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性植物,需强光。生育适温18~30℃。
双花蟛蜞菊形态特征
亚灌木,茎4棱形,全株披伏贴的粗毛。叶厚纸质,阔 卵形,叶缘齿状,三出脉,叶柄长1.2cm-2.3cm。头花3-6,直径2-3cm总梗长1.5cm-5.5cm;舌状花一层,花冠黄色。瘦果3棱。
原产热带美洲,主要分布于海滨。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宿根草花。蟛蜞菊在我国分布于华南至华东,喜生于山谷中及湿润地上。具半匍匐性,株高25-50cm。叶对生,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全缘或...
生于路旁、田边、沟边或湿润草地上。
除虫菊性喜温暖,适宜中性土及弱酸性土。除虫菊喜欢排水良好、肥厚的沙质壤土,如果在比较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它可以健壮生长,而且除虫菊素的含量亦高。
园艺观赏,通常以观叶为主,观花为辅。
在公路边坡上种植三裂蟛蜞菊,能较快形成植被覆盖层,有效地阻止地表径流冲刷坡面,起到公路土质边坡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公路周边环境。
目的观察蟛蜞菊内酯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和蟛蜞菊内酯高、低剂量预处理组。动物术前分别腹腔内注射蟛蜞菊内酯10,20 mg·Kg-1,1次/d,连续3 d,再进行肝缺血1 h,再灌注4 h,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及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并通过光镜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不同剂量蟛蜞菊内酯处理组血清ATL、AST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肝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组织中SOD及GSH-Px活性含量则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模型组也明显减轻。结论蟛蜞菊内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