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柑科(Capparaceae)曾被称为白花菜科,是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白花菜目(Capparales)的1科。约45属800余种。中国产5属约42种。大多数种类适应于旱生生境,因而世界上热带与亚热带的干旱地区的种类特别丰富。常见种类有醉蝶花、刺山柑子、鱼木等。。
中文学名 | 山柑科 | 界 | 植物界 |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亚纲 | 五桠果亚纲(Dilleniidae) |
目 | 白花菜目(Capparales) | 科 |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约42-45属,700-900种,主产热带与亚热带,少数至温带,10种以上的属约10个,其他都是单型属或寡种属,单型属约占属总数的二分之一。除三属为全热带分布外,其余的属分布区大都比较局限,约15属仅见于西半球,约10属仅见于非洲,大洋洲有3属,亚洲特有6属,主产中南半岛。大多数属与种适应于早生生境,因而热带与亚热带的干早地区属种特别丰富。少数也适应于其它生态条件,如鱼木属常生于溪边或河岸;斑果藤属与山柑属的少数种常生于季风区湿润而明亮的森林环境;节蒴木属仅见于热带雨林;白花菜属有些种是伴人分布的植物。我国有5属,约44种及1变种,主产西南部至台湾。
关于科的中文名称问题,我国过去的文献中有的用"山柑科",有的用"白花菜科"。我们倾向于用山柑科为科的中文名称,理由是近代有人主张将广义的山柑科分为 Capparaceae 与 Cleomaceae 等,如照这样理解,白花菜科一名用于 Cleomaceae 则是理所当然的。
在A·恩格勒系统中,山柑科放在罂粟科与十字花科之间,科的范围也是广义的,但J·哈钦森1967年主张将广义的山柑科分为狭义的山柑科(capparaceae)与白花菜科(Cleomaceae)。它们的区别是:前者为木本,果为浆果,不具胎座框(replum),它与大风子科有联系。后者为草本,果为蒴果,开裂后具宿存的胎座框,一般都认为十字花科同它很相近。
山柑科形态特征
草本,灌木或乔木,常为木质藤本,毛被存在时分枝或不分枝,如为草本常具腺毛和有特殊气味。叶互生,很少对生,单叶或掌状复叶;托叶刺状,细小或不存在。花序为总状、伞房状、亚伞形或圆锥花序,或(1-)2-10花排成一短纵列,腋上生,少有单花腋生;花两性,有时杂性或单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常有苞片,但常早落;萼片4-8,常为4片,排成2轮或1轮,相等或不相等,分离或基部连生,少有外轮或全部萼片连生成帽状;花瓣4-8,常为4片,与萼片互生,在芽中的排列为闭合式或开放式,分离,无柄或有爪,有时无花瓣;花托扁平或锥形,或常延伸为长或短的雌雄蕊柄,常有各式花盘或腺体;雄蕊(4-)6至多数,花丝分离,在芽中时内折或成螺旋形,着生在花托上或雌雄蕊柄顶上;花药以背部近基部着生在花丝顶上,2室,内向,纵裂;雌蕊由2(-8)心皮组成,常有长或短的雌蕊柄,子房卵球形或圆柱形,1室有2至数个侧膜胎座,少有3-6室而具中轴胎座;花柱不明显,有时丝状,少有花柱3枚;柱头头状或不明显;胚珠常多数,弯生,珠被2层。果为有坚韧外果皮的浆果或瓣裂蒴果,球形或伸长,有时近念珠状;种子1至多数,肾形至多角形,种皮平滑或有各种雕刻状花纹;胚弯曲,胚乳少量或不存在。
模式属:Capparis Tourn. ex Linn.
刺山柑又称老鼠瓜、野西瓜,维语称“波里克果”“卡盘”,为刺山柑科山柑属藤本植物,是荒漠、半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极有栽培价值的抗旱作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喜生于干旱有沙石的低山坡、沙地上。花蕾部分作为一种著名的调味料,和它的果实一样,通常用来腌制,而其他部分也可入药。
刺山柑植株长1~2米,单叶互生,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5 厘米,全缘光滑,托叶呈弯刺状。花单生叶腋、白色。浆果椭圆形,长2.5~4.0厘米,似綠皮微型西瓜,因而又叫“野西瓜”。我国沙区仅产1属1种,新疆各沙区均有分布。
刺山柑是一种中草药,有很广泛的医用价值及经济价值。据《新疆药用植物志》记载,刺山柑叶、果和根皮均可入药,主要有祛风除湿、止痛、消肿等功效,外敷患处可以治风湿性关节炎和疮毒。我国民间常用其治疗关节炎、肩周炎等。
由于刺山柑独特的生态特性,在新疆等多风、植被稀少和沙暴肆虐地区,具有降低风速、抗击风沙、防止土地风蚀及保护生态环境等作用。
刺山柑还是一种优良的野生油料植物。野生刺山柑植物资源作为油脂资源可用作食用油、工业原料,是沙漠地区宝贵的植物资源。据测定,刺山柑的种子富含油脂,4公斤种子可榨油1公斤,其营养价值与菜籽油接近,可开发为食用油。多年生刺山柑单株平均种子产量1公斤以上。
生长环境
刺山柑极端耐旱,为适温超旱生植物,分布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在年降水量不到50mm的极端干旱荒漠中仅依赖于自然降水,极少能生存,且繁茂生长,并完成其生长发育史,在植物界并不多见。不耐盐渍和潮湿,在地下水位高于3m时不能生长。垂直分布从低于海平面100m(吐鲁番盆地)到海拔3500m(西藏札达)的广阔地域内。对温度的适应性强,冬季最低-43.6(新疆准尔盆噶地),到夏季49.6℃(吐鲁番盆地),在于热条件可发育成大片(几千亩)密集的刺山柑灌丛,其植被盖度可达80%,有效地防止土壤风蚀,在沙区、沙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积聚沙土。积沙后,可保持土壤水分,使其生长更为茂盛。据观测,在沙源丰富的二年生刺山柑单株可积沙0.88m³,三年生的积沙1.28m³,积沙后可形成大小不等的沙堆。
分布范围
在我国和甘肃西部;在国外,分布于中亚、高加索、阿富汗、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土耳其、欧洲南部、北非和澳大利亚。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现常见于法国南部、意大利和阿尔及利亚等地区。我国新疆、西藏等地区亦有出产。喜生于干旱有沙石的低山坡、沙地上。
主要价值
性味
味辛苦,性温。
药用价值
祛风,散寒,除湿
烹调用途
花蕾部分通常是盐渍或醋浸保存,通常用作调味料或者装饰。刺山柑常见于地中海美食,特别是塞浦路斯,意大利和马耳他地区。刺山柑的果实也可以食用,腌制之后通常作为开胃小食,在梅诺卡岛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小吃。
刺山柑是意大利美食的独特成分,通常出现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的美食中,一般用于沙拉,意大利面,肉类菜肴和调味酱汁。
刺山柑作为一种独特的调料,也经常用于熏鲑鱼(烟熏三文鱼)或者是鲑鱼料理中,特别是熏鲑鱼。刺山柑和刺山柑的果实,有时候可以代替橄榄去配马提尼。
刺山柑的叶子,在希腊通常用于特别的沙拉或是鱼料理之中,处理方法一般是腌制或者煮沸,然后罐装存放。
其他作用
腌制花蕾及果实有治疗坏血病的作用。
适用人群
对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关节肿大、四肢发麻等有特殊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