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轨道交通24号线(Shanghai Metro Line 24)是位于上海市的一条地铁线。路线从北起吴淞城市副中心淞发路,南至浦江镇浦锦路,与奉贤市域铁路接通。
中文名称 | 上海轨道交通24号线 | 外文名称 | Shanghai Metro Line 24 |
---|
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由嘉定封浜至浦东金桥。线路走向为:曹安公路—铜川路—武宁路—万航渡路—华山路—长乐路—金陵路—人民路—新永安路—过黄浦江—花园石桥路—浦东大道—云山路...
8号线3期工程(沈杜公路站-汇臻路站)规划公示完毕并于2014年7月上旬批复,计划2015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2018年年中建成投入使用。线路自沈杜公路站引出后转向东,进入8号线浦江镇停车场;出停车场...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轨距1435mm,该线仅有1种引车组构造: AC03型列车 制造商:阿尔斯通南京浦镇车辆厂设计时速:80km/h列车编组:6卡编组(Tc+Mp+M+M+Mp+Tc)车卡:铝合金车...
上海轨道交通3号、4号线是国内唯一采用“共线+环线”运营方案的线路,其高密度的行车组织已不能满足客流需求。详细介绍了3号、4号线现状客流的特征,分析了现状客流和运能存在的问题,在确定运营方案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运营优化方案。
将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分线改造,让4号线独立形成环线的计划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得以实现。9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经批准的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5年)调整方案,该方案除了明确3、4号线分线改造外,还将新增包括11号线迪士尼段在内的4个线段,新增总里程30.35km。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依托于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在介绍线路概况的基础上,归纳了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多方面挑战,诸如区间穿越过程中对高密度老旧民房、历史文物的保护,超深、超大枢纽站基坑的施工等。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阐述为解决上述挑战所形成的具有本工程特色的各项关键技术,涵盖设计理念、技术集成、理论仿真、工艺装备、软件研发和技术标准化等方面。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可全面推广应用于上海和国内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可供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为解决沿线乘客的出行需求,相关交通部门辟出临时接驳线路,由耀华路站2号口运行至西藏南路站3号口,中途不设站,运行时间5时至21时55分,与当时8号线运营时间衔接。实行单一票价1元。该接驳线路于2008年2月1日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恢复全线运营之后撤销。2100433B
"十三五"期间,虹口北外滩的产业集聚将更加多样,并建成复合立体慢行交通系统,以及有特色的滨水空间和绿化景观。预计到2020年,北外滩地区将新增商务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高端金融、航运发展将取得进一步突破,公共服务环境更加完善。
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了上海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的"黄金三角"。目前,北外滩聚焦金融、航运"双核",已集聚4000多家航运企业,1000多家金融企业,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功能承载区。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北外滩将对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争取创新试点、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进一步提升北外滩航运、金融服务能级,力争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区;依托上海对冲基金园区、风险投资中心,打造上海财富管理和金融服务创新的新高地,结合北外滩空间区位、滨水岸线、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实现从单一的产业集聚区向功能综合的城市核心商务区转型。
北外滩的交通将更加便捷,更适合步行和观光休闲。通过打造立体步行公共空间,建设空中、地面、地下三层步行系统,构建串联重要商务商业地块的空中绿街,以及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系统。围绕区域内现有轨交4号、12号线的5个车站、规划19号线,以及海门路55号地块公交枢纽等基础交通设施,形成围绕轨交站点的慢行体系和公共开放空间体系,使人们能够使用多种方式进入北外滩的核心商务区块及滨江区域。同时,推进滨水景观步道三期(东大名路-汉阳路)建设,构建虹口港、滨江带、公平路-提篮桥-海门路、东长治路东段等生态绿带,建成提篮桥绿地。
此外,"十三五"期间,虹口将基本完成南部地区二级旧里以下居住房屋征收工作。北外滩地区将要建成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服务中心、金光中心、星港国际中心、上海星荟中心、苏宁宝丽嘉酒店大厦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并启动提篮桥监狱和扬子江码头搬迁工作,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体育休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