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疏勒河中游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总结报告 | 依托单位 |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
完成人 | 陈志辉、魏余广、范鹏飞、陈德华、程旭学、李爱军、赵春燕、姚兴荣、陈秀清、刘少玉 | 类 别 | 科研项目 |
该项目是首批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目的是研究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与生态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以改良和防止农灌区土壤盐渍化和下游土地沙化、荒漠化,建立河西走廊疏勒河灌区经济合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示范区。 该成果在阐明区域地下水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水资源系统动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地下水水均衡计算和水资源变化预测,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可利用水资源及其水质作了评价,对昌马、安西两个水文地质单元分别进行了地下水水量数值模拟;依据“疏勒河流域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工程”布局以充分利用和调配地表水资源为主,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原则与思路采用多目标环境管理模型,对疏勒河中游水资源利用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促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模型;对示范区生态环境分70、80、90年代分别进行了遥感解译,对其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预测了未来30年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盐渍土的形成条件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并对含盐量的分布作了具体描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盐渍土改良措施。目前“疏勒河工程”正在实施阶段,以修建水库、渠系等水利工程为主,地下水开采及田间配套工程处于实施的准备或前期阶段。该成果紧密结合“疏勒河工程”的水利规划,吸取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料开发过程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重点突出了环境效益,以追求最佳生态效应,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其优化管理模型在“疏勒河工程”实施过程中得以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020033 |
||
项目名称 |
疏勒河中游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总结报告 |
||
主要完成单位 |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
主要完成人 |
陈志辉、魏余广、范鹏飞、陈德华、程旭学、李爱军、赵春燕、姚兴荣、陈秀清、刘少玉 |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2-2-25 |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
等级 |
二等 |
利用1976年Landsat MSS、1989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和2010年TM遥感影像,运用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76—2010年疏勒河中游玉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976—2010年间,玉门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草地和戈壁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戈壁;土地利用变化经历了\"缓慢变化-急剧变化-显著变化\"的过程,景观密度持续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先增大后减小,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增大,形状趋于不规则;斑块间的最邻近距离减小,景观逐渐向具有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演变,更加破碎;不同斑块间的分离度减小;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加.农业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气候和政策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陕西作为水资源贫乏的农业大省,搞好水利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关系到陕西农业以至全省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到陕西能否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经济全面腾飞的战略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和搞好水利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好陕西有限的水资源.
学科内容
一个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这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在地球上,这的确是事实。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早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水资源变化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气候、自然的变化,我们应采取适应性的对策,一个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我们应采取人、水和谐的措施。总的原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所谓的人定胜天”。水资源发展措施的基本方针是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节水就是一个适应性的政策,多渠道开源包括了一些非传统的水源,比如城镇的水源、围田水、再生水,甚至于海水的利用也是非常好的。新的概念与内涵探讨,首先要考虑的是水循环,水圈中各水体,包括气、液相、固相等转化与交换。现在的水资源包括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和灾害水,要把水资源合理的调控和调度,不要洪水来了就防洪,要有机地联系起来。用水对水资源影响的控制,一类是强耗水,一类是弱耗水。强耗水,水经过使用以后大量的损失掉。发生用水以后,大量的水还存在,消耗的水量很少就是弱耗水。强耗水的情况下,比如农业灌溉,通过大气的蒸发作用,水灌溉到农田以后全部蒸发掉了,只有1%的水量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产品,水量大部分被消耗掉,不可能回收。我们要调整农业用水,而不应该让农业用水浪费,要抓好水源、输水渠道、以及田间的节水。弱耗水,比如生活与工业用水,我们每天大量的生活用水是洗澡、洗菜等,这90%以上的水都要排出去,排出去的都是污水,工业用水也是污水大量排放,我们要做到“供、用、耗、排、治”,对用水做深入的研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水资源。
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必须加以限定。在当今技术条件下,人类还做不到完全按人的意志调控整个水资源系统并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开发利用量一般不得超过水资源系统的补给资源量,即水循环所能提供的可再生水量。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应紧密结合经济规划,不仅应与现时的需水结构、用水结构相协调,而且应为今后的发展和需水、用水结构的调整保留一定的余地。此外,在整个开采规划中,既要保证宏观层次用水目标的实现,又要尽可能照顾到各低层次的局部用水权益。③尽可能避免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各种环境问题。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对天然水资源系统结构的调整,是水量、水质在空间上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一过程会使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变化,往往可能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注意水量的科学分配、水质的保护,也要密切注意因水位的变异而带来的不良环境问题。对一些环境脆弱地区,尤其要注意对水位加以控制。④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考虑供水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包括水资源开发工程的投入 产出效率、水的价值,尽可能做到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回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潜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此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使用的技术、工程布设方案,也同样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为此,应深入了解开发区的水文、气象规律和水文地质条件。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前景与开发利用示范” 项目是大型部省合作项目“江苏省生态地质调查与监测”的一个子课题。为缓解苏锡常地区深层地下水禁采后供水紧张的矛盾,通过开展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调查,进行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为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项目系统查明了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发展变化规律;对水质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据水质评价结果,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处理后,较好级以上的潜水面积达6200km2,微承压水面积达4640km2。进行了浅层地下水系统防污染性能及水质适用性分区,评价结果服务于当地土地利用和地下水保护规划有关部门,取得明显成效。采用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建立反映该区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的数值模型,以不发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为控制目标,评价微承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潜水天然资源量为10.46108 m3/a;微承压水可开采资源量约为3.1108 m3/a,资源量丰富,具有广阔的开采前景。在总结国内现有浅层地下水取水井型的基础上,采用大口井、子母井、排井三种井型进行取水工艺研究。建立的8处工程示范效果较好,出水量是传统井型的3-5倍,最大出水量达1000m3/d,由于施工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为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用水问题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依据各井型的适用条件进行分区推广,指导浅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研究浅层地下水开采后的环境效应,对埋设的地面形变监测墩、分层标进行长期测量,确定了地面沉降的影响范围,通过定期的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监测,分析开采后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变化,提出浅层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水质改善的观点。结合水质、水量计算评价结果、目前的地面沉降情况及取水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进行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分区及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地水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规划成果为区内的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布局进行调整。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120089 |
项目名称 |
河西走廊典型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
第一完成单位 |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
主要完成人 |
程旭学、闫成云、陈崇希、赫明林、喻生波、王有权、贾贵义、韩巍、曹炳媛、屈君霞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3-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5-12-01 |
主题词 |
甘肃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水资源配置 |
任务来源 |
国家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