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木生长意义重大的环境条件的总体。所谓环境条件,指林业用地一定地段上,通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所决定的那些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在观察期中,多少保持不变,或者是有规律的反复重复出现,但不是通过林木生存竞争互相之间决定的那些条件。
皂荚 ,又名皂角树,是我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之一
您好,随社会发展进步,生活质量要提高,乡村房屋装修正当时。也应人性化,尽力满足功能要求,取材用料用工应因地制宜。 乡村屋建造装修有条件还是应有规划设计,这样才有更完全的功能,安全合理舒适的布局,更加清...
应该按建筑面积可以计取垂直运输费用,还可以对地下室地面以下部分按地下工程垂直运输相对应子目计取,因地下室地面以下不能计算建筑面积,所发生的材料运输就按定额规定计取地下工程垂直运输费。
选择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位等立地因子,采用免疫进化算法建立投影寻踪无林地立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以年龄和投影寻踪的投影值为自变量建立马尾松人工林地位指数模型,实现了无林地和有林地的立地质量评价的有机统一,为森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仅就全国范围的森林立地提出了我国的森林立地分类系统。这个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分区和《中国林业区划》所划分的林区取得了协调的衔接,将立地区划和分类单位组成同一个分类系统。
分类的级序是:
立地区;
立地区域;
立地亚区;
造林类型小区;
立地类型组;
立地类型;
该系统的前3级,即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是区划单位;后3级为分类单位,为本章讨论的重点。
基本相当于全国林业区划三级区,也就是各省(区)林业区划一级区,是立地类型分类系统的一级单位,主要依据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根据《中国林业区划》,全国共划出了168个省级区,是根据各省(区)大地貌特征、地带性气候(主要为纬向水热差异)和林业发展方向(即生态和社会要求)划分的。由于林业区划考虑的原则除自然地理要素外,还有林业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因素,因此林业区划的高级单位在理论上不能等同于立地分类的高级单位,其地域界限也可能不吻合。
是根据山、塬、丘、滩、川、沟、坡向等中、小地貌类型划分的,基本上反映了各地类型中、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实质上也是若干相似立地类型的组合。
是立地分类基本单位,即根据影响水热条件变化的微域地形特征(地形部位、地面形态、坡度等)和土壤、植被、地下水位、土地利用性质等主导因子的宜林性质与技术措施的相似性进行划分的。
在西北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亏缺是限制这一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该地区在进行立地分类时,应以影响林木水分循环的主导环境因子为依据。例如西北林学院1981年至1984年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立地的调查表明,影响刺槐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地形部位、土壤种类、海拔、坡形和坡度,并以此对渭北地区的刺槐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经过多年研究,西北地区在进行立地分类时,应以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为主导因子。
地形因子虽然不是林木生长所必须的生活因子,但它通过对光、热、水等生活因子的再分配,深刻地反映着不同造林地的小气候条件,又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从而导致林木生长的显著差异,对整个局部生态环境起着综合决定性作用。
土壤因子既是林木赖以生存的载体,它不仅是光、热、水分、植物等因子的直接承受者,而且是各个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者。因此,土壤因子也是划分立地类型时非常重要的因子。
在主要依据地形、土壤因子来划分立地类型的同时,并不否认植被因子的重要性,尤其是森林植被因子的作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只要原始植被受破坏程度较轻,就可利用植被做为划分立地类型的补充依据。
译者的话
前言
第12章 植被的分类途径 Robert H.Whittaker
第13章 外貌途径 John S.Beard
第14章 优势度类型 Robert H.Whittaker
第15章 芬兰学派和森林立地型 Toomas E.A.Frey
第16章 分类的层片途径 Jan J.Barkman
第17章 苏联的植被分类途径 Vera D.Aleksandrova
第18章 北欧的分类途径 Hans Trass和Nils Malmer
第19章 数值分类 David W.Goodall
第20章 法瑞(布朗-布朗喀)学派的分类途径 Victor Westhoff和Eddy van der Maarel
参考文献
索引 2100433B
序号 |
标题 |
类型 |
作者 |
---|---|---|---|
1 |
基于ALOS遥感数据的经济林信息提取 |
会议论文 |
严恩萍|林辉|孙华|白丽明|莫登奎| |
2 |
杉木叶绿素含量高光谱遥感模型研究 |
期刊论文 |
王四喜|刘璇|林辉|臧卓| |
3 |
森林立地指数的地统计学空间分析 |
期刊论文 |
唐代生|唐嘉锴|曾春阳| |
4 |
基于光谱特征的森林类型识别研究 |
期刊论文 |
林辉|孙华|莫登奎|严恩萍| |
5 |
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分析 |
期刊论文 |
马延辉|孙华|林辉| |
6 |
基于高光谱特征参数的樟树叶绿素含量的估算模型研究 |
期刊论文 |
熊建利|林辉|刘秀英| |
7 |
基于ALOS数据的遥感植被分类研究 |
期刊论文 |
严恩萍|孙华|莫登奎|白丽明|林辉| |
8 |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杉木和马尾松识别研究 |
期刊论文 |
刘秀英|臧卓|孙华|林辉| |
9 |
杉木叶绿素a含量与高光谱数据相关性分析 |
期刊论文 |
林辉|刘璇|吴学明|臧卓| |
10 |
三种线性模型在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相关关系研究中的比较 |
期刊论文 |
张江|吕勇|林辉|石军南|朱光玉| |
11 |
基于PSO-SVM的高光谱数据降维的可靠性研究 |
期刊论文 |
杨敏华|臧卓|林辉| |
12 |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平南县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研究 |
期刊论文 |
洪奕丰|林辉|严恩萍|李永亮| |
13 |
Hyperion数据大气校正与地面同步观测数据拟合分析 |
期刊论文 |
孙华|林辉|韩育明|陈利| |
14 |
基于双重降维的森林景观格局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 |
期刊论文 |
张贵|欧西成| |
15 |
高光谱数据的降维处理方法研究 |
期刊论文 |
柳萍萍|林辉|严恩萍|孙华| |
16 |
矢量线条概率中值平滑算法设计 |
期刊论文 |
孙华|林辉|刘建聪|莫登奎|石军南| |
17 |
ICA与PCA在高光谱数据降维分类中的对比研究 |
期刊论文 |
杨敏华|臧卓|林辉| |
18 |
基于度量误差的杉木与马尾松地位指数线性模型 |
期刊论文 |
朱光玉|林辉|张江|石军南|臧卓|孙华|吕勇|莫登奎| |
19 |
林业遥感 |
学术专著 |
林辉| |
20 |
南方主要针叶树种高光谱数据降维分类研究 |
期刊论文 |
王四喜|孙华|莫登奎|臧卓|林辉| |
21 |
基于CBERS-02B星数据的竹林、针叶林纹理特征变化分析 |
期刊论文 |
李永亮|林辉|马延辉| |
22 |
ETM影像水体信息提取研究 |
期刊论文 |
马光永|刘建聪|石军南|徐强|胡开| |
23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树种分类研究 |
期刊论文 |
林辉|臧卓|李永亮|王四喜|孙华| |
24 |
成像高光谱数据的大气校正方法研究 |
期刊论文 |
臧卓|林辉|严恩萍|莫登奎|孙华| |
25 |
森林树种高光谱遥感研究 |
学术专著 |
林辉| |