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上海市政工程志 | 第一篇 | 市区道路 |
---|---|---|---|
第三篇 | 市区桥梁、立交 | 第二篇 | 公路 |
清嘉庆年间 ,上海城厢已有60余条路,形成方格式街坊路网,一般为人、轿通行道路;东门内外沿黄浦江边一带,已形成繁盛的码头商贸区。
鸦片战争后,上海列为通商口岸,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英、美、法相继辟设租界。次年,英租界辟筑界路(今河南中路),即上海租界第一条道路。19世纪40年代末,英、法租界扩占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周泾(今西藏南路)。在界内相继辟筑花园弄(今南京东路东段)、教会路(今福州路)、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天潼路、吴淞路等一批近代道路,形成中心商贸区。
自19世纪60年代初起,租界当局乘太平军迫近上海之际,以军队开赴前线修筑军路之名,越界筑路。后又多次以各种借口向外扩张。
公共租界东扩西伸。在苏州河以北,自虹口港向东修筑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杨树浦路和巴达维亚路(今平凉路),至19世纪末东扩到杨树浦港(今兰州路)一带。20世纪初,又修筑华德路(今长阳路),并将杨树浦路、平凉路继续东伸至杨树浦底,扩展到杨树浦地区。在苏州河以南,越泥城浜向西修筑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至19世纪末已西抵卡德路(今石门二路)一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填泥城浜筑成西藏路(今西藏中路)、筑忆定盘路(今江苏路)和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扩展到静安寺以西、沪杭铁路以东大片地区。与此同时,法租界大举西扩,越周泾修筑西江路(今淮海路)等,至19世纪末扩展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从20世纪初开始,又对徐家汇以东地区大规模越界筑路,继续西伸。同期,填周泾浜筑成今西藏南路,与公共租界联合填没洋泾浜和北长浜筑成今延安东路、延安中路和金陵西路。至20世纪20年代已西伸抵徐家汇大部分地区,北于静安寺一带与公共租界接壤。
租界道路规划宽度,同治二年(1863年)为6.7米,同治九年为12.2米,重要道路后增至18.3米、24.4米。由于租界大都由东向西扩张,故城市干道东西向多于南北向;又因填浜依势而成,道路线形弯曲;大多为煤渣弹街、碎石路面。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出现汽车。光绪三十四年,开通有轨电车。宣统二年(191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天潼路等路段试作沥青表面处治。民国4年(1915年),在福建路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民国7年,在北京路外滩至百老汇路(今大名路)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从20世纪20年代起,租界地区的主要道路逐年改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光绪二十二年,南市马路工程局辟筑沿浦外马路(今中山南路),随后陆续修建肇周路、丽园路、局门路等道路。光绪二十六年,闸北工程总局成立后,闸北地区先后修筑主要道路15条。沪宁、沪杭铁路建成,南、北火车站启用后,邻近的道路即成为出入上海的集散通道。民国2~3年,老城厢拆城填壕修筑中华路、民国路(今人民路),使老城厢与租界联系在一起。民国17年,辟筑中山路。翌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制订并着手实施“大上海都市计划”,在江湾新辟市中心区,修建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邯郸路、翔闸路(今四平路)、黄兴路等道路,在浦东修筑浦东路(今浦东南路和浦东大道)。
至民国26年,在黄浦江与沪宁、沪杭铁路环抱范围内,东抵杨树浦,西迄徐家汇,北至虹口公园及闸北中兴路、交通路一带上海建成区内,市区道路的总体骨架已基本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闸北、南市等道路遭严重破坏。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工务局重点治理被战火损毁的区域干道,其他道路仅略事修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城市建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指引下,在原有基础上部分调整市区道路布局,采取辟通、拓宽、改建等措施,首先拓宽新民路(今天目中路)及天目路(今天目东路),改建广肇路(今天目西路),并新建长寿桥,使沪东、沪西工业区之间的往来车辆直接通达,毋须再绕道市中心。1952年,辟通西藏北路(新疆路至天目中路段);1957年,辟通河南南路,河南路成为贯联南北干道;陆续拓宽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等几十处“瓶颈”路段,改善交通。
为改善劳动人民聚居地区的生活条件,市政府先后在药水弄、蕃瓜弄、汪家弄等地区铺筑道路、辟建消防通道。1954~1957年,填没肇嘉浜,建成园林式林荫大道。1951~1958年,为配合曹杨、控江、长白、天山、宜川、日晖等工人新村的兴建,先后辟筑新村内部及与市中心区联系的道路73条。
随着城市化面积不断扩大,近郊地区的公路相应改建为市区道路,道路网络由建成区向四周辐射扩展。
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市政工程建设资金,由单一的政府拨款改为多渠道筹措。市政府于1988年作出《关于近期改善市区道路的决定》,从而加快了城市道路建设。在十六铺客运总站、上海火车站和虹桥国际机场建设时,拓宽、改建中山东二路(新开河至十六铺段)、天目西路、恒丰路、石门二路、虹桥路、延安西路等道路。1992~1993年,在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中,黄浦江防汛墙外移改建,综合改建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疏解南北交通、美化了外滩景点。1994年建成内环线,浦西段由高架路和地面道路组成,浦东段为地面道路。1995年底南北高架路竣工通车。长宁、虹口、卢湾、南市、静安、普陀等6个区政府参与集资和主持改建6条主要干道。
浦东地区于50年代初开始建造崂山等新村,80年代,住宅建设步伐加快,规模扩大,先后辟筑30条新村道路。90年代,浦东新区建设启动后,首先拓宽、改建浦东南路和浦东大道。杨高路、东方路、浦建路、张杨路等干道相继进行大规模改建,1993、1994两年连续实施了“七路”和“五路一桥”工程,在外高桥、金桥等开发区内也新建、改建一批道路。
1949年市区道路总长711.1公里,面积588.9万平方米,到1995年底增为1633.3公里,1988.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29.7%和237.7%。1949年市区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总长233.2公里,至1995年底已增为1571公里,增长573.7%。2100433B
序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第四篇城市排水
第五篇越江隧道
第六篇地下铁道
第七篇市政工程管理
第八篇材料、制品、机具供应
第九篇科学技术
第十篇教育
第十一篇人物 专记
附录 编后记
《上海市政工程志》修编审定人员名录
版权页
公司简介 创立于1953年的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为国家一级施工企业,目前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等施工资质。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是覆盖市政行业各个领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之首的设计咨询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给水、排水、道路、桥梁、结构、水工、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岩土、测量、建筑与景观、环境、电气仪表、技术经济、暖通设备、计算机应用以及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等10多个专业。
本志记述了市政总公司的发展历程。综合反映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及其前身和所属企业及事业单位在政治、生产、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历史。包括设施养护管理,科技发展,基本建设等。
本志记述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体制与机构、设计勘测工作、科学技术工作、外经工作、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党群工作、人物等。
介绍:本志记叙了上海水利事业发展过程和治水业绩,包括滩涂开发,江河治理,农田水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