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与建设管理单位治理结构 | 作 者 | 栾维功 |
---|---|---|---|
类 别 |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项目管理/目标管理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1年09月 | 定 价 | ¥15.00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508408170 |
前言
第一章 建设管理体制与项目建设管理单位
第一节 建设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第二节 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第三节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向项目法人过渡与转变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项目管理实践
第一节 美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第二节 其他国家工程建设管理实践
第三节 国内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践
第三章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与项目法人责任制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组织理论
第二节 产权及公共财产理论
第三节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其管理的特点
第四节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第五节 项目法人责任制
第六节 水利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实施方案
第四章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环境与使命分析
第一节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环境分析
第二节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使命、目标及战略
第三节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具体任务分析
第五章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组织结构分析与设计
第一节 组织结构理论
第二节 领导理论
第三节 项目建设单位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第四节 现行的各种组织结构模式分析
第五节 项目法人责任制下的建设管理单位组织结构研究
第六章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建设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及规章制度
第二节 外部管理职能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监督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根据水利项目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现状和改革实际,从国内外项目管理实例的比较入手,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针对当前水利行业中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相关问题,就水利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实施和建设管理单位的组织结构设计、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书共六章,分别介绍了建设管理体制与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国内外水利项目管理实践、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与项目法人责任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特点等,并对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环境与使命分析、组织结构分析与设计以及运行机制分析进行了阐述。
本书可供水利项目建设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管理人员、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具体负责合同审核工作。制定了合同审核办法,规定合同审核组的主要职责有:一是书面审核合同的合法性、规范性、统一性;二是为合同的签订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三是参与谈判工作;四是负责合同材料收集和档案管理工作。...
水库、引水闸、取水闸、节水闸、引水渠、灌溉渠、喷灌管网等等农田水利灌溉、排水、调水】蓄水的设施建设。
建设单位与代建单位是代建合同的两个主体,通过代建合同,确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延伸:根据国家发改委起草、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代建制是指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以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复杂,管理体制不完善。本文在阐述我国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我国目前水利项目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改善措施。
本文以当前水利行业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体制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我国公益性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现状 ,针对存在的问题 ,对公益性水利项目管理中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规范的企业领导体制和行为约束机制和工程项目经理市场、形成企业家竞争机制 ,以及健全公益性水利项目的投资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简介
陕西省渭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建设管理体制研究,ISBN:9787560425597,作者:2100433B
标底编制的方法:基本建设管理体制
基本建设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基本建设是由国家投资,国家审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进行分配和平衡,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没有树立起足够的市场竞争观念和控制工程造价的积极性。编制预算工作得不到高度重视,影响编制的准确性。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主要经历了坊厢、里甲等制度。由于城市与乡村联系紧密,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呈现出一种政府控制的差序格局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整个社区呈现出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治理结构。
单位制对社会的整合是全方位的。从横向整合上来看,政府不仅通过“低工资高就业”的安置方式把几乎所有的城市劳动力整合到了单位体制中,而且通过“统包统配”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对城市劳动就业行为的控制和整合。此外,国家建立起来的单位保障和单位福利制度,不仅使职工个人,而且使职工家属也形成为一种与单位之间的高度依附和高度服从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单位对社会的超强整合。从纵向整合上来看,党和政府通过编制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网络,下级企事业单位隶属和服从上级企事业单位,而最上级企事业单位又隶属和服从于国家各个部门。总之,此时国家犹如一个巨大的“蜂巢”,将一个个单位吸附于其中,而单位又如“类蜂巢”将一个个社会成员吸附其中,从而形成一个“蜂窝状”社会。单位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细胞,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和整合的微观基础。
当然,单位制对城市社会的整合尽管是全方位的,但并不是万能的。这是因为在城市社会还存在着一些无单位归属的居民。其主要成分是缺乏就业能力的老年妇女、残疾人和其他社会闲散人员。如果就其社会地位而言,他们属于社会边缘人群。对这一部分人群,国家通过以户籍为基础的居民委员会将其整合起来,形成为单位制的补充。
单位制存在和运行的条件有二:一是公有制尤其是国家所有制取代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形成独霸天下的格局。公有制单位完全隶属于政府,政府可以利用其对单位资源的掌控并通过单位完成对单位职工整合;二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使得政府可以直接管理单位的经济和一切社会事务,使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和社会整合工具。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单位体制相伴生的各种弊端日益明显。为割除弊端,中国进行了号称“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改革的首要内容就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策调整的不断深入,传统公有制独霸天下的格局最终解体。改革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所有制结构,而且也带来了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从“计划调节为主,但要注意市场的辅助调节作用”,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并将最终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单位制存在和运行的两个基本条件在改革政策的荡涤下已不复存在,单位制也随之解体。
单位制的解体,也就意味着国家难以继续利用单位完成对社会的超强整合。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单位与社会分离(将原来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从单位中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的国家微观基础。“单位人”重新回归为“社会人”、“社区人”,社区也重新成为国家进行社会整合的单元。然而,传统居民委员会整合力量配置很弱、整合功能单一的缺陷使其难以完成这一时代使命。由此就需要政府再次改革社会整合制度。这次整合制度改革的对象是城市社区,改革的方式是开展社区建设,改革的内容是重新构建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并通过新的社区治理结构进行社会资源的动员与整合。
从整个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来看,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改革有两种基本导向:一是行政导向,即强化基层政府功能,主要运用政府及其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并形成“新政府社会”。最典型的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这一做法为北京、石家庄等地借鉴和引用;二是自治导向,即强化基层社区的功能,主要通过建立社区自治组织进行社会整合,并形成“社区制”社会。最典型的是“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