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 | 别 名 | study 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environmental value asse |
---|---|---|---|
作 者 | 雷莹 | ISBN | 9787509614570, 7509614570 |
页 数 | 178页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1年7月1日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16开 | 尺 寸 | 23.6 x 16.8 x 1 cm |
雷莹,1965年5月生,汉族。博士。教授。四川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重庆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五批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新闻理论研究。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5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管理世界》、《探索》、《江汉论坛》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2 森林公园旅游及其旅游资源
2.1 旅游的定义和分类
2.1.1 旅游的定义
2.1.2 旅游的分类
2.2 旅游产生的影响
2.2.1 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2.2.2 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2.2.3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2.2.4 一些成功的规划案例
2.3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3.1 旅游资源的定义
2.3.2 旅游资源的分类
2.3.3 国家森林公园
2.4 旅游资源的特性
2.4.1 国家森林公园的外部性
2.4.2 国家森林公园是准公共物品
2.4.3 国家森林公园的有效供给
2.4.4 国家森林公园的产权
2.5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消耗与最优配置
2.5.1 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消耗
2.5.2 可再生资源的最优消耗
3 森林公园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
3.1 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
3.1.1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相关研究
3.1.2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相关研究
3.1.3 小结
3.2 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
3.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3.2.4 门槛理论
4 森林公园旅游地的价值评估
4.1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4.2 旅游资源价值计量的基本概念
4.2.1 环境价值计量理论
4.2.2 环境价值计量技术
4.2.3 旅游费用法
4.2.4 条件价值法
5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5.2.1 自然景观资源
……
6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环境价值计量分析
7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运营管理设计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以重庆石柱黄水森公园为例》内容简介:森林公园旅游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新兴旅游,与其他的旅游形式存在着一些独特的联系。一方面,同其他旅游形式一样,森林公园旅游的发展会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造成各种正面、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资源,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和服务,具有典型的准公共品特性。正确地评价森林公园的价值和环境承受能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森林公园高效运营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受到诸如景区自然环境特征和组成结构、景区经济环境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人口学特征等诸多指标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景区的季节性波动。面对如此广泛的影响因素,《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以重庆石柱黄水森公园为例》选取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动态改进层次分析法(ADIHP)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实现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环评教材。可购买到
卓越 当当都可以买到这些书籍
环境监察支队和环境监察大队的不同:行政级别不同。环境监察支队是设区的市环境部门的下属机构。而环境监察大队是区市县环保部门的下属机构。环境监察支队是正科级或副处级参公事业单位,而环境监察大队为副科级参公...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
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超载率是指环境质量现状超过该区域环境承载量阈值的百分比。应用该种方法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从评价结果清晰地看出某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与理想值或目标值的差距。本论文在石家庄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分项测算的基础上,集成评价形成环境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的综合结果,进而对2015年石家庄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大气环境综合承载力均呈超载状态。
在建立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熵法对云南省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提出了提升云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
关于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方法体系,缺乏能够同时描述环境承载力客观性、区域性及动态性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另外,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略显不足。根据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发展要求,今后这方面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
1、理论体系可能将会更加完善
虽然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是能够很好地将区域环境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相结合的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很少见到报道。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将有更多的、各领域的学者,如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投入 到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势必将促进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2、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的研究将不断深入
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很少有学者提出具体的筛选依据和指标体系框架。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环境承载力量化评价的基础,所以以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为基础,相应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同时在已有研究方法基础上,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将进一步应用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这都将促进环境承载力量报,化方法的发展,使环境承载力在定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向数字化、空间可视化方向发展。
3、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关环境承载力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将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例还很少,而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有生命力。所以,环境承载力研究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可持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将向可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以更好地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2100433B
目前,根据各种实际情况和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可以说,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了一个环境承载力集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环境承载力理论。总结一下,目前最重要的承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①自然资源变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和开发量;②社会条件变量:工业产值、能源、人口、交通、通讯等;③环境资源变量: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计算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法针对5个要素:大气、水质、生物、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别选取了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组成发展变量集和制约变量集,然后将发展变量集的单要素与相对应的制约变量集中的单要素相比较,得到单要素环境承载力,再将各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值。
从要素构成的角度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即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其中,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又是由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目前,关于资源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土地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关于环境承载力要素系统的研究有: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等。
本课题“城市环境和文脉络架构下的历史建筑价值挖掘及评估研究”自项目立项以来,完成了相关的历史建筑价值挖掘与评估模式及方法研究。本项目分三个专题开展研究:城市环境和文脉络架构下历史建筑价值挖掘的工作经验整理与总结;城市环境和文脉络架构下的历史建筑价值挖掘模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历史建筑评估。申请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时空观的视野,以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价值进行充分开发和挖掘,这有助于系统发现城市的本土特色,开拓建筑学领域研究的视野。研究课题不仅丰富了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和开发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