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花楸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石灰花楸
种拉丁名:Sorbusfolgneri(Schneid.)Rehd.
种别名:石灰树、白绵子树(江西土名),毛枸子(河南土名),石灰条子(湖北土名),粉背叶(湖南土名),反白树(四川土名),傅氏花楸(经济植物手册),华盖木(中国木本志略)
海拔:800-2000
系中文名:白毛系
系拉丁名:Ser.FolgnerianaeYu
组中文名:落萼组
组拉丁名:Sect.Micrinekes
属拉丁名:Sorbus
亚科拉丁名:MaloideaeWeber
科拉丁名:Rosaceae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石灰花楸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米;小枝圆柱形,具少数皮孔,黑褐色,幼时被白色绒毛;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外具数枚褐色鳞片。叶片,卵形至椭圆卵形,长5—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锯齿或在新枝上的叶片有重锯齿和浅裂片,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密被白色绒毛,中脉和侧脉上也具绒毛,侧脉通常8—15对,直达叶边锯齿顶端;叶柄长5—15毫米,密被白色绒毛。复伞房花序具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均被白色绒毛;花梗长5—8毫米;花直径7—10毫米;萼筒钟状,外被白色绒毛,内面稍具绒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绒毛,内面微有绒毛;花瓣卵形,长3—4毫米,宽3—3.5毫米,先端圆钝,白色;雄蕊18—20,几与花瓣等氏或稍长;花柱2—3,近基部合生并有绒毛,短于雄蕊。果实椭圆形,直径6—7毫米,长9—13毫米,红色,近平滑或有极少数不显明的细小斑点,2--3室,先端萼片脱落后留有圆穴。花期4—5月,果期7—8月。
产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广泛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海拔800—2000米。
本种在嫩枝、叶柄、叶片下面和花序王均密被白色绒毛,经久不落,故有石灰树之名;果实椭圆形,也易与其他种类区别。
为了解决石灰花楸种子的育苗技术问题,研究了低温(恒温+变温)沙藏处理和不同赤霉素浓度(50、100、150、200mg/L)浸泡对石灰花楸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低温区后在5℃高温区下的变温沙藏(2种温区每30天调整1次)处理的石灰花楸的发芽时间要晚于5℃恒温区的发芽时间,但发芽率显著提高且持续发芽时间延长。100mg/L和150mg/L2个处理由恒温沙藏的2%左右分别提高到了7.6%和12.3%。用赤霉素溶液浸泡12h利于打破种子休眠,可提高发芽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浸泡后,经过变温沙藏的种子发芽率从未经赤霉素处理的1.4%提高到15.6%~48.7%,最佳赤霉素浓度为150mg/L。
一、国内外黑果腺肋花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简介 黑果腺肋花楸(学名: Aronia prunifolia ‘Viking’和 Aronia melanocarpa )蔷薇科、腺肋花 楸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原产于北美东北部,波罗地海沿岸至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大约 200-300 年前,被引种到欧洲。二战以前,黑果腺肋花楸主要用作观赏植物。直到 20世纪 早期,美国才开始小规模商业化栽培。二战以后, 黑果腺肋花楸由德国出口到前苏联, 在东 欧和前苏联作为水果得到广泛普及和种植。 1971 年,前苏联栽培面积达到 5400hm 2。其中, 4000hm 2分布在西伯利亚。此外,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和德国等东欧国家都建立起了黑果 腺肋花楸栽培基地。全球栽培总面积仅约 50000hm 2,其中 80% 以上在波兰。直到最近几 年,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黑果腺肋花楸在食品、 饮料、药品和保健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