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可由棕榈酸通氨制成十六腈,再经压力下催化加氢来制备。加氢用Co或Ni作催化剂,温度120~180℃,压力在2~10mPa。其反应式为:
由棕榈脯经还原而得。将3份棕榈脯溶于30份无水乙醇中,慢慢加入金属钠4份进行还原。反应放热,使应物呈液体状态。当加入的金属钠只能部分溶解时,可加热至60℃,并逐渐升温至120℃,始终使金属钠不全部消失。反应完全后趁热倾入水中,加入稍过量的盐酸,将生成的十六胺盐酸盐结晶滤出,用少量稀盐酸洗涤后压干。将此盐酸用20%氯氧化钠碱化,减压蒸馏,得十六胺。
密封于干燥阴凉处保存。
一、物性数据;
1.性状:白色片状结晶粉末
2.相对密度(20/4℃):0.8129
3.折光率:1.4496
4.闪点(℃):140
5.熔点(℃):46.77
6.沸点(ºC): 332.5
7. 蒸气压(kPa,25ºC): 0.0003
8.燃烧热(KJ/mol):56.4
9.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0.溶解性: 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和氯仿,不溶于水.
1.棉子壳或玉米芯制糖醛后的残渣(糠醛渣)或废山芋渣用稀酸加压水解可制得乙酰丙酸。将糖醛渣加入10%稀盐酸中,其固化液为1:1.75,混合均匀后投入水解锅,以0.2MPa压力的蒸汽蒸煮8-10h。然后...
在干燥的情性气体下,用34.1克(0.22摩尔)溴代苯,5.2克(0.21克)原子镁及108毫升无水制得格氏试剂。将所得之苯基溴化镁保存在惰性气体下,搅拌并用冰浴冷却,缓缓加入(15~20分钟) 6....
丙烯甲酯生产方法有:丙烯腈水解法、丙烯直接氧化法和乙烯酮法。1.丙烯腈水解法 以丙烯腈为原料,在浓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水解,水解后的丙烯酰胺盐再与甲醇进行反应得到丙烯酸甲酯。用丙烯腈水化法生产的丙烯酸甲酯...
中文名称:十六胺
英文名称:1-Hexadecylamine
中文别名:十六烷基伯胺;1-十六胺
英文别名:1-Aminohexadecane~Cetylamine; n-Hexadecylamine; Cetylamine; 1-Aminohexadecane; Hexadecyl amine; hexadecan-1-amine; hexadecan-1-aminium chloride; hexadecan-1-aminium acetate
CAS号:143-27-1
分子式:C16H35N
分子量:241.46
十六胺分子结构
R34:Causes burns. 引起灼伤。
CAS号:143-27-1
MDL号:MFCD00008158
EINECS号:205-596-8
RTECS号:ML9100000
BRN号:1634065
PubChem号:24868173
五、分子性质数据:
1、 摩尔折射率:79.71
2、 摩尔体积(m3/mol):296.3
3、 等张比容(90.2K):697.7
4、 表面张力(dyne/cm):30.7
5、 极化率(10-24cm3):31.59
四、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7.4
2、氢键供体数量:1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4
5、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26
6、重原子数量:17
7、表面电荷:0
8、复杂度:123
9、同位素原子数量:0
10、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1、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3、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共价键单元数量:1
三、生态学数据: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1.常温常压下稳定。
2.禁配物:强氧化剂
中图分类号: R9 密级:公开 UDC:615 学校代码: 10082 硕士学位论文 (同等学力人员) 塞来昔布合成方法与杂质研究 论 文 作 者: 崔志艳 指 导 教 师: 刘玉真 教授 副 指 导 教 师: 申请学位类别: 医学硕士 学 科 、 领 域: 药物化学 所 在 单 位: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答 辩 日 期: 年 月 日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Study on the Synthesis and Impurity of Celecoxib Classified Index:R9 Secrecy Rate:Publicized UDC:615 University Code:10082 Candidate: Cui Zhiyan S
具体如表中所述。
脂肪胺类 | |||||
一甲胺 | 一丙胺 | 2-丙烯胺 | 叔丁胺 | 癸胺 | |
二甲胺 | 二丙胺 | 环丙胺 | 二异丁胺 | 十二胺 | |
三甲胺 | 三丙胺 | 正丁胺 | 己胺 | 十六胺 | |
一乙胺 | 异丙胺 | 二正丁胺 | 2-乙基己胺 | 十八胺 | |
二乙胺 | 二异丙胺 | 异丁胺 | 己二胺 | 二硬脂胺 | |
三乙胺 | 1,2-二甲基丙胺 | 仲丁胺 | 三辛胺 | 1,5-二甲基己胺 | |
乙二胺 | 1,2-丙二胺 | 1,4-丁二胺 | 1,10-癸二胺 | ||
醇胺类 | |||||
一乙醇胺 | 二乙醇胺 | 三乙醇胺 | 3-丙醇胺 | 一异丙醇胺 | |
二异丙醇胺 | 三异丙醇胺 | N,N-二甲基乙醇胺 | N,N-二乙基乙醇胺 | ||
酰胺类 | |||||
甲酰胺 | 乙酰胺 | 丙酰胺 | 丁酰胺 | 异丁酰胺 | |
丙烯酰胺 | 聚丙烯酰胺 | 己内酰胺 | 二甲基甲酰胺(DMF) | 二甲基乙酰胺 (DMAC) | |
脂环胺类 | |||||
三亚乙基二胺 | 二亚乙基三胺 | 六亚甲基四胺 | 六亚甲基亚胺 | 三亚乙基二胺 | |
环乙烯亚胺 | 吗啉 | 哌嗪 | 环己胺 | ||
芳香胺类 | |||||
苯胺 | 二苯胺 | 联苯胺 | 邻苯二胺 | 间苯二胺 | |
对苯二胺 | 邻甲基苯胺 | 间甲基苯胺 | 对甲基苯胺 | 2,3-二甲基苯胺 | |
2,4-二甲基苯胺 | 2,5-二甲基苯胺 | 2,6-二甲基苯胺 | 3,4-二甲基苯胺 | 3,5-二甲基苯胺 | |
2,4,6-三甲基苯胺 | 邻乙基苯胺 | N-丁基苯胺 | 2,6-二乙基苯胺 | N-甲酰苯胺 | |
对丁基苯胺 | N-乙酰苯胺 | 3-甲氧基苯胺 | 邻氯苯胺 | 间氯苯胺 | |
对氯苯胺 | 邻乙氧基苯胺 | 间乙氧基苯胺 | 对乙氧基苯胺 | N-甲基苯胺 | |
2,3-二氯苯胺 | 2,4-二氯苯胺 | 2,6-二氯苯胺 | 3,4-二氯苯胺 | 3,5-二氯苯胺 | |
2,5-二氯苯胺 | N-乙基苯胺 | N,N-二乙基苯胺 | N,N-二甲基苯胺 | 邻溴苯胺 | |
间溴苯胺 | 对溴苯胺 | 2,4,5-三氯苯胺 | 2,4,6-三氯苯胺 | 2,4-二溴苯胺 | |
2,5-二溴苯胺 | 2,6-二溴苯胺 | 邻氟苯胺 | 间氟苯胺 | 对氟苯胺 | |
2,4-二氟苯胺 | 3,4-二氟苯胺 | 2,3,4-三氟苯胺 | 邻硝基苯胺 | 间硝基苯胺 | |
对硝基苯胺 | 2,4-二硝基苯胺 | 3-氯-4-氟苯胺 | 邻硝基对甲苯胺 | ||
萘系胺类 | |||||
1-萘胺 | 2-萘胺 | S酸(劳伦酸) | 克拉夫酸 | 周位酸 | |
吐氏酸 | J酸 | R酸 | H酸 | K酸 | |
邻苯二甲酰亚胺 | 牛磺酸 | 萘二胺 | 乙撑双硬脂酰胺(EBS) | ||
其它胺类 | |||||
聚乙烯亚胺 | 羟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