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 | 作 者 | 任有泉 主编 |
---|---|---|---|
ISBN | 9787802213463 | 页 数 | 337 |
定 价 | ¥38.00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6-1 |
第一章审计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概述
第一节审计质量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审计环境与审计风险
第三节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第二章审计项目资源管理与整合
第一节资源与资源整合
第二节审计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
第三节资源整合背景下的绩效评估
第四节社会资源的整合
第三章审计项目现场管理
第一节审计项目现场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审计项目现场的过程管理
第三节审计项目现场的成本管理
第四章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审计方案的标准控制
第二节审计方案的程序控制
第三节审计方案的技术控制
第五章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六章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审计报告的标准控制
第二节审计报告质量的程序控制
第七章其他审计结果信息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处理处罚性审计结论信息
第二节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第三节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四节审计信息简报
第五节审计档案信息质量控制
第六节结果执行信息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2100433B
《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一书,重点探讨了审计资源状况这一影响当今审计项目质量的重大因素。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要素控制、程序控制和技术控制三方面具体阐述审计程序质量控制的具体操作情况。
本课题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审计质量控制概论。主要介绍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审计环境、审计风险的变化及其对审计质量控制理念的影响等,其提出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作为全书的基础。
第二部分,审计资源计划管理。实施审计项目,必须投入适当的资源和活动,审计资源状况是影响当今审计项目质量的一个重大因素,要保证审计质量,实现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整合,首先需要明确审计机关掌握何种资源;其次是了解审计资源配置的状况,并在分析其不足及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思路;最后是采取适当的机制与技术方法,实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试从审计流程规范、审计组织架构和审计成本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另外,我们还初步探讨了审计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如联网审计、外部资源整合等前瞻性问题。本部分内容共分为两章,分别为第二章“审计项目资源管理与整合”、第三章“审计项目现场管理”。
第三部分,审计程序质量控制。主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署6号令)规定的程序与实体要求,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大环节的质量控制作出详细阐述。该部分共分为四章(第四至第七章),在结构安排上,基本上可以分为要素控制、程序控制和技术控制。该部分内容重点在于总结实践经验,所形成的突破主要来源于审计署6号令实施两年多来的审计工作实践,如在审计方案部佞,突出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和审计实施方案的三个层次;在审计证据部分,突出电子证据的质量控制;在审计报告部分,突出对完善审计报告体系的建议。
房建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的方法是: (一)建立完备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开工必须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质量生产责任制入手,明确参建各方施工质量职责,提高各方对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而且要成...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中质量控制点是关键之一,简述该怎么设置质量控制点和如何对质量控制点进行管理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应按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设置,一般设置按进度计划分项的划分建立W、H、S点;控制如下:W点:见证点;某个分项工程到了见证点时需要施工方报监理方共同现场见证施工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能...
第八章 项目过程管理 为公司提供高质量的工程业绩和可查询、可追溯的工程文字资料,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司发 展和工程管理者能力提升的需求,特制订针对项目过程管理规定 一、周报、半月报 更好建立完善建管中心建管一部市政、 工业投资项目的半月报管理和详实反映现场 真实情况 ,以便公司领导准确掌握项目信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现对报表填报做如下要 求: 1、 半月报中各项内容均需认真填报 (厂区单体、管网等可量化的工程量 ),对报表 中不明白部分可电联(韩志刚: 60504821)予以解释。确实无法填写部分须注明原因。 2、 半月报中完成情况须严格按照当月所排计划实施,如有特殊情况应在影响进度 原因分析中予以说明; 当月计划未完成工作应纳入下月计划, 且需列明为保障计划完成 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如何在下月计划中将当月拖延进度予以追回。 3、 各项目需对例会会议纪要中所提问题认真落实并及时反馈。且需在下期报
充分重视建筑项目的过程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建筑项目的过程中,应加强项目管理组织建设,注意从项目进度、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安全管理等几方面做好过程控制,并积极推行监理制度。
审计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等环节。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载体”和关键。
(一)审计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过程属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审计业务开展前,全面、细致的审计准备,一方面可以使审计工作从开始实施,就为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配备与审计项目内容、专业相关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应事先掌握该审计项目的对象、性质、审计业务的难易程度和被审计单位规模状况、根据可供调配人员的各自素质及专业特长,确定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选。需要指出的是,在确定审计组人员时,内审机构的领导还要根据审计工作独立性、客观性的要求,尽量避免选派那些与审计项目之间可能存在利害关系、感情冲突或个人偏见的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审计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控制该项目能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的关键。所以,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在确定好审计组组成人员之后,必须确定其中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具有驾驭审计项目实施、协调各方面关系、组织团结审计组全体成员协作共事的人担任审计组长。
二是做好细致的审前调查。每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就审计内容和审计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来讲,都必须是“有的放矢”的。而审前调查,就是完成预期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舍得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进行审前调查,围绕通过审计需要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此项审计需要达到的目的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初次审计该单位时,应先对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生产工艺流程、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等作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调阅该单位的财务报表(纸质类或电子类),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中关系到生产、经营等环节的数据进行逐项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形成初步印象。如果是再次审计的单位,还应掌握被审计单位对前次审计时所指出问题的落实、整改情况,了解在前次审计之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方式、生产经营状况、效益等方面的变化及变化程度,必要时可选取部分相关数据进行比对,以确定此次审计的重点。对个别在前次审计后又新增设了下属单位,则应重点掌握主管单位所拨付资金的数量、性质,防止被审计单位抽逃资金;检查下属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与主管部门“并表”,以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全貌。审前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对所获取数据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分析,进行审计风险的评估,确定未来工作的关键控制点,必要时,还可预先设计几种假想情况并做好应对预案,“磨刀不误砍柴工”,避免打无准备之战或遇到特殊情况时仓促应战,散失工作的主动权和弱化控制力。
三是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方案是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蓝图,也是对审计实施进度、内容、质量进行跟踪控制的“定位仪”。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明确审计责任和防范审计风险。一个详实的、针对性强的审计方案,可以使该项审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个审计项目都要在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上下功夫。审计方案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所有的审计项目,既有他们的共性,也有他们的不同点,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选择各自的侧重点。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编制审计方案,一定要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表述准确,各司其职,责权明确。
(二)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好,整个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就成了无根之木。所以,加强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明确思路,责任到人。每个审计人员都要根据审计方案中划分的职责,分管的范围,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自己在这个审计项目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心中有数。防止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审或漏审,避免因“吃大锅饭”造成窝工、返工,严禁在审计过程中责任不明,相互推诿。
二是作风严谨,慎独、勤思。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都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忠于职守;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踏实肯干,一丝不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清廉谨慎,不徇私情;必须具有勤于思考的作风,善于推敲,洞察秋毫。
三是规范审计底稿的编制。审计底稿既可以全面反映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轨迹,也可以制约审计人员强化工作责任心,有利于把好审计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反映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它是审计报告中所要反映问题的原始记录。审计底稿字迹要清晰,摘要应明了。实施工作结束后,审计底稿应交给被审计单位签字确认。
四是严格复核程序。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自都要明确复核的内容以及要相应承担的责任。要层层把关,相互负责,按级负责,确保每一项审计内容都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审计组长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形成前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审计部门负责人的复核是对报告内容的全面复核以及对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重点事项的抽查复核,是审计部门发出报告前的重要的控制环节。
五是严格审计报告的签发手续。审计报告经审计组长撰写、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在正式的审计报告签发前,还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部门应客观地、虚心地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加强沟通,换位思考,达成共识后,对审计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既要保持审计报告的原则性,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地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最佳体现,以保证出具的审计报告单位领导满意,被审计单位满意。具体地讲,审计报告应把握好以下原则:叙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出结论,都必须以事实作依据,不偏不倚,以提高其可信性;反映的数字必须是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并经核实无误,任何道听途说的、主观推理的、事实不清的数字不得在报告中反映,以保证其真实性;处理意见引用的法律、法规必须准确无误,处理意见不得无限上纲,以维护其严肃性;文字表述一定要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言简意赅,以体现其艺术性。
(三)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 做好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对于适时总结工作经验、保存审计档案资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今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审计总结,可以考核审计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职责及其工作业绩,明确工作责任,为奖优罚劣提供依据。通过审计总结,将审计资料整理归档,装订成册,形成正式的档案资料并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是审计质量全程控制的最后终结。2100433B
颁布独立审计准则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颁布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在于为事务所全体注册会计师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提供合理的保证。因此,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联系
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联系主要有:
1.两者都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任何职业都必须注重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职业也不例外。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也就没有人相信和依赖他们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如果说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那么审计质量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命。为了确保审计的质量,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已制定了一套多层次的职业规范体系。该规范体系包括独立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准则。因此,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同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者的目的相同。会计师事务所合理运用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审计工作均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特定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只有各项特定审计项目的工作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进行了,才能保证所有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没有准则不行,好比球赛没有规则不行一样。而审计的准则不落实也不行,好比球赛的规则不落实一样。因此,建立和执行质量控制准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审计准则的落实,真正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工作质量由具体的审计工作形成,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这两套准则只是作用方式的不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二)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区别
独立审计准则与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尽管都与审计业务及其质量有关,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独立审计准则是每个注册会计师审计遵守的技术标准,是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完成而制定的;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则是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遵守的管理标准,是针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控制而制定的。
2.两者的内容不同。独立审计准则规定了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过程及报告质量的要求;质量控制准则紧紧围绕质量控制,包括了各项质量控制工作应达到的要求。2100433B
控制程序是指具体措施和方法。它是驾御、控制审计工作全过程,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
广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者说审计质量是满足人们对审计结果运用的程度。
狭义上的审计质量是指一个特定审计项目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相关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抓好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落脚点。
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所谓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而建立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它包括实现审计质量目标的组织结构及物质手段、各机构的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