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 | 作 者 | 余新晓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0年7月1日 |
定 价 | 68 元 | 开 本 | 16 开 |
ISBN | 9787030280497 |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进展与发展趋势
1.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1.1..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模型
1.1.3 生态系统模型
1.1.4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区概况
1.2.1 北京市概况
1.2.2 主要研究地点概况
1.3 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数据来源
1.3.3 贝叶斯方法
1.3.4 地统计学
1.3.5 分类与回归树
1.3.6 线性规划
第2章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2.1 树高—胸径模型
2.1.1 树高—胸径模型一
2.1.2 树高—胸径模型二
2.1.3 树高—胸径模型三
2.1.4 区域—树高—胸径模型
2.1.5 立地—树高—胸径模型
2.1.6 植被类型—树高—胸径模型
2.1.7 海拔—树高—胸径模型
2.1.8 坡度—树高—胸径模型
2.1.9 密度—树高—胸径模型
2.1.10 建群种比率—树高—胸径模型
2.2 枝条基径模型
2.3 枝条长度模型
2.4 树冠轮廓模型
第3章 森林水文生态功能模型
3.1 林冠截留模型
3.1.1 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2 区域—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3 立地—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4 植被类型—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5 海拔—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6 坡度—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7 密度—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1.8 建群种比率—林冠截留量—树高模型
3.2 灌木截留模型
3.2.1 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2 区域—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3 立地—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4 植被类型—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5 海拔—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6 坡度—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7 密度—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2.8 建群种比率—灌木截留量—盖度模型
3.3 枯落物截留模型
3.3.1 枯落物持水量模型
3.3.2 枯落物吸水速率模型
3.4 土壤人渗模型
3.4.1 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2 区域—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3 立地—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4 植被类型—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5 海拔—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6 坡度—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7 密度—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4.8 建群种比率—土壤人渗速率—时间模型
3.5 径流模型
3.5.1 径流—时间模型
3.5.2 区域—径流—时间模型
3..5.3 立地—径流—时间模型
3.5.4 植被类型—径流—时间模型
3.5.5 海拔—径流—时间模型
3.5.6 坡度—径流—时间模型
3.5.7 密度—径流—时间模型
3.5.8 建群种比率—径流—时间模型
第4章 保育土壤功能模型
4.1 土壤侵蚀模型
4.1.1 侵蚀量—时间模型
4.1.2 区域—侵蚀量—时间模型
4.1.3 立地—侵蚀量—时间模型
4.1.4 植被类型—侵蚀量—时间模型
4.1.5 海拔—侵蚀量—时间模型
4.1.6 坡度—侵蚀量—时间模型
4.1.7 密度—侵蚀量—时间模型
4.1.8 建群种比率—侵蚀量—时间模型
4.2 土壤养分模型
4.2.1 植被类型—土壤全氮—海拔模型
4.2.2 土壤层次—土壤全氮—海拔模型
4.2.3 植被类型—土壤全磷—海拔模型
4.2.4 土壤层次—土壤全磷—海拔模型
4.2.5 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海拔模型
4.2.6 土壤层次—土壤有机质—海拔模型
4.2.7 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海拔模型
4.2.8 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海拔模型
4.3 典型区域土壤养分模型
4.3.1 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4.3.2 不同土壤层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
4.3.3 不同植被类型森林上壤养分空间变异性
4.3.4 分类回归树模型
4.3.5 土壤养分多水平贝叶斯模型
第5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模型
5.1 物种丰富度指数模型
5.].1 植被类型—乔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2 坡向—乔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3 植被类型—灌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4 坡向—灌木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5 植被类型—草本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1.6 坡向—草本层丰富度—海拔模型
5.2 物种多样性指数模型
5.2.1 植被类型—乔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2 坡向—乔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3 植被类型—灌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4 坡向—灌木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5 植被类型—草本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5.2.6 坡向—草本层多样性—海拔模型
第6章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指数与功能指数模型
6.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
6.1.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理论基础
6.1.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算法
6.1.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褶皱指数的实现
6.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
6.2.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理论基础
6.2.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算法
6.2.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三维空间信息指数的实现
6.3 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指数
第7章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模型
7.1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
7.1.1 密度与功能模型
7.1.2 建群种比率与功能模型
7.1.3 结构指数(FSI-DBH)与功能模型
7.1.4 结构指数(FSI-H)与功能模型
7.1.5 结构指数(FSI-DBH)与密度、建群种比率模型
7.1.6 结构指数(FSI-H)与密度、建群种比率模型
7.2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模型
7.2.1 乔灌最大截留量与结构模型
7.2.2 枯落物持水量与结构模型
7.2.3 土壤人渗速率与结构模型
7.2.4 土壤养分与结构模型
7.2.5 土壤侵蚀与结构模型
7.2.6 物种多样性与结构模型
7.2.7 综合功能指数与结构模型
7.3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模型
参考文献2100433B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运用多水平贝叶斯理论,利用北京山区13个自然保护区或林场设置的30块公顷级标准地的数据,以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测、易得的因子,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从水文生态、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模型,在此基础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三维结构指数和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指数模型;并数量化环境因子对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程度;最后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和优化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型》可供从事自然保护区保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水土保持学、森林经理等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河让鱼活,鱼让猫活,猫让肉食动物活, 鱼让人活,人让所有东西活。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自主学习设计及实施作者[breath] 发表于[2006-11-3 17:26:29]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倪 ...
不对其进行开发,不在湿地50公里内进行人工干预就是保护了。
文章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对城市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以人群健康、城市福祉、人居健康、环境健康、生境健康和环境影响六大要素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多指标综合测度矩阵,对包头市2001-2005年评价样本进行宏观分析,得出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策。
投影寻踪模型是把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通过计算,以达到研究分析高维数据的目的,同时用之来分析和处理非线性、非正态高维数据的一种新型统计方法。该模型首次用于研究兰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从组织结构、恢复力、发展力、活力、服务功能五个要素中选取32个指标,经相关性分析后,选出17个指标进行健康评价。得出兰州市2004~2008年间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呈上升趋势,但健康水平均处于亚健康状态。
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本课题研究实现虚拟森林景观的方法。1)基于林木图象的林分三维模型方法。给出描述林分空间数据分布的一种统计模型,可产生出一组与样地数据无偏的虚拟树高数据。以一典型树森图象为林分平均木原型,按树高比例缩放,生成林分中各林木的图象,根据投影原理组成三维林分图。此方法灵活性和真实感强,适用于各种森林景观仿真和开发成应用软件。2)完成了森林景物3D-IFS建摸技术的研究,依据一特定树种的分形特征和基本形态建立该树种的典型三维IFS码,在此基础上作各种仿射变换形成树木和林分的三维图形,开发了相应的树木和林分的绘制算法,并研究了叶,枝干等树木局部单元的IFS码和绘制树木局部细节的算法。基本完成项目预期目标。 2100433B
批准号 |
39470566 |
项目名称 |
森林生长视景仿真模型的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C1608 |
项目负责人 |
宋铁英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北京林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5-01-01 至 1997-12-31 |
支持经费 |
6.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