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森林土壤 | 作 者 | 阿姆森(K.A.Armson) |
---|---|---|---|
译 者 | 林伯群、周重光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984年10月 | ISBN | 130312667 [1] |
译序
中文版序
序
概论
1.森林土壤:定义和描述
2.土壤的构造:质地、结构和孔隙度
3.颜色、温度和通气性
4.土壤水:土壤的血脉
5.土壤有机质
6.土壤生物学:有机体和作用
7.土壤化学
8.土壤肥力
9.土壤分类
10.土壤调查
11.根和土壤
12.火和土壤
13.水分循环
14.养分循环
15.森林土壤的发育
16.土壤和景观变迁及应用
附录Ⅰ 土壤剖面的描述和采样的方法
附录Ⅱ 英拉汉乔灌木名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本书内容丰富,紧密结合林业生产实际,主要包括森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结构、孔隙、颜色、温度、通气性)、森林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化学、土壤肥力、土壤分类及土壤调查等;后六章专题介绍与林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壤问题,讨论天然林及人工林的根系、火灾、水分和养分循环、森林发展等问题。书后附有土壤剖面描述及采样方法,英拉汉乔灌木名称对照表。
可供林业、园林、生态、野生生物以及农林院校有关师生参考。
就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容重、比重、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状况、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耕性、磁性等。
土壤侵蚀类型1、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土壤侵蚀一词系指侵蚀的类型或形态,如水蚀、风蚀、重力侵蚀等侵蚀类型,...
对于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地区则会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的紊乱、营养不均衡,最终使植物枯菱甚至死亡。此外,汞、砷能够有效地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氩元素的供应。重金属在农田土壤系统中的污染过程...
文章研究了西樵山森林改造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改造后,林地枯落物增多,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状都得到了改良;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全N、有效N及有效K等养分指标普遍比对照样地高;且随着造林时间延长,效果越来越显著。但林地土壤pH值、全P、全K及有效P等养分指标规律性不明显,土壤微生物含量差异不大,这可能与造林整地引起暂时的局部水土流失及林木生长年限尚短有关。
为了分析咸水灌溉的可行性,试验于衡水市开展连续多年的大田定位咸水灌溉试验。以2012年棉花生长季为例,研究采用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后,不同灌水技术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水畦灌和沟畦轮灌均造成土壤积盐,其中沟畦轮灌处理在沟灌时的脱盐效果比畦灌处理好。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0-20cm土层的土壤盐度、容重和pH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畦灌处理的土壤盐度和pH整体高于相应的沟畦轮灌处理,但土壤容重较低。畦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试验初期和结束时分别比相应的沟畦轮灌处理高8.9%~16.0%和13.8%~19.4%。2种处理土壤转化酶的恢复能力表现最强,脲酶相对稳定;在相同的土壤盐度水平下,畦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整体高于沟畦轮灌处理。随土壤盐度的增加,畦灌处理的籽棉产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沟畦轮灌处理线性降低。当土壤盐度低于0.8dS/m时,畦灌处理的籽棉产量高于沟畦轮灌处理,反之则低。由以上分析可知,咸水灌溉导致土壤积盐、土壤酶活性受抑、pH和表层土壤容重增加;与畦灌相比,沟畦轮灌处理的土壤盐度水平更低,且具有更好的脱盐效果,但是因种植方式差异导致耕层土壤容重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降低,籽棉产量低于畦灌处理。
森林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林木植物积累的光、热、养分、水分和空气除了部分来自于大气外,大部分都要依赖森林土壤的补给,并依靠它的基础支撑,使林木植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批准号 |
30671666 |
项目名称 |
西北地区外来和乡土树种的森林土壤性质比较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C1606 |
项目负责人 |
曹靖 |
负责人职称 |
副教授 |
依托单位 |
兰州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经费 |
28(万元) |
森林土壤以林业生产为主。对天然林地实行采育兼顾,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土壤资源;对采伐后的迹地用火烧采伐剩余物,有利于清林改土;对一些沼泽化林地则应以排水作为改良中心。实行针、阔叶树种混交(如杉木与檫木混交)是保持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其中尤以与固氮树种混交的效果最为突出。中国现已鉴定出非豆科结瘤固氮树木 6属44种,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而且常常具有耐旱(如沙棘)、耐碱(如木麻黄)、耐酸(如杨梅)和耐湿(如赤杨)等特点,可作为改良用树种。此外,中国在热带季雨林地区发展的多层次、多种类人工群落,也是利用森林土壤的一项成功措施。如海南岛的胶(橡胶树)茶(云南大叶茶)人工群落,云南的樟(树)、茶(树)间作以及湖南、江西等地的梨、茶间作等都获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土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