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 | 2002年9月 |
---|---|---|---|
所属地区 | 上海 | 教职工人员 | 84人 |
学校现有一支具备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人员84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正教授 5 人,副教授15人,高工5人,高级技师1人,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38人,常聘国内兼职教师2~3名,外籍教师2~3名。具有高级职称者所占比例50%,专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36%,4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大于50%,并经常聘请外藉专家、教师来院讲学。
学院坚持发扬“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和以人为本,德技双馨的学校教育方针。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治学严谨,产学合作,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为保证、以办学特色求发展,多层次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院各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和劳动模范。学院长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队伍建设为根本,突出办学特色,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融入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推动学校学科和专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的衔接和融合,扩展外延,强化内涵。
学院下设机电控制工程系 、工业工程系、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设计工程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学院办公室、辅导员办公室等机构。
机电工程学院历经近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渐成为国家和上海市培养先进制造领域人才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机电工程学院曾培养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包起帆、李斌、唐建平、徐小平和上海市第一位大学生技师金玉林等一大批工程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治学严谨,产学合作,多层次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学院多年来一贯倡导的办学理念。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如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该系所在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2005年批准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科学研究领域包括:精细微纳结...
是真的 我在这个学校毕业的
公办高职院校。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机电行业骨干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
学院以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校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为龙头,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学院下属一个“数字化制造工程中心”、六个专业大类实验室,20个独立实验室和四个学科实验室,涵盖了学院开设各门课程的实验以及其它实践环节的内容。学院开设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包含机械设计方向、机械制造方向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方向和飞行器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包含物联网制造信息技术方向) 、“工业工程”和“交通运输”四个本科专业和 “数控技术”(包含机床数控技术方向和IHK数控与切削机械师方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包含游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一体化” 四个高职专业。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制造方向)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的“特色专业”和上海市教委的教育高地,“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教委的教育高地;“机床数控技术”专业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教育部“高职高专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澳大利亚TAFE合作成功办学已有八年。学院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学院教师承接过多项国家863科研项目,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攻关等项目。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以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同时为制造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大批科技论文、出版了多部系列化教材。在2006年获得校重点学科“数控设备设计制造与检测”的基础上,2007年又获得了“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 校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也获得了2007年上海市教委的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8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的“特色专业”和上海市教委的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9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增补)。学院部分教师申报了本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和863项目。2009年“”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与上海莱工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RGDX6050S数控雕铣机”参展了2006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并获金奖。学院的学科基地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进展,落实了研究基地的场地和科研实验室的部分项目。同时,学院学科建设小组对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国家汽车碰撞分析实验中心和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和高校进行了调研和访问。学校“十大项目”中由学院主要承担的“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数字化制造工程中心)总投入人民币三千多万元,汇集了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设备状态监控技术、网络DNC技术和制造执行管理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机电学院坚持走创新、开放、特色、服务的发展之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和机制,认真探索和不断深化高校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良性互动,推动学院内涵发展。2010年学院成为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试点团队之一,在知识服务和创新方面呈现跨越式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在原机械工程系(建于1952年)的基础上,合并原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建于1955年)、仪器制造工艺专业(建于1956年)、工程机械专业(建于1956年)等单位组建而成的。这些系和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同类专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课程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1 / 4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课程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试行 ) 沪二工大教 [2005]245 号 为加强我校课程建设力度 ,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 , 指导各项目组合理使用经费 ,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建设经费的管理原则 1. 本办法适用于校内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市教委重点课程、市 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经费管理。 2. 学校对校内立项课程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立项的课程建设 经费使用与建设目标的实施进度挂钩 ,采用分次核拨的办法。 3. 市教委对重点课程的专项建设经费在使用时与建设目标的实施 进度挂钩 ,采用分次核拨的办法。 4. 上级部门对市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专项经费 ,将充分用于该 课程的建设及奖励。 5. 上述课程建设经费单独建立台帐 ,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或挤占。 6. 教务处根据本办法负责综合协调管
五年来,学院不断引进人才,现有教职工人数为45人,其中专职教师40人,教授7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我们建立和完善学院的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管理机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4年,环境工程系的科研、教学同步发展,参与并承担了国家关于电子废弃物的立法、政策、标准的制订及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发和产业规划项目,这些开创性的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系的学术地位影响力迅速提升,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2005年6月“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及环境功能材料”学科被纳入第二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计划;2006年成功申请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项目2项、浦江人才计划和市教委重点项目各一项;2007年成功申请曙光计划项目、晨光计划项目各一项;2009年,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电子产品与环境”启动建设;校第三期重点学科“环境设备与材料”及“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建设顺利进行;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列入建设规划。
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曙光计划、联盟计划、上海市科委2009年度“创新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军口863课题,获上海白玉兰国际合作基金资助。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三等奖20多项。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河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是河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河南省机械工程虚拟实验教学中心、绿色粮油加工装备实验室、河南省精密磨削装备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汽车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郑州市粮油食品装备重点实验室、碳纤维复合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是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的河南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学科平台。
省市级科研平台
郑州市粮油食品装备重点实验室
汽车复合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截至2020年5月,学院设有6个系,6个本科专业 。
教学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制造工程系、工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测控技术系、包装工程系
本科专业:智能制造、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参考资料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仪器科学与技术
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
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
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机械工程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
参考资料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教职工238人,专任教师191人,其中教授68人、副教授64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1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84%,具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51%;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本科教学团队4个,双聘院士3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亚太材料科学院副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7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3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6人 。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林华泰(双聘)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宏(双聘)
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陈新
全国模范教师:郭钟宁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黄国全
广东省本科教学团队: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机器人项目课程教学团队
广东省“创新团队”带头人:李荣彬
珠江学者:黄国全、王启民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王成勇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阎秋生、魏昕、陈庆新、高向东、何汉武、陈新度、张永俊、杨海东
南粤优秀教师:何汉武
广东省教育名师:王成勇、郭钟宁等
教师名单不全,参考资料
学生成绩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本科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925人次,国家级以上奖项320人次。三大特级竞赛成果显著,2015年、2017年连续两届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上荣获特等奖;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2项;连续五届“互联网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银奖3项、铜奖3项。2名本科生分别获得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名博士研究生获得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特别奖 。
质量工程
截至2020年5月,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广东省协同育人中心1个,承担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
级别 |
类别 |
项目名称 |
获得时间 |
---|---|---|---|
国家级 |
线下一流课程 |
机械制造基础 |
2020年 |
国家级一流专业 |
机械电子工程 |
2020年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19年 |
||
特色专业建设点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07年 |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07年 |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工程制图 |
2007年 |
|
省级 |
系列在线开放课程 |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
2020年 |
机械设计基础 |
2020年 |
||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机械制造基础 |
2020年 |
|
线下一流课程 |
机械制造基础 |
2020年 |
|
创新方法 |
2020年 |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机械设计 |
2020年 |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漫谈测试技术 |
2017年 |
|
漫谈数字动画 |
2016年 |
||
在线开放课程 |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 |
2017年 |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
2016年 |
|
创新方法 |
2015年 |
||
机电传动控制 |
2015年 |
||
逆向工程技术 |
2015年 |
||
走进虚拟现实 |
2014年 |
||
液压与气压传动 |
2014年 |
||
机械设计基础 |
2013年 |
||
机械制造基础 |
2013年 |
||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
广东工业大学-珐玛珈(广州)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2015年 |
|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2015年 |
||
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实践基地 |
2014年 |
||
广东工业大学-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2012年 |
||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2013年 |
||
重点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2011年 |
|
特色专业 |
工业工程 |
2010年 |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07年 |
|
精品课程 |
工程制图 |
2004年 |
|
机械设计基础 |
2005年 |
||
机械制造基础 |
2005年 |
||
液压与气压传动 |
2014年 |
||
创新方法 |
2014年 |
||
逆向工程技术 |
2014年 |
||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
2014年 |
||
资源库 |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资源库 |
2007年 |
|
参考资料 |
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
面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第八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
2017年 |
地方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
2014年 |
培育信息测控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特色专业建设 |
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
2014年 |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
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14年 |
地方工科院校实验课程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地方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4年 |
大规模本科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4年 |
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实践 |
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4年 |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 |
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14年 |
机械类专业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10年 |
以就业为导向,创建有区域特色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
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6年 |
《工程制图》创新教学模式 |
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6年 |
参考资料 |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6月21日,中共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委员会被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