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倡导和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明显不足在于将审计资源不恰当地分配到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制度基础审计对于审计能力的要求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存在距离,一旦出现审计失败,社会公众就会指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不足。风险导向审计正是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结果的不足,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要了解客户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等内部情况,还要了解行业风险、相关法律、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充分评估存在的审计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由此审计人员既可以将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的审计区域,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改变的不仅是审计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审计观念。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显而易见,首先必须确定“风险”所在领域,才能依此为“导向”实施审计程序。寻找并确定 “风险”的过程其实就是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过程,审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充分的发挥。
2、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能力的大小通过审计人员的素质表现出来,因此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缩小审计期望差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现代企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业务日趋多元和复杂化,审计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审计能力的需求又越来越高。虽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并非无计可施。首先审计职业界必须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接受职业后续教育,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职业后续教育应当贯穿于注册会计师的整个执业生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通过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的学习和研究,真正使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第二,严格考核评价,对于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应待岗培训,直到能够胜任才能重新执业;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的审计人员,坚决清除出注册会计师队伍。
3、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预算。
在审计时间相对有限和审计经费预算紧缩的客观现实面前,事务所应安排精兵强将和充足的时间集中在风险较大的领域,即使审计结果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合理保证会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预算,一方面将审计风险降低到了可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又确保审计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期望。
既然审计能力的有限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对于审计职业界来说,如果面对社会公众的指责总以审计能力有限性为借口来推脱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这并非明智的选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满足不了社会对审计能力的期望,信誉终将丧失。因此,审计职业界应分析影响审计能力的因素并寻找对策,在理论研究上,审计模式、方法和技术要不断创新;在审计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充分认识到注册会计师并不是无所不能,由于审计能力的有限性,在满足社会需求上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审计技术因素。
审计技术是影响审计能力的客观因素。与详细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但它存在的内在缺陷,却限制了审计能力的充分发挥。
首先,制度基础审计强调对客户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并依此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纵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收集审计证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固有缺陷,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而并不能杜绝欺诈或错弊的发生,所以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是不足以制定出符合审计目标的审计计划的,往往难以把握或者根本就忽视了潜在的风险领域。特别是客户内部出现了高级管理人员舞弊或串通合谋舞弊,即使是很有能力的审计人员也极易被蒙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仅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只是十分有限地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关于控制环境和会计制度中交易流程的一般知识,不要求审计人员凭借对控制环境和会计制度的掌握来鉴别各种可能的错报。
第二,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抽样审计技术的使用。制度基础审计仅仅从内部控制制度的角度而不是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来评价风险,那么为审计测试选择的样本难以有效降低抽样风险。况且无论采用怎样完善的抽样技术,注册会计师都不能保证所有存在的问题都会被查出。制度基础审计在审计技术上对于审计能力的要求偏低,无形中限制了审计人员审计能力的充分发挥。
2、审计人员素质因素。
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人员除了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能随时对所遇到的问题、情况和环境作出判断和决策,实际上对每一个审计人员提出这样的要求几乎达不到,因为审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学习的过程。退一步来说,即使素质较高的不同审计人员,在各种主观、客观条件影响下,针对相同的审计对象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也可能会不尽相同,有时或许相差较大,更何况审计职业界如同其他任何职业内部一样,都会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从业人员,总得来说,审计人员的素质有高低之分,他们的审计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殊性,它是以社会需求来确立审计目标,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能力的要求是无限的,如果有少部分审计人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受到影响的却是整个审计行业。
3、审计时间因素。
审计时间限制是阻碍审计人员体现其能力的一个客观因素。完成每项审计任务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审计能力的充分发挥又依赖于审计时间上的保证,所以审计人员总是要在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之间做斗争。假设没有审计时间的限制,审计人员尽可以采用详细审计方法,最大限度地运用审计的专业知识能力,将会计报表中那怕是较小的错弊都能揭露出来,完全可以避免来自社会对审计人员揭弊查错能力不足的指责。
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时间总是有限的,它由多种因素决定。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审计业务一般都是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根据它与客户签定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业务在一段时间内就必须完成,否则就要承担违约责任,另外超过国家规定的时间提供的审计报告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也失去了价值,可见审计时间是有限制的;其次,按照效益最大化理论,事务所总是会最大限度地承接审计业务,再将有限的时间在各审计业务(或审计项目)之间进行某种分配,以追求效益最大化。在时间产生效益面前,审计能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审计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只能是退居其次;第三,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是有时间限制的,否则就没有效率。因此审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出的审计结论并不是审计能力的全部反映,更不是对会计报表合法性、公允性作出的绝对保证。
4、审计费用因素。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审计费用就是其收入,依据经济学的解释,事务所的审计收入必须大于审计支出才有效益,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审计费用的多少与审计能力能否充分发挥息息相关。
在竞争激烈的会计服务市场,越来越多的事务所采用低价收费策略招揽业务,结果迫使事务所在资金预算上不断压缩,审计能力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由于会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不同于其它商业竞争,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具有高度专业性,低廉的收费很可能对应的是低质量的服务,相反审计报告消费者却无法在同等程度上作出类似评价和判断,无形中助长了低价收费恶性竞争的盛行,审计能力就会越来越受到审计费用的制约,一旦审计质量降低到社会公众不能承受的水平,自然就会引发全行业信任危机。
对辽河流域洪水特征及历史洪灾进行分析,提出6点提高防洪能力的措施,即重点河段清淤、完善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水土保持建设、加强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加强流域管理,为提高辽河流域防洪能力提供参考。
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项目从前期决策到竣工决算及项目后评价阶段进行的全过程的、动态的跟踪过程。审计部门通过提供合理化建议、造价专业咨询等方法,控制项目工程的投资,对整个项目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提高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中的控制能力也就值得探讨了。
企业审计的能力。
(1)多方面才能:具有大局观,能够对整个组织的价值增长具有前瞻性考虑;
(2)熟悉业务亲临现场:要参与和了解组织的各项业务,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提出解决措施;
(3)精通技术:应用专业技术知识来预防和减少风险,改进组织治理结构,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
(4)保障服务:能够根据需要即使提供后勤保障、培训和咨询等服务;
(5)主导角色:在风险控制和改进组织的效果方面应积极并能够发挥领导作用。
一般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和执业行为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对训练与能力、独立性、职业道德方面的约束。
工作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时应遵守的规则,也称为审计的实施准则或审计的外勤准则,主要用于制定审计计划,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收集甄别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报告准则是指对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的原则、形式、内容所作出的规则,主要用于编写审计报告,运用审计报告的形式,规定审计报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