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水毁路面,顾名思义是指因雨水浸湿、浸泡致使路基松动、垮塌或路面起壳、翻桨等致使车辆不能通行或有通行危险的路段,称之为水毁路面。
中文名称 | 水毁路面 |
---|
常见的公路病害主要有水毁、坍方、滑坡、沙害、雪害、路基冻胀、沉陷、翻浆、冰毁以及路面破损等。这些病害危及公路交通,须采取防治措施。
公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公路质量,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高级公路在一般情况下病害很少发生。标准低、质量差、设备不完善的公路则病害往往十分频繁。
被水冲毁或者长时间浸泡造成路面路基沉降裂缝或者其它病害的路面
有混凝土垫层的石材路面算硬质路面,
水泥路面的建造费用比沥青路面节省一倍。按每立方米混合料测算,沥青混合料需要1000元~1200元,而水泥路面仅需要500元~600元。按厚度计算,18cm厚沥青路面高速公路每平方米造价180元~240...
软式透水管法用于防治路堑路面的地下水水毁,简单易行,经济合理,便于维修和清理,在高路堑混凝土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中是一个比较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
在对湖北省 1 990~ 1 999年全部公路水毁资料的统计与整理的基础上 ,对路面水毁因子与降雨因子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揭示了湖北省 9个雨区路面水毁因子与降雨因子的定量关系 ,显示出了这 9个具有不同地理、植被特征的雨区路面水毁因子在不同降雨因子影响下的不同特点 ,得出了在降雨因子影响下路面最易水毁的 4个雨区及最易发生水毁的路面种类 ,为路面水毁的预防、管理、养护及投资提供了借鉴
沿河路基水毁的成因及治理
(1)沿河路基水毁成因
沿河(溪)公路受洪水顶冲和淘刷,路基发生坍塌或缺断,影响行车安全,乃至中断交通,称为沿河路基水毁。它常发生在弯曲河岸和半填半挖路段。主要成因有下列几种:
1.受洪水顶冲、淘刷的路段,路基缺少必要的防护构造物;
2.路基防护构造物基础处理不当或埋置深度不足而破坏,引起路基水毁;
3.半填半挖路基地面排水不良,路面、边沟严重渗水,路基下边坡坡面渗流普遍出露,局部管涌引起路基坍垮;
4.风浪袭击路基边坡,边坡过量水蚀而坍垮。
(2)防治沿河路基水毁的措施
防治沿河路基水毁的措施,可以采用设置不漫水丁坝、漫水丁坝和浸水挡土墙等。
桥梁水毁的成因及治理
(1)桥梁水毁的成因
桥梁受洪水冲击,墩台基础冲空危及安全或产生桥头引道缺、断,乃至桥梁倒坍,称为桥梁水毁。其主要原因有下列两种:
1.桥梁压缩河床,水流不顺,桥孔偏置时,缺少必要的水流调治构造物;
2.基础埋置深度浅又无防护措施。
(2)防治桥梁水毁的措施
防治桥梁水毁的措施,可根据情况采取增建各种水流调治构造物和墩台基础防护构造物,具体如下。
1.增建水流调治构造物防治桥梁水毁。
①稳定、次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
稳定、次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措施,可根据调整桥下滩流、河床冲淤分布的实际需要及水流流向等情况分别加以选择。
·正交桥位,两侧有滩且对称分布时,两侧桥头布置对称的曲线形导流堤。
·正交桥位,两侧有滩但不对称分布时,两侧导流堤一般布置成口朝上游的喇叭形。大滩侧为曲线形导流堤,小滩侧为两端带曲线的直线形导流堤。
·桥位在河流弯道上,凹岸布置直线形导流堤,凸岸布置曲线形导流堤。
·桥位与河槽正交,一侧引道向上游与滩地斜交,另一侧引道与滩地正交时,斜交侧桥头布置梨形堤,引道上游侧设置短丁坝群。当水深小于1m,流速小于1m/s时,可以边坡加固代替短丁坝群;正交侧桥头设置直线形导流堤。
·桥位与河槽正交,一侧引道伸向下游与滩地斜交形成“水袋”,另一侧引道与滩地正交时,斜交侧桥头设置曲线形导流堤,引道上游进行边坡加固,并在适当位置设置小型排水构造物,以排除“水袋”积水;正交侧桥头设置直线形导流堤。若斜交侧滩地不宽,可设封闭导流堤消除“水袋”。
·斜交桥位,两侧有滩地对称分布时,根据河槽流向,锐角侧设梨形堤,另一侧设两端带曲线的直线形导流堤。
②不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
在不稳定河段上桥梁水毁防治,可根据河岸条件、河床地貌及桥孔位置等情况分别采取下列措施。
·桥梁位于出山口附近的喇叭形河段上,封闭地形良好,宜对称布置封闭式导流堤。
·引道阻断支岔,上游可能形成“水袋”。为控制洪水摆动,防止支岔水流冲毁桥头引道,视单侧或双侧有岔及地形情况,可对称或不对称设置封闭式导流堤。
·一河多桥时,为防止水流直冲两桥间引道路基,可结合水流和地形条件,在各桥间设置分水堤。
·桥梁位于冲积漫流河段的扩散淤积区,一河多桥而流水沟槽又不明显时,宜设置漫水隔坝,并加强桥问路堤防护。
③增建各种调治构造物具体布置与设计,参照现行《公路桥位勘测规程》有关章节的规定。
2.增设冲刷防护构造物防治桥梁墩台水毁。
桥梁墩台明挖(浅埋)基础,应根据跨径大小、桥位河段稳定类型,分别增建基础防护构造物。当河床较稳定,冲刷范围小时,宜采用立面防护措施;当河床稳定,冲刷范闹较大时,宜采刚平面防护措施。 2100433B
在雨季和汛期,公路管理机构应组织人员对所辖公路进行昼夜巡视检查,对易毁的路段和构造物应设专门的抢护队伍守护,以便随时发现险情及时采取措施。当洪水对公路发生破坏时,应进行紧急抢护,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保证重点,照顾全面;
(2)先干线,后支线;
(3)先修通,后恢复,抢修与恢复相结合;
(4)先路基、桥涵,后路面工程;
(5)干线公路应随毁随修,力争水退路通,待雨季过后再进行恢复;
(6)乡级公路,应由沿线乡镇积极抢修,尽快恢复通车,公路管理部门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和必要的技术指导。
路基水毁抢修措施
对于因养护不够而发生的路基水毁,可以分析水毁原因,按照有关养护修理的要求进行修复。如路基发生坍陷,应迅速使用已经备好的土料进行修补,如路基行车部分已泥泞难行,应将稀泥挖出,撒铺砂粒料维持通车。
对靠近河流、湖塘及洼地的路基,因洪水猛涨并不断冲刷路基,使路基发生塌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抢修:
(1)在受水冲刷的部分抛石块、砂袋、土袋等;
(2)洪水冲刷,并有波浪冲向路基时,可在受水浪冲击的部分,用绳索挂满芦苇编成的芦排或带树头的柳树,以防水浪冲打;
(3)如果路基边坡已大部分塌陷,可以在毁坏部分,顺路方向每米打木桩一根,桩里面铺设秸料或树枝,并填土挡水,或用草袋装上砂石、黏土等材料填筑;
(4)当路堤有被洪水淹没危险时,可在临河一面的路肩上,用草袋或黏土筑成土埂临时挡水。
对于因漫水造成的路基水毁,可根据漫水的深度,路基宽窄,材料取运难易,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抢修。
(1)填土赶水法。路基漫水长度不大,漫水深度在0.3m以下时,可以直接从两头填土把水赶出,填土厚度要比现有水面再高出0.3~0.5m。填土后先将表层夯实维持通车,或填砂砾、碎砖、炉渣等矿料,提高路基以维持通车。
(2)打堤排水法。如路基漫水较长,漫水深度在0.5m以下时,可在漫水路段的两侧路肩上,用草袋装土填起两道土堤,先把路基上面的水围起来,然后将土堤里面的水排除,露出原路面后有的可以直接维持通车,如土壤湿软时可以撒铺一层砂或碎砖、炉渣后冉维持通车。
(3)打桩筑堤排水法。如果路基浸水深度在1m左右时,可采取打桩筑堤,每道堤必须先打两行木桩,间距和行距都是1m左右,木桩直径一般为10~15cm,打好木桩后,在桩里面铺秸料,然后在中间填土踏实,达到堤不漏水以后,再把围起来的水从路上排出,并在原路上铺一层砂料、碎砖等维持通车。
桥涵等构造物水毁抢修
汛期对抗洪能力不足的桥梁,应有专人负责查看,以便及时发现险情进行抢护,分不同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
(1)监视漂浮物在桥下通过的情况,必要时川竹竿、钩杆等引导其顺利通过桥孔,防止其聚集在桥墩附近。堵塞在桥下的漂浮物,必须随时移开或捞起。
(2)洪水时,如桥涵墩台、引道、护坡、锥坡或河床发生冲刷,危及整个构造物时,应采取抛块石、沉放沙袋或柴排等紧急措施进行抢护。但抛填不能过多,以免减少泄水面积而增大冲刷。抛填块石时,可沿临时设置的术槽滑下,以控制抛填位置。
(3)遇有特大洪水,采用抢护措施仍不能保全的重要桥梁,在紧急情况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可用炸药炸开桥头引道,以增加泄水面积,保护主桥安全度汛。
桥涵锥坡、路堤和导流坝等边坡被水浪冲击和水流冲刷时,应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下列防浪措施进行抢护。
(1)土袋、石袋防浪。用草袋装入砂石料、黏土等(每袋只装其容量2/3),铺置于迎水坡上,袋口向里互相叠压。
(2)芦排防浪。用芦苇编成芦排,铺置于迎水坡上,用竹条或绳索压住,并用小桩固定,用石袋压稳。
(3)草席防浪。用普通草席铺于边坡上,下端坠系砂石袋,上端用绳索固定在堤顶的木桩上。
(4)铅丝石笼防浪。用8号或10号铅丝编成铅丝笼,内装石块,置于迎水边坡上。
冲毁的路基、桥涵,须立即抢修便道便桥,便道便桥是维持通车的临时措施,能够保证在使用期间的行车安全即可。便桥可用打桩或石笼做桥墩,并不宜过高,应尽量省工省钱,以免增加施工闲难和拖延时间。
水毁是指暴雨、洪水对公路造成的各种损毁:水毁预防是在雨季和洪水来临之前为防止或减轻暴雨、洪水对公路的危害而进行的工作,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止漂浮物大量急剧地下冲;
(2)清疏各种排水系统;
(3)修理、加固和改善各类构造物;
(4)检修防洪设备,备足抢护的材料、工具及救生、照明和通信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