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回复3:按甲乙双方签认的价格改动。回复4:遵循合同、投标书、招标书、建设方历年结算经验。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存货通常表现为商品、材料、包装物、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存货既是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也是利润表中确定和构成销售成本的一...
通信工程,从广义上讲是一项多专业的系统工程。狭义上讲通常是指某个专业的建设工程,如通信交换建设工程、通信传输建设工程、通信无线建设工程、通信电源建设工程、通信管线建设工程等等。通信工程分长途干线工程和...
合同审计的作用及重点——1.审查合同的有效性。合同法规定,签订及履行合同应当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 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 三人利益,或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
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应做的工作主要有:下达审计通知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民间审计组织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后,考虑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并与委托人就审计业务的性质、审计范围达成共识后,才可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民间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共同签署的,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等事项的书面文件。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性质,双方一经签字认可,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共同予以执行。
财政预算审计的要求
要切实抓住财政预算审计的重点,审计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做好预算审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要取得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支持、配合。
要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坚持从微观着眼,为宏观调控服务。
要在深化审计内容上做文章,在提高审计报告质量上下功夫。
财政预算审计的重点
财政预算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审计时不能轻重不分,平均使力,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根据财政预算的特点和要求,审计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财政预算编制依据的审计。财政预算编制依据审计,是指对编制收支预算所适用的上年财政经济执行结果、当年经济事业计划和工作目标、政策因素以及支出定额标准等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真实,进行的专门审计监督,必须要有科学、合理、准确的依据。
①编制收入预算有无层层加码,难以为据。
②编制支出预算有无生产性、非生产性配套项目过多,计划难以适应。
③对财政支出定额或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标准过低、过高,造成预算依据难以适用等问题,进行认真审核,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为上级决策部门修订合理标准或定额提供可靠的依据。
(2)预算财力安排顺序的审计。预算财力安排顺序的审计,是指对一定的预算财力,先安排什么,后安排什么,是否体现预算的性质和作用,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任务进行的专门审计监督。预算财力安排顺序的问题,是一个政策性较强的问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财力安排顺序不当,不仅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而且妨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对预算财力安排顺序的问题必须进行认真审查。
(3)预算财力安排重点的审计。预算财力安排重点审计,是指对预算财力安排顺序确定以后,预算资金的具体项目安排,是否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体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反映经济和发展规模的方向等,进行专门审计监督,在现有财力情况下,想达到主观需求是无法办到的,这是因为预算财力安排总是有限的,而实际需求,总是无限的,即:希望安排越多越好。而要解决这个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其根本途径是要处理预算财力安排重点的问题。因此,审计时应着熏看预算安排是否符合现行紧缩财政的措施,有无预算安排重点不突出,撒胡椒面的问题;是否从实际出发,注重效果,预算切实可行,有无该压的不压,不该压的硬压的问题;是否做到既要保证各项行政事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要有利于促进中央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来考虑;既要突出整体利益,又要对整体内部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无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如:预算支出安排从整体上要压缩行政管理经费,但对人头经费及必要的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不但不能压,而且要予以保证,需要真正压缩的应该是会议费、小车购置费等社会集团购买力等,以促进预算安排既确保重点,又兼顾一般的目的。
(4)预算财力安排结构的审计。预算财力安排结构审计,系指各项预算收支计划安排组成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符合应占各经济成份的比重(比例)等,进行的专门审计监督。随着复式预算制度的推行,今后对预算财力安排结构是否合理的审查,应注意两方面:
一是审查各预算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包括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及其他预算,有无相互挤占或比重(比例)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二是审查每项预算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有无安排不恰当,收支倚轻倚重的问题。目前复式预算已经推行,今后应随着这次改革的不断深化,努力探索新的审计方法,总结新的审计经验。
(5)预算安排留有后备的审计。预算安排留有后备的审计,是对预算收支计划安排中,是否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有无将预算财力全部安排分光、不留后备进行的专门审计监督。在编制预算中,一般要求收入预算不能满打满算,要留有余地,使收入来源真正稳妥可靠;支出预算要在收入预算范围内安排,而且不能全部分光,应留有一定后备,通常叫设置预备费。按国家预算要求,总预备费一般控制在可用财力的35%为宜,且不能动摇。因此,对预算安排留有后备的审计,应把握住上述要求,重点审查收入是否留有余地,有无算得很满;支出是否打得很紧,有无缺口;预备费是否真实可靠,有无虚假等问题。通过审计,找出预算安排不留后备的问题和原因,促使及早调整预算,确保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以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
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既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点,也是维持社会和谐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必要举措。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加大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对“三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和资金的加强审计监督。通过检查惠民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资金、降低建设标准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以保障惠民资金的安全,为维持社会和谐团结的政治局面起到积极作用。
(二)以提高资金效益为重点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各级政府均加大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工程建设项目是资金投向的重点,也是审计工作的关注点。重点检查和关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执行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以及核实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情况,从完善制度层面加强研究和分析,促进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堵塞漏洞;注重工程建设项目效益审计,以促进提高投资的科学性、效益性,促进规范投资行为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资金的综合效益。
(三)以加强干部监督为重点
按照《审计法》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规定,以及干部监督管理的要求,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审计监督,是目前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审计监督,要在深化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审计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使审计在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强化反腐倡廉工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重点关注领导干部执行财经法规和政策决策情况,关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有效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促进科学决策,减少损失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