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一期改建

大坝基本建成后,于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为蓄水拦沙运用期,最高蓄水位达332.58m,水位高于330m的时间有200天。在一年半时间内,水库淤积15.34亿立方米,潼关流量1000立方米/秒,水位

较建库前抬高4.5m,并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下游两岸农田受到淹没和浸没,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若继续发展,将会严重威胁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为了减少库区淤积,从1962年3月起水库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暂不考虑发电和灌溉,同时拆除已安装的唯一一台15万kW机组。

三门峡枢纽改为"滞洪排沙"运用后,水库下泄沙量增加,库区虽在个别年份(1965年)发生冲刷现象,但由于水库的泄流规模小,遇一般洪水即产生淤积,库区淤积继续发展。到1964年10月,330m高程以下库容淤积损失37.5亿立方米,占原始库容的62.9%。要缓解库区的淤积速度,必须扩大水库的泄洪排沙能力,对枢纽工程进行改建,决定增建2条隧洞和改建4条发电钢管(5~8号)为泄流排沙钢管。

增建的隧洞位于左岸,进口在大坝轴线上游100~140m,1号洞长393.9m,2号洞长514.5m,两轴平行中心线间距40m。洞前设有进水渠,渠底宽14m,底坎高程290m。隧洞分为有压与明流两段,有压段为圆形,直径11m;明流段为城门洞型,9m×12m(宽×高)。有压洞段设有检修叠梁闸门。在明流段前面设有工作闸门。出口在大坝轴线下游约250~280m处。库水位315m时单洞泄流能力1040立方米/秒。4条泄流排沙钢管是利用电站4条引水钢管改建而成,每条管平均长度21.45m,上游端与原压力管相接。钢管进口高程为300m,钢管由直径为7.5m的圆形断面逐渐收缩为2.6m×3.4m(宽×高)的孔口。检修闸门利用原电站进水口的工作闸门。工作闸门为平板门,设在出口,尺寸为2.6m×3.4m(宽×高),每条钢管在库水位315m时的泄流能力为225立方米/秒。

此次改建简称为“两洞四管”。

三门峡水利枢纽二期改建

第一次改建工程投入运用后,库水位315m时的泄流能力由3084立方米/秒提高到6064立方米/秒,提高了将近1倍,水库排沙比增至80.5%,减缓了库区淤积,但泄流排沙能力仍感不足,库区冲淤难以达到平衡。因此,1969年6月确定将枢纽泄洪设施进一步改建。决定打开8个施工导流底孔,将1~5号5个发电钢管的进水口高程由原建300m下卧至287m,在厂房内装机5台,单机容量5万kW,总装机25万kW。

导流底孔断面尺寸为3m×8m(宽×高),进口底坎高程280m,4~8号孔分别位于1~5号深孔下方,与其构成5个双层孔。1970年6月和1971年10月先后投入运用。库水位315m时,单底孔下泄能力为405立方米/秒。1973年完成电站1~5号引水钢管进口改建,1973~1978年电站安装了5台国产轴流转叶式水轮发电机组。

第二次改建工程结束后,库水位315m时的总泄流能力达到9064立方米/秒(不包括机组泄流),超过原设计2倍,使库区淤积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加上自1973年10月起水库开始采取非汛期蓄“清水”兴利,汛期排“浑水”以恢复库容的“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基本实现了年内泥沙冲淤平衡,控制了淤积上延。从库容变化来看,330m高程以下库容已恢复并长期维持在32亿立方米以上;335m高程以下库容基本上维持在60亿立方米左右。

改建后随着水库的运用,又暴露出新问题。1980年底发现高含沙水流对底孔的斜门槽、工作门槽主轨及混凝土过流面磨蚀严重,危及大坝的正常安全运用;同时还发现坝下游临水建筑物张公岛导水墙、2号隧洞出口及尾水渠右岸护坡等基础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淘刷破坏,影响防洪安全。为此又作进一步改建。

泄流工程改建主要的改建项目有:1~8号底孔斜门槽及工作门槽改建并压缩出口;5个双层孔增设一门一机(实际上只有2个双层孔完成增设);打开并改建9、10号底孔;左岸隧洞进出口加固处理。在底孔改建中成功地采用软膜混凝土支座钢叠梁围堰封堵进口。

1993年又在6号钢管装2台7.5万机组发电。因此仅剩1条8号钢管未用于发电。

改建后投运的1~5号机组为竖轴转浆式水轮发电机组、额定转数100r/min,转轮直径6m。发电机为悬式空冷型、额定容量62.5MVA。6、7号机组为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额定水头36m,最大水头47.7m,最小水头27.4m,转轮直径5.5m,额定转速88.2r/min。发电机为悬式空冷型,额定容量88.235MVA。工程运用中,过流部位用高强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作抗磨层。

三门峡水利枢纽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水利护壁V形桩(PFV) 预制构件:PFV-1000-A,板高500mm,壁厚 27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58.8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水利护壁C形桩(PFC) 预制构件:PFC-500-A,板高250mm,壁厚10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水利护壁C形桩(PFC) 预制构件:PFC-700-A,板高350mm,壁厚 13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水利护壁C形桩(PFC) 预制构件:PFC-1000-E,板高500mm,壁厚 13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58.8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水利护壁V形桩(PFV) 预制构件:PFV-800-A,板高400mm,壁厚 20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水利护壁V形桩(PFV) 预制构件:PFV-1200-A,板高600mm,壁厚 30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58.8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水利护壁V形桩(PFV) 预制构件:PFV-500-A,板高250mm,壁厚12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水利护壁V形桩(PFV) 预制构件:PFV-600-A,板高300mm,壁厚 170mm,C60型号分为A-B-C-D-E,在以A型号除税价为基础,排序中的每种型号除税价在前一型号上递增29.5元/米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华岩

m 13% 广东华岩建材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工程驳船 1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4季度信息价
工程驳船 2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3季度信息价
工程驳船 2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5年2季度信息价
工程驳船 2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2季度信息价
工程驳船 1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4年1季度信息价
工程驳船 1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3年4季度信息价
工程驳船 2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3年2季度信息价
工程驳船 100T以内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清远市英德市2013年1季度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水利翻板闸 4.8m×1.5m|2个 1 查看价格 湖南省水电(闸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惠州市 2016-09-30
拦污栅(格栅)、闸板---水利工程 具体见图纸|4m² 1 查看价格 新河县昊洋水利机械厂 广东  中山市 2016-06-22
水利思想牌 (1)规格:长x宽x高=1.5mx1.5mx0.1m (2)材质:304不锈钢材质|13个 2 查看价格 广州千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市 2022-09-30
水利碎石 比较大的|1m³ 1 查看价格 潮连浩江沙石场 广东  佛山市 2015-09-06
水利测功机 (含静校装置) 用于电机发动机等动力机械输出功率测试 SG-400|4台 1 查看价格 济南金恒翔机电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市 2015-07-08
水利测功机 (含静校装置) 用于电机发动机等动力机械输出功率测试 SG-50|8台 1 查看价格 济南金恒翔机电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市 2015-09-22
水利块石 1|1m³ 1 查看价格 潮连浩江沙石场 广东  佛山市 2015-09-06
水利测功机 (含静校装置) 用于电机发动机等动力机械输出功率测试 SG-120|3台 1 查看价格 济南金恒翔机电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市 2015-08-20

三门峡水利枢纽主要由大坝、泄流建筑物和电站组成。拦河大坝的主坝为混凝土重

力坝,全长713.2m(不含右侧副坝)。由左至右依次为左岸非溢流坝段长111.2m,溢流坝段长124m,隔墩坝段长23m,电站坝段长232m,右岸非溢流坝段长223m。右侧副坝为双铰心斜墙丁坝,长144m。坝顶高程353m。原设有12个深孔和2个表面溢流孔,深孔孔底坝高程为300m,每孔断面尺寸为(宽×高)3m×8m,库水位315m时单孔过流能力为257立方米/秒。表面溢流孔底高程为338m,每孔断面尺寸为(宽×高)9m×14m,改建后已废弃。原设计电站装机8台,装机容量116万kW,1962年2月曾有1台机组投入试运行。原工程施工时,初期导流利用河中2岛将河道分成3条汊道的有利地形,先在鬼门和神门上各建1泄水道和泄水闸,在黄河主流截堵后再下闸门封堵这2个泄水闸(神门泄水闸中墩被水冲毁未被利用)。主河道截流时,实际流量2030立方米/秒,立堵龙口宽56m,最大落差2.97m,最大流速6.86m/s,最大抛投体为10t四面体,最大抛投强度7000立方米/d,历时133h。神门泄水道也用立堵截断。然后对鬼门2孔宽25m的泄水闸用4节高8.87m闸门封堵,封堵时落差7.08m,流速3.83m/s,流量70立方米/秒。二期导流时利用12×3m×8m底孔和坝面梳齿孔过流,20年一遇导流流量165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校核流量22500立方米/秒。设计中淹没面积3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6万公顷),迁移人口87万人。为了确保西安市和减少淹没损失,决定初期正常高水位350m,运用水位不超过340m,相应坝顶高程353m,库容354亿立方米,先按335m高程移民,移民40万人,淹没耕地6.4万公顷。

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优越。黄河在潼关以下为峡谷河段,潼关以上地形开阔。坝址基岩为花岗岩和中生代闪长玢岩,岩性坚硬,一般厚90~430m,无大规模构造断裂。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设计烈度为9度。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19.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5.9亿t,平均含沙量33.3kg/立方米,实测最大含沙量911kg/立方米。改建后,最高防洪运用水位335m,非汛期运用水位310m,防凌最高蓄水位326m。千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400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52300立方米/秒。三门峡水利枢纽委托前苏联电站部水力发电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设计,设计中选定正常高水位360m,总库容647亿立方米,死水位335m,淹没面积3500平方公里。

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工程常见问题

  • 为什么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实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败笔

    争议水位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一道生死线三门峡大坝从立项到建成至今的数十年里,围绕大坝的利弊,各方一直是争论不休。陕西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争,而三门峡水电站也是同样的处境。作为三门峡水库调度...

  • 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

    主要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矛盾。建设长江三峡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就是要在洪水期拦蓄洪水减小洪峰流量(降低洪涝灾害),在枯水期加大水资源的供应(减少干旱的威胁)。  从2006年起到2007...

  •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概况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大藤峡峡谷出口处,下距广西桂平市黔江彩虹桥6.6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珠江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流域防洪关键性工程,是《珠江水资源...

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

山西省平陆县,水库南面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

三门峡有着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开凿的“人门”、“鬼门”、“神门”,已于大坝处溶为一体,矗立在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及黄河古栈道等历史遗迹都充满着神奇色彩。

1955年7月30日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化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终于形成;

1957年4月13日,工程开工兴建;

1958年12月截流成功;

1960年9月基本建成;

1962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在下游发生特大洪水仍需运用,凌汛期承担下游防凌任务;

1964年12月开始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 ;

1969年6月开始又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

1973年10月后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方式;

1978年底,全部五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毕;

1990年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

为根治黄河水害,1957年开始在三门峡修堤筑坝,1960年建成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坝高353米,库容162立方米。由于泥沙冲积及修建中的问题,1965年又逐步对工程进行改建,使其能正常发挥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工程,它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

从1960年建成以来已多次拦洪,减轻了下游防洪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如1977年8月6日入库洪峰流量为15400立方米/秒,出库削减至8900立方米/秒。对防御以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可将花园口站千年一遇洪水流量42300立方米/秒削减到19640立方米/秒;对防御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洪水,配合小浪底、故县、陆浑3座水库调洪,可使花园口千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不超过22500立方米/秒,可在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的情况下,保证下游大堤安全度汛。凌汛期,水库可控制下泄流量到500~200立方米/秒,最小可到150立方米/秒,可减轻下游冰凌灾害。小浪底水库投运后,可基本解除凌汛灾害。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 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量大坝高106米,长713.2米,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工程的建设,曾多次来此视察。1999年6月19日,江总书记来到黄河,亲临三门峡枢纽工程视察。三门峡枢纽工程建成后,经过几代治黄儿女长期不懈的探索改建,摸索出“蓄清排浑”的独特运用方式,创下了汛期浑水发电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试验成果,在水利水电运用开发、攻克黄河泥沙难关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6年5月,企业改制为公司,强化管理,科学运营,充分发挥优势,以水电为依托并利用当地的矿产等资源,先后建成了年产5000吨铁合金及年产13000吨电解铝的金属冶炼企业。该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并选派技术力量技援小浪底、万家寨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1996年建成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的三星级涉外宾馆,以一流的服务受到海内外宾客的好评。

值汛期泄洪之际,只看黄河水怒吼咆哮,气势磅礴,犹如千军万马一泄千里;当水库蓄水发电时节,又见湖光山水一色,碧波万倾。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至今已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黄河岁岁安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三门峡水利枢纽已成为旅游胜地,寻古抚今,使人留涟忘返,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这颗明珠正绽放出她更加璀灿夺目的光芒。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国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此段黄河长120公里,穿过“人门”、“神门”、“鬼门”三道险峻峡谷奔腾而来,蓄水期碧水连天,泄洪期怒涛翻卷,形成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观。“万里黄河第一坝”还穿起了畅游黄河、访古知典、纵情山水等众多精彩的旅游线路,成为探访华夏文明足迹、饱览母亲河风情的旅游热点。

黄河从潼关附近折向东流,进入豫西峡谷。三门峡就在豫西峡谷中间,是黄河最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1960年,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三门峡市在陕州古城上崛起。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三门峡水利工程像本世纪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一样,大名鼎鼎,兴奋中国。谁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那曾经被一代人冀望“黄河清”的三门峡大坝,既是中国几千年治河史的丰碑,又是后人反思、借鉴的明镜。

三门峡水利枢纽大河旅游

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缘,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三门峡市以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而闻名中外。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

三门峡市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留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五、六千年以前,已有较大的氏族部落。约在公元前21-公元前11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战国分属韩、秦、魏;秦国时置三川郡;西汉改为河南府;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陕州专署。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门峡市(省辖市)。1962年改为地辖县级市。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现辖3县(渑池、卢氏、陕县)、2市(义马、灵宝)、1区(湖滨),全市总人口210万。

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和源远流长的黄河历史文化形成了三门峡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畅游黄河”包括:黄河漂流、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黄河古栈道等景点。

“访古知典”包括:仰韶村文化遗址、虢国车马坑博物馆、函谷关、函谷古道、太初宫、函谷碑林、黄帝铸鼎原、秦赵会盟台、空厢寺、陕州风景区、宝轮寺塔、三门峡博物馆等景点。

“纵情山水”包括:甘山森林公园、亚武山风景区、九龙洞风景区、玉皇尖森林公园等景点。

三门峡水利枢纽千古雄关

函谷关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从春秋战国时起,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海内外道教人士朝圣祭祖的道教圣地,遗留下无数精彩传说。现辟为古文化旅游区,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所以又叫“丹凤楼”。

“西有秦皇兵马俑,东有西周车马坑”

三门峡市库藏文物达5万余件,居河南省第2位,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703件。仅西周虢国国君墓地遗址就出土珍贵文物15000余件,其中被称为“中华第一剑”的铜柄铁剑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虢国车马坑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车马坑。图为车马坑博物馆内。

三门峡水利枢纽华夏发祥地

1921年,仰韶文化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首次惊现于世,这支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极为强大的远古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陶器最惹人注目,所以又被称为“彩陶文化”,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1994年,中、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又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

三门峡水利枢纽民间艺术之乡

源远流长的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是三门峡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这里地处三省交界,兼有河南、山西、陕西的地方特色,不仅有年代久远的皮影、剪纸、布制品和面塑等民间艺术品,还保留着隆重的民间婚俗和社火表演,号称“中华一绝”的“百佛顶灯”传统社火,相传始于唐代,每到春节、正月十五,当地常聚集起上百人的表演队伍,歌舞庆贺。

黄万里否定苏联专家建坝治河方案

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庆。生于1911年的水利系教授黄万里恰好与清华同年,8月20日,系里的师生们在一间会议室为病重的他举行了生日聚会,寿辰仅仅过去7天,90高龄的黄教授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与癌症抗争了17年后溘然长逝。如果说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长书,那么贯穿始终的主题必定是治理江河,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章,关系着他一生荣辱的重要转折,就是三门峡。

三门峡狭窄的河床和湍急的水流一直被历代行船人视为畏途,到了20世纪,这却恰好成为拦洪建坝的有利条件,河床狭窄,便于截流,水流湍急,建坝后利于发电,而河床下坚固的花岗岩,人门、神门、鬼门的岩石岛结构又成为拦河建坝的最好基础。120人的黄河考察团在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勘后,苏联专家组长科洛略夫认为:“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任何其他坝址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的问题。”在那样一个年代,这句“老大哥箴言”,对三门峡工程的决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于是,同年夏天,人大召开一届二次会议,三门峡工程经全体人大代表举手表决一致通过。

1957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动工。6月,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讨论苏联专家的方案。在几乎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微弱却十分坚决的不和谐音,这来自两个书生——正当盛年的清华教授黄万里,和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技术员温善章。

黄万里毫不客气地否定了苏联专家的规划,他认为,三门峡修建拦河高坝,泥沙在水库上游淤积,会使黄河上游的水位逐年增高,把黄河在河南的灾难搬到上游陕西。而根据“河水必然夹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黄河清”只是一个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温善章的335米“低坝”方案,提出三门峡水库应以“滞洪排沙”为主,汛后蓄水发挥综合效益,大坝底孔应尽量放低加大,排沙出库,少淹地,少移民。

黄河是条多泥沙的河流,跟前苏联的河流不一样,他们的专家并没有泥沙河流治理的经验,正如原苏联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著名泥沙专家康恰洛夫所说的:“科洛略夫对河流一窍不通,仅就工程角度考虑,无法理解河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与此配合的是,在那个相信人定胜天的年代,我们的一些专家热情地提出以“水土保持”的方式保证上游减沙,从而解决泥沙淤积的计划。他们给出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数据:到1967年,来沙可减少到50%,到水利枢纽运用50年之后,可减少100%。

1958年,在黄万里等人的努力和周总理的争取下,三门峡设计方案作出了降低水位的让步——大坝按360米设计,350米施工,蓄水控制在340米;大坝泄水孔底高程从320米降到了300米——而这两点直接关系着淹没和迁移人口以及能把多少泥沙冲出去。

1960年,三门峡工程捷报频传,大坝基本建成,9月开始蓄水。而这之后,黄万里所预言的灾难也开始一一应验。在1年多的时间里,库区内泥沙淤积成灾,潼关河床抬高了4.5米,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翘尾巴”已直接威胁西北经济中心西安,关中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八百里秦川”大片土地出现盐碱化和沼泽化。

1962年,水电部在郑州召开会议决定,并经国务院3月20日批准,水库的运用开始从“蓄水拦沙”转向“滞洪排沙”。汛期尽量泄空水库,暂不考虑发电和灌溉,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任务。此后库区淤积有所减缓,但由于水库导流底孔被堵,库区淤积“翘尾巴”现象仍在继续发展。

1964年,经过一场关于三门峡大坝是否要改建,以及如何改建的争论,周总理在总结报告中说:“当前关键问题在泥沙……如不改建,再过五年水库淤满后遇上洪水,无疑将会对关中平原有很大影响。不能只顾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可淹关中。”他提出了两个确保,即确保下游、确保西安。于是,三门峡大坝第一次改建,在黄河两岸凿挖两条隧洞,铺设四条管道,泄水排沙,即“两洞四管”方案。

五年后的1969年,大坝第二次改建,将原坝底的8个排水孔全部炸开。这些12年前黄万里坚决请求“切勿堵死,以备它年泄水排沙起减缓淤积的作用”的泄水孔,后来依然按苏联设计用混凝土死死堵上了。而此时为了将它们一一重新打通,付出的是每个孔人民币1000万元的代价。

因为公开反对三门峡工程,又在1957年“引蛇出洞”的时候不合时宜地发表了《花丛小语》,黄万里理所当然地成了右派分子。而这右派帽子竟一戴就是23年。

1971年秋,鄱阳湖清华大学农场因血吸虫病肆虐停办。仍戴着“右冠”的黄万里教授被安排到三门峡大坝工程接受继续改造,在这里度过了6年时间——“我上午参加‘学习班’,俯首听批,下午扫地,晚上可以自己想黄河的事。”就是在工棚昏暗的油灯下,他完成了《论治理黄河方略》等许多重要科学论文。

1978年,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的黄万里在全校最后一个摘掉了右派帽子,此时他已年近古稀。他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尽快投入工作:教书、著述。80年代,他又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完成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高水平论文,1989年,黄万里以78岁高龄,应邀在美国12所大学作巡回演讲,1998年长江洪水后,87岁高龄的他终于获准给研究生授课。此时他已身患癌症多年,历经四次手术而大难不死,但他还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授课权。他换了一身白西装,打上红领结,庄重地走进教室。

三门峡不能“一库定天下”

经过几次改建,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大为减轻,但是,黄河洪水泥沙并未得到完全控制,下游防洪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淤高,泄洪能力逐年下降,多年承担防洪减淤重任的三门峡水库已逐渐淤满,不能适应防御特大洪水的需要。为了继续保证黄河下游安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出台,即要在三门峡以下兴建干支流工程拦蓄洪水,提高分滞能力,加大下游河道泄量,排洪入海。

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

小浪底目标是建成后保证近二三十年内下游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而随着水库工程即将结束,有关三门峡大坝是否应该敞泄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论。

一种说法是,小浪底水库完成后,其主要任务应该是解决下游的防洪减淤问题,替代三门峡水库承担防洪、防凌、春灌等任务,而三门峡水库只在特大洪水时配合滞洪运行。深受泥沙淤积之苦的陕西省,更是希望由此“解放”三门峡,敞泄拉沙,从而彻底解决长期以来的关中平原的泥沙淤积问题。

但是,不同意见也很强烈,理由是依靠小浪底“一库定天下”绝无可能!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只有与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实行“四库联调”,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确保下游安全。如果失去了三门峡这个有力屏障,小浪底的设计目标就难以实现,下游的整个防洪体系也将被彻底打乱。并且如果三门峡敞泄,按照黄河水沙条件,小浪底5到8年即可淤满!

谁敢轻易拿“解放”三门峡与多变莫测的黄河赌命"para" label-module="para">

反对者做大贡献

由于三门峡大坝的缘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蓄水时,黄河便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黄河又恢复了浊浪翻卷、一泻千里的本来面目,这就是1973年以来实行的独特运用方式——“蓄清排浑”。即汛期泄洪排沙,非汛期蓄水运用,使“水沙不平衡”变为“水沙相适应”。经过不断探索运用,“蓄清排浑”获得了很大成功,三门峡终于发挥出巨大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减淤、生态等综合效益。

而三门峡大坝应对泥沙淤积的探索实践,又无疑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今“蓄清排浑”方式已被黄河小浪底、万家寨、长江葛洲坝等多泥沙河流水利工程成功借鉴。长江三峡工程泥沙淤积难题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最终也决定同样采用“三门峡方式”。就是汛期来沙较多时降低水位泄洪“排浑”,以减少淤积;而汛后即每年10月至次年5月,趁泥沙减少时“蓄清”,以供发电便利航运。

多年来,大批的学生到三门峡实习,大批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三门峡考察,三峡工程的有关部门也亲临三门峡学习取经,黄河三门峡工程俨然成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治理开发的大学校。用一句话概括——世界泥沙研究看中国,中国泥沙研究看黄河,黄河水库工程泥沙研究看三门峡。

除此之外,三门峡还留给后人些许精神上的价值: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三门峡工程时,没有人反对,没有人弃权,在热烈鼓掌中一致通过;到了1992年4月,三峡工程即将上马,全国人大2633名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机器,通过了政府的提案。

对此,我国著名的水电专家、当年“三峡工程的规划论证”专家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方面负责人、如今的三峡二期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是这样说的:“我反对全票通过,那个东西靠不住……如果对工程不够了解,不能确定赞成还是反对,投弃权票也正是一种负责的表现……而有一定的反对票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反对票里面来分析,从正面上吸取他的意见。”

“贡献最大的就是反对者”——的确,对于一项工程利弊得失的争论,只有听到了反对的声音,才能通过那些对不利因素的质疑,发现更多问题,从而解决更多问题。而那些能够坚持自己观点的学者,不仅是对学术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2021年10月7日,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黄河三门水利枢纽正全孔开启泄洪,应对3号洪峰。

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建工程文献

周恩来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 周恩来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

格式:pdf

大小:452KB

页数: 6页

评分: 4.7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从酝酿决策到规划编制,从技术设计到机构组建,从开工到两次改建直至正常运行后综合效益的发挥,都凝聚着周恩来的心血.为解决工程遇到的重大难题,周恩来三次亲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并两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了关系工程建设大计的重要决策.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行后,在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减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周恩来倾情倾力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历史见证,是一座铭刻周恩来治水伟绩的历史丰碑.

立即下载
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截流工程 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截流工程

格式:pdf

大小:452KB

页数: 8页

评分: 4.4

黄河三门峡截流成功,是在超过设计流量一倍的情况下取得的,因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立即下载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防洪

确保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首要任务。黄河自古以来水害频繁,历史上下游经常决口改道泛滥成灾。三门峡水利枢纽投入防洪运用后,标志着黄河下游的防洪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为不仅依靠堤防,还依靠水库、河道和分滞洪措施等的防洪工程体系,60年代虽然未发生特大洪水,但水库“滞洪排沙”运用的削减洪峰作用,对减少下游滩区损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枢纽经两次改建后,水库按“蓄清排浑”运用后,库区335米高程以下稳定保持约6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用于防御特大洪水。当预报黄河下游的花园口将出现以三门峡上游为主要来源的大洪水时,通过三门峡水库的控制运用,可将百年一遇的洪水削减到花园口的安全泄量即22000立方米每秒。当出现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来水为主要组成的大洪水时,三门峡水库可相应进行控制,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削减洪峰流量,并与故县、陆浑等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设防标准由30年一遇,提高到础年、70年一遇,减轻或消除下游的洪水威胁。

1982年7月底,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干支流4000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普降了暴雨和大暴雨,花园口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7天洪水量为50亿立方米。面对这场洪水,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其他滞洪工程同时发挥作用,使这次大洪水安全入海。自1964年以来,三门峡以上地区曾出现6次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控制运用,削减了洪峰流量,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自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30年来,黄河下游岁岁安澜,千里大堤安然无恙。

防洪经济效益,据黄委会的统计资料:“按静态计算,黄河下游防洪效益。从1951年至1990年为561.3亿元;按投资分摊法计算,三门峡水利枢纽总投资9.4亿元,占同期治黄投资50亿元的20%,故防洪效益为100亿元;按三个洪水来源区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了两个计算,或按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措施中主要上拦措施计算,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防洪效益均应为200多亿元。”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防凌

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南省兰考县折向东北,沿程纬度逐渐增高,使气温上高下低,形成冬季冰冻封河是自下而上,而化冻开河时的顺序又是自上而下的现象。在封河及开河期间内流冰常常堵塞局部河段形成冰塞或冰坝,从而抬高水位淹没广大滩区和造成堤防决口,危及下游两岸广大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的统计,自1883~1936年的54年中,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就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口门多达40多处,平均5年就有两次凌汛决口,以危害很大难以防治而闻名,历史上素有“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解放后,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兴建之前,黄河下游的防凌措施主要靠人工破冰,但不能完全避免凌汛决口,1951年与1955年两次在河口地区的王庄和五庄决口成灾,致使130万亩土地和482个自然村受淹,1.4万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26万余众。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防凌措施发展到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凌前和凌期蓄水,控制下泄流量和河道水量,以减轻和消除下游的凌汛威胁。自三门峡水库运用30年来,黄河下游均未发生过凌汛决口。1966~1967年,下游封河最上端达到河南荣阳弧柏咀,封冻总长616千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冰量最多的年份。由于三门峡水库适时运用,在封冻上段开河时起,关闸蓄水33天,拦蓄水量11.4亿立方米,大大削减了河槽水量和开河凌峰,达到平稳开河,发挥了水库的防凌作用。1967~1983年的17年间,黄河下游出现严重凌情有6年,如1968~1969年,河道冰量达1.033亿立方米,封冻长度703千米,但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泄量,均安渡无虞。1970年初春,济南市老徐庄河段,冰凌结成数千米长的冰坝,拦水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倘若漫过堤顶,泉城将成一片汪洋,在这严重时刻,三门峡水利枢纽及时关闸控制泄量,为济南市解除了险情。

三门峡水库的最高防凌水位1968年2月29日达327.91米高程,相应的蓄水量为18.1亿立方米。1977年3月2日防凌蓄水位为325.99米高程,最多的防凌蓄水量为19.5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投入防凌运用后,不仅战胜了比1951年更为严重的1967年、1969年和1970年的凌汛,还使其他凌情较重的年份河道的开冻由“武开河”变为“文开河”。利用三门峡水库调节黄河下游流量,对保证下游凌汛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防凌经济效益,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1973年以前基本上是在预报下游行将开河时,控制下泄量,以减少河槽蓄水量,到开河前夕,进一步减少出库流量,甚至关闭全部闸门。从1974年开始,除上述运用方式之外,还在凌汛前预留一部分水量,用以调匀因内蒙河段封河影响下泄的小流量过程,防止下游造成早封河卡冰阻水现象,保持封河前后流量稳定和具有一定的冰下过流能力。运用实践表明:由于三门峡水库在黄河下游凌汛期适时关闸,使得多数年份平稳解冻开河,对减免黄河下游凌汛威胁收到了实效。静态效益约18亿元。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灌溉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有较大发展,从三门峡至黄河入海口的1000多千米的黄河两岸,截至1990年有72个灌区,虹吸55处,扬水站68座,引黄涵洞72座,使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个市、县用上黄河水,平均每年引水100多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黄河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是下游沿黄地区可靠的水源,对改变沿黄地区的面貌发挥了显著作用。据统计,抗旱补水期平均每1.63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增产0.5千克粮食。从1973~1987年的15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20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灌区补水150亿立方米,其中实际有效补水量98.03亿立方米,增产粮食30.07亿千克。引黄灌区内与灌区外相比较,灌区内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00千克以上,皮棉增加40千克以上。

山东省沿黄两岸引黄灌溉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1979年至1985年7年小麦平均单产比1970年增长3.2倍。鲁西北过去是贫困地区之一,长期靠吃统销粮,1985年成为山东省增产粮食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长期多灾低产的菏泽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7.9亿千克,提供商品粮6.4亿千克,占全省商品粮总数的四分之一。

河南省引黄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粮、棉总产量比开灌前增长4至6倍,沿黄两岸已种植水稻120多万亩,产量连年增长。以前穷得出了名的豫东兰考县,如今稻麦飘香,绿树成行,一派兴旺景象,1983年夏粮总产达1.35亿千克,成为全国5年夏粮增长5000万千克的先进县。沿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致富仰仗责任田,丰收多亏黄河水。”

山西省利用三门峡水库蓄水使潼关河道水位升高的优势,在沿黄库区修建大、中型电灌站和引黄提灌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面积100多万亩。近30年来,黄河下游沿河农村由于引黄灌溉,增产粮食22.8亿千克、棉花1.07亿千克。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发电

三门峡水电站,自1973年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投产,到1978年底第五台机组安装完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至1990年年底累计已发电150.2亿千瓦小时,按础年代国家不变的电力价格,每千瓦时0.065元计,创产值9.763亿元,按静态计算相当于水利枢纽工程固定资产5.34亿元的1.83倍,三门峡水电站的造价为2.18亿元,相当于国家给水电站投资的4.3倍。1973~1990年水电站历年的发电量如表9-1。

三门峡水电站截至1990年还只是非汛期发电,对河南省用电的高峰期即12月至翌年的第一季度很有补益,对缓解华中电网供电紧张状况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尤其是三门峡水电站担任系统中的部分峰荷容量,降低了系统中的火电站的煤耗,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原煤,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三门峡水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用等效替代工程所需的年折算费用计算,按《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D139—85规定采用的社会折现率为7%情况下,得出三门峡水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现值为13.634亿元;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规定建设项目的社会折现率为10%时,计得三门峡水电站发电的经济效益折现值为18.77亿元。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供水

三门峡水库防凌和春灌蓄水,为黄河下游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向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沿河城市和胜利、中原油田等地供水,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每年可使供水地区增加200亿元的工业产值。并于1972年、1973年、1975年、1981年和1982年5次向天津市供水17.5亿立方米。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已经完成,开始向青岛市供水。

由于三门峡水库成功地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枯水期增加下游河道3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保证了下游沿黄城市的供水,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减淤

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7月~1970年6月,10年期间共拦沙57.42亿吨,同期下游利津以上河道最大冲刷量达23.1亿吨,1964年汛后三门峡水库冲槽排沙,下游河道回淤,在上述10年内下游河道累积冲淤量为0.37亿吨,冲淤基本平衡。从利津以上755千米河道的冲淤总量表明,由于三门峡水库的拦沙作用,下游河道相当于10年不淤。1973年以来三门峡水库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由于枢纽调节水沙,提高了下游水流的输沙能力,增大了排沙入海的比例。

三门峡水库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经济效益,从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至1988年初的时期内,所节省的黄河下游艾山以上河段堤防建设(包括险工加高改建)的工程费用进行替代计算。将各年节省的投资流程按《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D139—85规定水利项目采用的社会折现率为7%折算至1988年初,得到三门峡水库减少黄河下游艾山以上河段淤积的经济效益现值为15.147亿元;如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规定建设项目的社会折现率为10%时,计得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河段的减淤经济效益现值为28.141亿元。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旅游

由于三门峡大坝的缘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正常蓄水时,黄河便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春季来临时,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延绵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游人在这里荡舟扬帆,船行柳梢,胜似江南。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间,大坝蓄水形成的库区湿地成为候鸟迁徒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场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天鹅,年年如约而至,使冬日萧瑟的黄河顿显生机,三门峡由此而被誉为“天鹅之城”。而每年的6月至l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这本《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简志》本来是《黄河志》第九卷《水利枢纽》篇中的一章,由我局工程志编辑室承编,一九八八年写出初稿,一九八九年完成评审稿和送审稿,由原来的八万多字提炼为七万二千多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概貌和建设、发展始末基本上都记述下来了,可谓麻雀虽小,倒也五脏俱全。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和来沙量的98%。工程始建于1957年,1960年基本建成,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枢纽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为国家大型水电企业。

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三门峡水库的北面是山西省平陆县,水库南面是河南省三门峡市。旧时黄河河床中有岩石岛,将黄河水分成三股息流由西向东,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此峡称为三门峡。三门峡以西是渭河、洛河水的汇合处,两水汇合后再向东流到风陵渡入黄河,所以黄河入河南省后水流急、流量大,在旧社会经常泛滥成灾。为根治黄河水害,1957年开始在三门峡修堤筑坝,1960年建成著名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坝高353米,库容162亿立方米。由于泥沙冲积及修建中的问题,1965年又逐步对工程进行改建,使其能正常发挥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发电、灌溉、防洪综合工程,它为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提供了丰富的电力,为河南提供了灌溉的水源,对河南、山东的防洪起了重大作用。

三门峡水利枢纽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