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题名
外文题名
Study on the soil fertility change and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
论文作者
俞元春著
导师
叶镜中,姜志林教授指导
学科专业
生态学
学位级别
d 1999n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1999
关键词
人工林 杉木人工林 土壤肥力 生产力维持
馆藏号
S791.27
唯一标识符
108.ndlc.2.1100009031010001/T3F24.012002646652
馆藏目录
2000\S791.27\9
一看土壤颜色。肥土土色较深;而瘦土土色浅。二看土层深浅。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60厘米;而瘦土相对较浅。三看土壤适耕性。肥土土层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层黏犁,耕作费力。四看土壤淀浆性及裂纹。肥土不易淀浆,...
土壤肥力 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因素及协调环境条件的能力。就土壤作为植物生长条件而言,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系统本身的物质组成、结构、各种过程和性质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功能表现...
测土配方可以自己买检测仪器,价格在几千至一万,添加高端功能的价格高一些。不过农民老表可以直接取样拿到当地土肥站检测,一般都是免费的(更新:乡镇县的一般是免费但是没有正规的检测报告,市里的有检测报告,但...
基于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9块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选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容重和pH值8个指标对杉木林改造前后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基于乘除法原理提出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和评价等级。结果表明: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0~20 cm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杉木幼、中林提高程度更明显,改造后的杉木幼、中龄林的土壤容重略有下降,pH值略有增加,但杉木近熟林的土壤容重和pH值基本保持没变。说明补植了阔叶树种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马褂木(Liriodendron tulipifera)的杉木幼龄林和补植了阔叶树种栾树、马褂木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杉木中龄林土壤质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在林下补植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的杉木近熟林,通过树种结构调整改造后的3个龄组杉木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从差变为较差。相比传统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本文提出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不需要计算指标权重,计算量小,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系统,对模型参数的个数适当增减,适用性较强。
阻塞的发生与大尺度环流背景(急流、行星尺度定常波等)有关,阻塞生命的发展和维持与上游涡动强迫(风暴路径)密切相关。全球和区域大气环流背景的变化必然对阻塞活动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阻塞的长期变化和趋势。本项目将系统分析北半球各个区域阻塞的长期变化特征,探索阻塞活动与NAO,ENSO,PDO活动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并进一步从背景流、行星尺度波和天气尺度波动等方面探讨与阻塞的生命活动有关的大气环流变化对阻塞活动影响的动力学机制。其中将着重分析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的乌拉尔山、亚洲大陆阻塞和鄂霍次克海阻塞的长期变化特征和原因。.本项目的研究将系统揭示北半球各个区域的阻塞,尤其是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影响的阻塞活动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为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本项目分析了北半球阻塞活动的平均特征和阻塞个例的动力学特征。北半球冬季主要的阻塞活动中心为大西洋、欧洲、乌拉尔山地区和中部太平洋地区。大西洋欧洲地区阻塞最频繁。阻塞活动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冬夏季节阻塞活动频繁,秋季最少。乌拉尔山地区夏季阻塞活动频繁。阻塞强度冬季最大。阻塞活动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北半球冬季阻塞活动频率呈下降趋势,且强度在70年代中期后减弱。夏季大西洋阻塞频数呈弱上升趋势,乌拉尔山阻塞相反,太平洋阻塞强度呈增强趋势。诊断分析显示,阻塞关键区和上下游为弱西风区,南北侧西风较强且在强盛期最强。西风动量和感热输送主要发生在上游和北侧;感热输送在发展期较强,成熟期减弱。阻塞发展阶段,其关键区上游存在向东和向北的负涡度输送,衰减期则转换为正涡度输送,导致阻塞强度减弱。 本项目进一步研究了冬季阻塞活动在北大西洋涛动(NAO)及ENSO不同位相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NAO主要影响大西洋、欧洲及乌拉尔山地区阻塞。NAO负位相时期阻塞活动在大西洋地区较频繁。正位相时期大西洋阻塞活动被抑制,欧洲阻塞活跃,乌拉尔山阻塞活动显著减少。NAO正指数从加强到减弱,欧洲大西洋阻塞活动中心发生西退的现象。大西洋阻塞随NAO指数的上升而减弱,欧洲阻塞则相反。ENSO负(正)指数对应太平洋冬季阻塞发生频率高(低)。冬季太平洋阻塞强度La Nina年比El Nino年大。El Nino 年冬季阻塞易于出现在东北太平洋和北美大陆沿岸,La Nina 年多发生在中太平洋偏向鄂霍次克海地区。 本项目还探讨了夏季乌拉尔山阻塞对河套地区降水的影响以及大西洋阻塞对欧洲地区冬季极端低温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河套地区极端降水与季节平均降水方差增加有关。夏季极端降水频繁年份乌拉尔山以东及日本以西存在高压异常,中纬度经向型环流特征比非极端降水年份强的。水汽输送的通道来自孟加拉湾和我国东部海面。小笠原高压提供了自东部海面向河套地区输送水汽的通道,增强了河套地区的水汽辐合,导致了该地区的极端强降水。小笠原高压的发展与乌拉尔以东地区的阻塞活动有关。西北部欧洲极端冬季低温发生是平均温度降低和方差显著增加的结果。大西洋东部阻塞提供了有利于降温的持续性环流条件,7-31天及2-7天扰动所产生的水平冷平流是导致局地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生产力效益的动态分析,是指在生产力及其作用的发展变化中分析生产力效益。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发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力效益的变化。生产力效益正是在生产力渚因素有机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变化中形成和变化的,为此,必须对生产力效益进行动态分析,如由手工工具生产变为自动化机器生产,这是生产工具发展上的大变化,这一变化必然大大提高生产力效益,又如,生产的组织管理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随着这种变化,生产力诸因素作用形式、范围和程度也必然发生变化,进而促成生产力效益的提高或降低。生产过程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后的有目的的活动,科学的生产组织管理,不仅实现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效益。再如,人们的需求总是处在变化中的。每一种新需求的产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向生产力提出新的要求,引起生产力因素的发展变化;反之,一种需求的淡化和消失,也必然引起生产力因素某方面作用的淡化和消失。上述这些变化都要影响生产力效益,这就决定生产力效益不可能是个固定值,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动态分析。
对生产力效益的动态分析,首先要建立生产力效益的动态数列。生产力效益的动态数列是将生产力效益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从而反映出生产力效益在各个时间范围内所达到的水平、过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对生产力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分析促进生产力效益变化的原因及生产力诸因素在这一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制订出提高生产力效益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