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施珐琅 | 外文名 | enamelling |
---|---|---|---|
作 用 | 涂施铁器 | 类 型 | 湿式与干式 |
器皿涂施底料时,想要底料浆有较好的润性,而且较深地渗透到铁的孔隙中,在第一喷施之后最好是用刷打刷底料一直到铁的表面上,然后再薄薄地涂上一底料。在浴盆喷施底料时,浴盆放在转台上。如果是用浸入法时,则将浴盆放在混凝土槽,或马口铁槽中的框架上。先将底料浆倾注在浴盆的边线上,然后再从顶部到四边。等到全部都施完多余的浆液都积聚在浴盆的底部,再由槽底洞中漏出,所施的底料浆方得均匀而薄。浴盆在浸入时则用木槌不断敲打。浴盆施妥底料后,予以干燥。
錾胎珐琅是将金属雕錾工艺用于珐琅首饰的制作中,首先在金属片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画出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雕錾技术,在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得纹样轮廓起凸,呈现凹凸的半立体状态;再在其下回处点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锤胎珐琅工艺是在金属胎上用金属属“锤”或利用钢錾“敲”的技法,从金属胎的背面锤起线,锤锤出纹饰图案,然后点施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点施珐琅釉料的独到之处在于是在其凸出的部分点施珐琅釉料,而其凹下的部分则以镀金饰之。这种方法突出三维立体效果,能够很好地显示出珐琅釉料的晶莹别透。
七宝烧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工艺,它是以贵金属为胎,外面装饰以石英为主体的原料及各种色料,经烧制而成。七宝烧具有胎骨轻薄,器型规整,珐琅釉料细腻,光泽闪耀,色调艳丽明快等特点。
画珐琅是先在紫铜胎上施白色的珐琅釉料,入窑烧好后使表面平滑,然后用各色珐琅釉料绘制图案,再经过烧制而成。这种珐琅工艺很有绘画味道,常常用来做珐琅画。画珐琅使用非金属胎,如瓷、紫砂、玻璃等时,称为“珐琅彩”,属于陶瓷艺术品。传说康熙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精细。
透明珐琅工艺是在錾胎珐琅器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它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施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
本法主要是用于大件器皿,如化学设备浴盆、水槽等等的施珐琅。本法的要点,是铸器施过底料、烧制之后。再在此红热的器皿表面上,以干的珐琅粉末洒施最后一道珐琅,然后才将此器皿放进炉内烧制。用粉末法,可以涂施铸物的各部分:并可涂施厚薄不同的珐琅层。粉末法主要的优点是使珐琅层一致,并消除在铁铸物上凹凸不平,粗糙的表面。至于湿式法,珐琅涂膜流于铸物上也不规则,若以粉末法涂施,则平滑而光亮夺目。浴盆的表面小心洗清后,再用热水或0.5苏打液洗涤,然后才将底料涂上。使用干式法时,就采用熔块或熔化过的底料,底料浆薄薄地涂上一层,从透明的底层,铁的表面依旧可见
喷涂大型器皿时,则用喷施或注流法以施底料。小件的一概用浸渍或浸入法涂施。
玻璃胎珐琅彩是清代玻璃制作工艺之一,为清代首创。最早所使用的珐琅彩料是康熙年间由欧洲人进奉而来。广州工匠们将其绘烧于金属上,金属胎珐琅彩器随即烧成,而后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大量烧制。珐琅彩在铜胎上烧制成功为瓷胎珐琅彩器和玻璃胎珐琅彩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玻璃胎珐琅彩器的制作,对生产技术要求极高,因玻璃与珐琅的熔点比较接近,温度低则珐琅呈色不佳,温度高则玻璃易变形,在过去全凭老窑工的眼力来控制火候的时代实属不易,所以烧制成功的玻璃胎珐琅彩器件件部是精品。
珐琅器性质稳定,质地坚硬。除强酸强碱外,不溶于水及一般常用的酸液碱液。金属珐琅器的胎骨以铜合金(与铁、铅、锡等)居多。这些特点决定了珐琅器的主要损害是机械性破坏和金属胎起皱生锈。另外珐琅釉配料和涂施方法不正确也会造成釉胎脱离,釉料粉化、炸裂、失去光泽、透明度降低等。因此,收藏保存珐琅器时应注意避免磕碰,放置于安全的地方。环境的湿度和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过高,否则会造成珐琅器腐蚀。氯化物和氧化物对胎体损害较大,应避免接触。珐琅器镀金面和釉面上的灰尘应用软毛刷拂拭以免产生划痕,切忌用水或粗糙的物品擦拭。总之,金属胎珐琅器应放置于干燥低温清洁的环境中保存,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2100433B
珐琅漆用途
模型用的珐琅漆最常见的是田宫的,可以用专用的X20溶剂或者ZIPPO油稀释,珐琅漆的特点是 流动性好,因此被很多人用来渗线。珐琅漆属于油性漆,附着力介于水性漆和硝基漆之间,因为和硝基漆不溶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个 特点对模型进行分色:例如MG新安洲的金边,很多人会原则利用珐琅漆来分色,大致过程就是先喷涂硝基金色漆,之后喷涂珐琅漆,最后利用珐琅漆的溶剂不会融化底下那层硝基漆的性质,用珐琅漆的溶剂慢慢擦出浮雕。
一般用的是田宫的珐琅漆x1与溶剂x20。 代替品为油画颜料与zippo打火机油 。
既然是渗线就是说让颜料沿着刻线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流动,所以与一般的上色不同,溶剂的比例要相对大一些 这样流动性会好一些(具体放多少溶剂没有严格规定,自己把握吧)。稀释好后用000号面相笔(没有的话用牙签...)蘸少许颜料点在刻线上,你会发现颜料会沿着刻线流动,只需把益处的颜料用蘸了溶剂的棉签擦掉就大功告成了!
有一点需要说一下 无论x20还是zippo油都有一定的腐蚀性,最好在有底漆的塑料上渗线,直接接触塑料的话有一定几率使塑料裂开...如果是素组 建议渗线前薄薄的喷层光油(千万不要喷消光)做保护。如果渗完线觉得反光太严重,可以再喷消光处理。
珐琅器的分类一般有按胎骨材质及加工方法分类,或按珐琅釉料性质及处理方法分类两种。按胎骨材质分类有金属胎珐琅器和瓷胎画珐琅,金属胎珐琅器根据胎骨加工方法又可分为錾胎珐琅器、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等。由于不同的胎骨加工方法与施用的珐琅性质及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按珐琅釉料进行分类与按胎骨分类是相互融合的。
金属錾刻技法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金属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工匠们就将这一技艺广泛运用到青铜器的装饰上,并制作出了图案精美的青铜工艺品。錾胎珐琅器的工艺制作过程是先在已制成的金属胎表面,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錾刻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从而使得纹样轮廓线起凸,再在其下凹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过程后,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
锤胎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工艺中的一种。制作方法是按照图案纹饰的设计要求,以金属锤蝶(花)加工技法对金属胎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锤出图案花纹,然后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锤胎珐琅器点施珐琅釉料的独到之处是在其凸出的部分点施珐琅釉料,而其凹下的部分则以镀金饰之。用金色来衬托点施珐琅的花纹。有的作品在使用珐琅釉料装饰花纹的同时,还镶嵌绿色松石、红色珊瑚等各种宝石。这样,在金光灿烂的铜镀金装饰衬托下,五颜六色的珐琅釉料和晶莹闪烁的各种宝石交相辉映,器物表面呈现出五彩斑谰的立体艺术效果。这种方法突出立体效果,尽显珐琅釉料的晶莹剔透。
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透明珐琅器是在錾胎珐琅器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以清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透明珐琅器最为著名。
又称“景泰蓝”,先在金属胎上,按照图样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主要是铜,兼有金、银丝、片)焊着或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组成纹饰图案。再于纹样轮廓线的空白处,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多次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掐丝珐琅器是金属胎珐琅器工艺的一个品种。据现存清宫造办处档案材料记载,这一名称的使用,在清代巳于宫内广泛流行。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在己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 (金属主要是铜,也有用金或银的),焊着或者是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过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制作过程后而成。
掐丝珐琅器与錾胎珐琅器的表面效果相似,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掐丝珐琅器和堑胎珐琅器二者在点蓝(填施珐琅釉)、焙烧、磨光和镀金等工艺制作方法上基本是相同的。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金属加工工艺的具体方法上,即图案纹样的起线(制作和形成)方法。掐丝珐琅器是以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焊着或者是粘合在金属胎上组成图案纹样;而堑胎珐琅器则是运用金属錾刻技法起线花纹。因此,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两种珐琅器,就会发现,掐丝珐琅器的图案线条纤细而婉转,而且在掐丝、焊着及磨光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线条断裂现象而堑胎珐琅器的图案线条一般比较粗壮,且无接头相焊痕。
画珐琅器又称“洋瓷”。从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一书中对画珐琅器的描述可知,画珐琅器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 (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画珐琅器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趣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画珐琅器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己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人窑烧结,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经人窑焙烧显色而成。
清代康熙帝年间,中西方贸易禁止被解除后,欧洲的画珐琅器(洋瓷)传入中国,并以贡品、礼品等形式进大清宫廷。这些舶来的画珐琅工艺品,引起了清代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关注,于是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并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经若干年努力,终于成功地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画珐琅器还有非金属胎的,如瓷、紫砂、玻璃等,这类工艺制品称之为“珐琅彩”,属陶瓷艺术品。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其珐琅釉料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控制准确,画面富有立体感,富丽堂皇。以康熙雍正时期最为精湛。
七宝烧作为日本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创制之初,即体现出其独特魅力:是日本的传统工艺品,以贵金属为胎,外饰以石英为主体的原料及各种色料,经烧制而成。七宝烧具有胎骨轻薄,器型规整,珐琅釉料细腻,光泽闪耀,色调艳丽明快、纹样典雅、线条纤细等特点。它与中国的景泰蓝、画珐琅器一样,为世界金属珐琅器工艺中优秀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