且,大多数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偏向于技术的层面上,缺少一定的实践能力。以此,有必要对当前室内设计的课程教育结构进行改
本文通过对创新概念、创意来源、创新过程、创新方法的研究,探索室内设计创新思维教育的途径。
室内陈设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继续和深化。室内空间环境的风格及个性特征、色调都是通过其室内陈设品来完成的。
通过室内陈设品设计来使现代室内空间环境更具有文化品位和个性特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当代室内设计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编辑此书,其目的王要是向当代的室内设计者介绍当今室内陈设设计品的最新发展及陈设设计的新思维、新观点、新方法、新品种 、新工艺、新材料等,以帮助广大室内设计者拓展思路,把握现代室内陈设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本书的内容以及设计案例主要涵盖住宅空间、商用空间、办公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不同的空间类型,所有内容均突出了社会需求,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陈设设计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同时充分展示了当代不同风格及个性各异的陈设设计风釆。
本书主要为室内设计师和高等专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撰写,在撰写时力求融理论性、知识性、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子一体,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读性、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室内设计师、室内设计爱好者的参考书籍,以及高等学校教材和自学教材之用。
绿色体验者,即从事绿色经济体验的社会主体,是绿色理念的受益者、传播及推广者,存在形式有自然人、企业、政府或其它形式的社会组织,绿色体验者作为绿色体验的感受主体,将成为绿色理念的受众和推广者,推动绿色体验的发展与持续进步。
绿色市场的目标用户,是关心绿色发展、对绿色商品和绿色服务具有正确追求和健康购买力非常强的绿色体验者群体。
绿色体验者虽然在总体上有很多共性,如有绿色环保意识、追求生活质量,但其绿色意识、绿色购物行为的深度和广度是有层次之分的。因此,绿色市场的目标用户,可据此进一步细分为核心用户、基本用户、潜在用户。
核心用户是高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其绿色意识已经深深扎根,对绿色体验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表现为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体验,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程度大于15%,会提出新的绿色需求。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对绿色的态度很积极。
基本用户是中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其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对绿色体验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比如只认识到产品无害性或包装的可循环使用性,而没有认识到生产过程的无污性。他们是选择性购物者,主要选择与自身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绿色产品比如绿色食品、绿色建材,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程度为5%-15%。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一般,对绿色的态度比潜在用户积极,受社会相关群体的影响更大。
潜在用户是低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其只有模糊的绿色意识,他们意识到应提倡绿色体验,但没有在购物过程中把这种意识具体化,他们的绿色购物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和随机的,是潜在的、不稳定的绿色体验者,对绿色产品的溢价一般难以接受。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对绿色的态度不主动,比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① 文化因素特征
这是绿色体验者的突出特征,绿色体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具有更高的绿色购物倾向,并认为这样的行为应该成为社会规范。
② 个性心理因素特征
绿色体验者表现出明显的内在控制型特征,这一心理特征的人与绿色体验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内在控制型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促进绿色发展,积极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更多购买绿色产品。
③ 态度特征
绿色体验者的态度非常明确,相信自己的行动能有效减少污染,相信其他人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换句话说,消费者越相信自身的力量,对别人做出相似行为的认定程度越高,或越相信自己的绿色体验行为可以带动别人的绿色体验行为,就会购买、使用更多的绿色产品。
④ 生活方式特征
绿色体验者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注重绿色,节省能源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体验者在购物时选择绿色商品,在使用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转变消费观念为绿色体验,向崇尚绿色、追求健康方向转变。
⑤ 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特征
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不是绿色体验者的突出特征,该因素对区分是否绿色体验者作用非常有限,因为无论男女、何种职业、处于什么阶层等,都有绿色体验者存在其中。
① 绿色体验行为源于用户追求生活品质的动机。
当用户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们就产生绿色体验的需求,开始追求超越物欲的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品质,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协调的绿色发展。
② 教育水平对人的行为影响巨大。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能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能接受绿色体验的观念。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政治上比较自由的人群比其他人群更关心环境。中国的研究也表明,教育水平最高的一组群体对绿色产品溢价接受能力最强,对以往购买绿色产品的价格满意度最高。
③ 学习对绿色体验行为的产生、强化有极大的影响。
绿色体验者的绿色体验意识的产生和相应实践行动,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损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引起其密切关注;二是绿色知识的普及推广,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推动,提高了绿色体验的理念素质;三是绿色体验者的个人经验积累,从中感受到绿色体验对自身和社会的好处。比如一个绿色体验者开始尝试了绿色食品,出现了好的效果会产生强化作用,增强他对绿色产品的好感和信心,然后会扩大绿色体验的范围,如购买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等。
④ 收入是实际购买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在定价时要把保护环境所支出的成本纳入其中,或者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所以价格相对较高。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人们绿色体验的诸因素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旦人均月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人们就会在改善环境方面花钱,进行绿色体验。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月家庭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购买行为明显表现出高绿色度的绿色体验者特征。
⑤ 个性因素影响用户对绿色体验的态度和行动。
在关心生态问题上,内在控制型的绿色体验者会积极看待绿色生活方式,从而更可能购买绿色产品。相反,外在控制型的消费者面对污染问题会感觉无助,认为自己买不买绿色产品对整个环境的改善于事无补。
⑥ 人们的态度与绿色体验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国外研究认为,绿色体验者对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会影响他对绿色的态度,对绿色的态度又会影响他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绿色生活方式持积极态度的人会参与绿色产品的购买和消费活动。但是我们常常发现积极的态度并不等于积极的行动,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引发绿色体验者对相关细节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然后形成新的态度,这更强有力,更可能引导行为选择。2100433B
绿色体验,即基于“健康、和平”的理念和绿色,专注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感受,具备优秀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能力,具备了解并满足顾客预期期望的能力,具备较稳定的顾客忠诚度,为绿色体验者所认可与接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力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民众越来越希望各行各业都能提供符合健康、安全、低碳、环保、节能、可循环等绿色要求的产品,并且在生产、销售及售后的全过程中都做到将绿色要求一以贯之,这就促使了绿色体验的出现与发展。
绿色体验的营造,就是为体验者营造一个“健康、和平”的体验平台,其体验性设计的实质就是围绕“绿色”主题而展开的设计。
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同类产品竞争加剧,对于绿色设计,以现有产品的改良性设计居多,同一概念的产品竞争便愈发激烈。此时,用户对产品的感受和体验便成为产品价值评价的重要因素。所以未来的绿色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为了使用户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健康、和平”的绿色绿色服务,就要求将绿色体验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
将体验设计贯穿在绿色设计中,是在绿色事业和经济效益间寻求双赢的设计策略。通过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将用户的体验感受作为指导绿色体验的重要因素,超越用户对产品的期望,提高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通过产品传递更丰富的环保体验感受,可以发挥体验的教育性,帮助体验者建立绿色生活观,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